漲價并非廠家陰謀 空調價格漲跌現狀調查(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2日 10:26 北京青年報 | ||||||||
目前廠商庫存壓力逐日增大,多數廠家已開始考慮盡快清理庫存以保證資金回籠 一度鬧得轟轟烈烈的“空調漲價風潮”終于在空調銷售旺季到來之前被商家“叫停”!從5月底到現在的半個月時間內,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傳出空調降價的消息。 記者在北京市場的采訪中看到,空調價格整體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基本恢復到了
尤其是一度在市場上絕跡的、作為空調價位風向標的數百元的特價空調又開始紛紛出現在了各賣場的顯眼位置。至此,從去年年底開始各空調廠家達成的“漲價共識”被徹底瓦解,在2005冷凍年度(從去年8月開始)中,國內空調價格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先大漲后驟降的走勢! 市場 截至上月末國內空調市場價格一直呈上漲趨勢 對于早已習慣于家電降價的消費者,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空調集體漲價還真有些目瞪口呆。根據記者今年以來記錄的數據顯示,截至上月末國內空調市場的價格一直呈上漲趨勢。 從年初至今,海爾、美的、格力、奧克斯、松下、LG等眾多主流空調企業紛紛以各種方式將旗下產品價格上調,其中,TCL、志高漲幅高達8%至10%,格力、LG、松下漲幅在10%至12%,海爾漲幅也近10%,而美的空調僅五一之后一個月內漲幅就高達6%!以市場銷量最大的1.5匹空調為例,往年同期售價只有2000元左右,而上月末大多品牌的價格都在2500元以上,最高售價的某品牌機型甚至高達6880元。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品牌則是通過削減低價產品供貨量的方式來提升自身產品的平均價格。總之,在今年的前5個月中,空調漲價已經由點到面、由暗到明地全面鋪開。 但進入5月底后,國內空調價格在各大渠道商的一片“打壓”之下應聲而落。僅就北京地區來看,短短半個月內空調價格普遍出現了10%左右的降價幅度,目前空調價格已基本與去年持平。最具標志性的就是,往年夏季出現的數百元一臺的特價空調再度在市場上出現。 廠家 空調漲價并非廠家“陰謀” 在經歷了空調“一片漲聲”帶來的目瞪口呆之后,不少消費者開始感覺到前期所謂的“空調漲價風”只不過是廠家為了吸引人們早買空調的一種“陰謀”罷了。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要說空調漲價是各廠家聯手“哄抬物價”確實有些冤枉,首先是在國內空調行業競爭慘烈、嚴重供大于求的狀況下,讓廠家相互結成什么“漲價聯盟”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一判斷也得到了一直對廠家的“漲聲”持反對態度的商家們的認可。“廠家的漲價的確是有理由的,只不過是現在的市場狀況還不能夠完全按規律辦事。”這是記者在采訪中,幾大家電銷售商表達的共同觀點。以空調銷售起家的蘇寧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就曾對今年空調的價格走勢做過非常縝密的分析和論證,他們最終的結論是空調漲價有理,但市場形勢使得空調價格不能上漲。 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這樣為記者分析,持續幾年的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加上國家新能效比標準的出臺,使許多空調品牌開始感受到了巨大的盈虧壓力。僅以鋼、銅為例,今年4月份,以上海寶鋼為代表的國內鋼鐵企業的原材料鐵礦石漲價71.5%,而銅的價格更是飆升至1989年1月17日以來的最高水平。與此同時,空調業新標準也限制廠家從今年3月1日起全面停產能效比在2.6以下的空調,并在9月1日起全面停售。 “對整個空調行業而言,能效標準的提高實際上意味著以技術升級為核心特征的匹配設計、材料選擇、工藝控制將成為競爭的焦點,這些都是導致今年空調全行業出現結構性漲價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年空調適度漲價是合情合理的。” 漲不漲價,廠家陷入兩難 一方面是大幅上升的成本,另一方面則是開始出現萎縮的市場容量。除了面對漲價壓力,空調廠家還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城市空調市場銷量下降的局面,這真讓他們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空調行業的運作規律是每年冬春季節開始生產填充庫存,基本到每年的這個時候各廠家都已完成主要生產任務,除非再有訂單,否則就不會再大規模生產了。也就是說,現在各廠家的庫存都處于了年度的最高點。 但是今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空調銷量明顯不如往年,這是各廠家都沒有預料到的,這就意味著各廠家滯銷庫存有大幅增加的可能。但目前國內的鋼材價格已經開始出現回落,而且這種趨勢可能還要持續下去,也就是說未來空調生產成本可能將有所降低,屆時廠家的貨品貶值可能會更大。 現在距今年空調冷凍年度結束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了,廠商的庫存每挨一天壓力就大一天,因此多數廠家已經開始考慮盡快清理庫存以保證來年的資金回籠。 商家 家電賣場急于降價啟動市場 不知是空調漲價影響了今年的市場銷量,還是萎靡的市場導致廠家只能漲價。總之在國內空調企業首次敢于“冒險”漲價的同時,今年國內的空調市場也遭遇了首次銷售下滑。某空調企業國內銷售總監向記者透露,從去年8月份至今國內空調銷量普遍出現了20%的下滑,這是國內空調市場持續增長數年以來的首次下滑。“空調銷售一直都是一年比一年多,面對今年這種情況我們還真有點不知所措!”據統計,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國內空調銷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8%。 往年從5月底開始就將進入空調銷售旺季,但由于今年全國夏熱普遍推遲,空調旺季遲遲未能啟動。這除了讓廠家著急,商家也一樣難過,因為每年夏季的空調銷售能占到各商家總銷售額的最大比例,空調旺季的推遲將直接影響商家的年度業績。 上周,國美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王輝文就緊急召集各空調企業北京區的老總商討應對策略,他建議各家企業要同心協力強行啟動空調旺季銷售,而價格戰仍是促進銷售的最有力武器。大中電器空調本部部長周利也告訴記者,從5月中旬他們的所有高層的主要工作幾乎都是奔走于各空調廠商的駐京機構,就“降價救市”的問題進行反復磋商。 數據 1匹空調成本大約750元 一位業內人士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以一臺1匹空調為例,壓縮機成本大約在200至300元之間,其他原材料成本在300元左右,即“裸機”成本就將近600元。但是,“空調是家電行業里的半成品”,廠家生產出來其實只完成了一半工作,因為空調還要涉及送貨上門和安裝!尤其是安裝工藝的好壞能直接影響到空調的制冷效果、噪聲和使用壽命等。 因此,擁有一支具備一定素質的空調售后服務隊伍也是廠家無法壓縮的成本。北京蘇寧電器總經理范志軍告訴記者,廠家為每臺空調付出的送貨和安裝成本大約是150元左右。目前一些廠家干脆把這些售后服務打包委托給商家來做了,每臺空調的收費標準也大致是按照150元支付。 由此算來,市場上售價在千元左右的1匹空調的實際成本大約在750元左右,其中的差價除了廠家和商家的利潤外,還包括了運輸、倉儲、促銷等環節的費用。 對于今年以來出現的空調價格上漲,其實在出口產品上反映得最早。記者從廣東海關方面了解的數據顯示,早在今年一二月份廣東省空調出口量和出口額就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5.5%和21.3%,首次出現增長額超過增長量的態勢,而這并未給出口數量造成太大影響。這種面對空調漲價,出口遠不如內銷敏感的狀況使得志高、格蘭仕等在國內市場還算不上一線品牌,但專注于做出口生意的品牌倒是賺了個盆滿缽滿。 某空調廠商營銷總監向記者透露,他們的空調在去年10月份及今年1月份先后兩次調高了出口價格,上調幅度在5%至10%之間,但漲價并沒有帶來太多的負面影響,他們的出口量仍繼續以兩位數增長。 據統計,今年4月的廣交會上,參展空調企業普遍將空調報價提高了10%左右,最高漲幅達到15%。但空調仍以12億美元的金額高居單項產品成交榜首。家電企業繼續成為廣交會上成交的主力角色,從成交前10位看,8家屬于名牌家電企業;成交超過1億美元的有6家企業,其中海爾集團成交5.3億美元,格蘭仕集團成交3.28億美元,美的集團成交2.7億美元,科龍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成交2.4億美元。 前景 薄利多銷仍將是供過于求時代的首選 通過對國內空調企業的調查,記者切實感到,薄利多銷仍將是供過于求時代的首選。換句話說,空調企業要想轉變目前的低利潤狀況,還是應該努力擴大市場規模,依靠規模效益壓縮成本,從而提高利潤率。單純通過漲價來提高單品絕對利潤的方式并不足取。 其實,空調生產企業與其上游的壓縮機生產企業實現效益最大化恰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模式。其一是通過增加產量以擴大規模,其二是控制生產以抬高銷售價格。由于空調壓縮機被日立、松下、東芝等幾大巨頭所掌控,壓縮機市場已經形成寡頭競爭的局面,所以對于壓縮機廠家而言,他們更愿意采用限制產量、維持甚至抬高價格的方式。但由于整機市場競爭激烈程度遠遠大于壓縮機,為了擴大市場份額,空調生產廠家一般都采用增加產量、擴大規模從而降低價格的方式。 盡管價格得到平抑,但業內人士分析,高成本使得今年空調的價格戰想打也難,因此最大可能性是與去年持平。即便這樣,也是國內空調價格近年持續以近10%的幅度降價后首次止跌。 權威發布 2005年空調價格將呈下滑態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發布的2005年空調市場預測報告顯示,2005年空調價格將呈下滑態勢。該報告表示,由于去年各大品牌紛紛擴大產能,2005年中國空調業行業產出總量將從去年的5000萬臺增加到7000萬臺,且去年依然有大量庫存急需在今年消化。而一向被視為減壓器的國際市場開拓面臨兩大壓力:以能效、環保為代表的技術壁壘及其他貿易壁壘(尤其是過低價格容易引發傾銷的訴訟)凸顯,因此2005年空調價格將下滑。 無獨有偶,早在今年3月,國美、蘇寧先后舉辦的空調峰會上就以“今年空調價格還得降”的“降調”終結了廠家的“漲價說”。在今年3月,國美電器與海爾、美的、海信、科龍、LG、奧克斯、松下、志高等18家國內外空調巨頭舉辦的集體簽約儀式上,國美與這些品牌共簽下了總額108.1億元、共計515萬臺的空調巨單。按照這些數字計算,今年國美銷售的各類空調均價將在2100元左右,比去年的2350元仍有10%以上的降幅,為歷年之最。 作者:張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