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債市研究 > 正文
 

明年通脹水平將溫和走高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3日 10:39 證券時報

    政府努力推進擴大內需的政策,國內居民消費傾向有望增強明年通脹水平將溫和走高
  □民生證券周世一
  對明年的通貨膨脹走勢,目前市場沒有一個公認的看法,有些觀點甚至截然相反。自2005年三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公布以來,有不少人認為明年我國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性很大,而也不少人則認為不會出現緊縮的情況,通貨膨脹明
年將溫和走高。我們認為,從影響明年通貨膨脹水平的幾個因素看,明年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不大,預計全年通貨膨脹水平將逐步溫和走高。
  物價指數繼續下跌空間很小
  首先,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數據來看,盡管11月環比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月下降0.3%,與10月的月環比上升0.4%有所下降。同時1-11月份累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1.8%,比1-10月份累計的上漲1.9%也有所降低,這主要是由于9月份以前的消費價格水平走勢一直下降相關的。實際上,11月份CPI同比漲幅為1.3%,比10月提高了0.1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6%,比10月份提高0.3個百分點,漲幅提高體現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對農產品價格的推動作用。非食品價格漲幅與10月持平,但其對CPI上漲的貢獻率已高于食品價格,達59%,而前三季度為43%,這顯示通脹壓力的持續。非食品價格同比增長中,居住類價格漲幅最高。另外,一些近年來價格呈下降趨勢的商品如服務價格,其格跌幅均有不同程度的縮小,表明了不斷上漲的上游產品價格對下游產品及服務的傳導正在加強。
  11月份CPI與PPI漲幅之間的差距也進一步縮小至2.5個百分點,比10月下降了0.3個百分點。盡管PPI漲幅有所回落,但CPI出現反彈,表明前期PPI的大幅上漲正在逐漸傳遞到CPI。因此,可以認為,9月的CPI數據是一個中期的轉折點,2006的通貨膨脹壓力將開始增加。
  其次,從影響CPI的政策因素看,公共服務品價格的上調對CPI上升有一定推動作用。國家發改委在7月底暫停了對各地調價項目的“兩條線控制”政策,各地可以穩步地調整水、燃料、城市交通、醫療費用等公用事業和公益服務價格。隨著年底CPI的走低,預計明年初,這些公共產品的調價措施將相繼出臺,從而推動未來CPI上升。
  成本推動型上漲難避免
  目前,導致通膨走高的最關鍵因素是成本上升壓力。成本上升的情況已經存在很久了,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由于下游產能過度擴張,以及最終產品價格上漲受到控制,一些下游產業利潤受到嚴重擠壓。因此,盡管原材料成本一路飆升,我國產品的出口價格和零售價格也因此繼續保持低位。然而,下游企業對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
  另一個方面是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去年珠三角開始的民工荒標志著通過不斷壓縮勞動力成本覆蓋原材料上漲的手段正式結束,人工價格被人為地控制在低位的情況將要結束了。
  其次,從PPI與CPI的關系來看,一般認為,在兩者之間的傳導不僅存在時滯,還有結構性問題。實際上,我們認為,PPI確實向下游傳導了,但是沒有傳導到作為標尺的中國CPI上,而是傳導到沒有納入CPI計算的房價上了。盡管房價漲幅處于所謂的“穩步回落”狀態,但國內房價仍然處于高位運行。因此目前的CPI在結構上并不能真正反映出通貨膨脹的實際水平。另外,衛生醫藥用品的通貨膨脹率為負值,但實際上民眾醫療費用則是在一路飚升。此外,教育、電訊等民眾消費增長最快的方面的價格上漲也非常明顯,但計算CPI時不包括在內。
  CPI走高外部環境已經形成
  從外部傳導因素看,全球經濟增長高漲,通脹壓力增大。美國經濟增長依舊強勁,全年GDP增長預計超過3.5%。歐元區經濟活力重現,GDP增長將達到2%左右。日本經濟也有所恢復,GDP增長率1.1%。因此,全球范圍內隨著經濟高漲而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增加增大。美國最近連續第13次升息至4.25%,歐元在3年后首次加息,以及日本央行也表示,明年可能結束長期以來實施的零利率,這都表明全球通脹壓力增加。
  其次,能源價格的上漲也有可能推動物價水平的整體上升。由于我國約40%的原油供給依賴進口,國際油價的上漲將推動國內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動力購進價格上升,帶來CPI上漲的壓力。
  總體來看,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大于通貨緊縮的壓力,特別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壓力很大。政府努力推進擴大內需的政策,近年來實際可支配水平隨收入水平不斷增長、以及國內居民消費傾向可能升高的情況下,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價格水平將以上升為主,我們預計2006年通貨膨脹水平將會上升到2-3%的溫和水平。
(證券時報)

[上一頁] [1] [2] [3]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