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姜茂森:打開青島奧運史寶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 13:37 招商周刊
□ 本刊記者 張子桂 見到青島帆船之都研究會總監姜茂森的時候,他一臉疲憊。這位青島頗有名氣的文史專家幾年來為了《帆都人物》和《帆都傳》整日奔波,近來又打算增開《帆都人物(珍藏版)》專欄。 他曾做過“康有為在青島”的追蹤采訪,做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碑石專題研究,考察過青島境內的齊長城,揭秘大珠山隋唐“三大石窟”。但用姜茂森的話說,“這些文史研究是我‘插空’搞的”,現在他最想談的是青島奧運史。 姜茂森2001年7月申奧成功前后開始搜集資料,全面研究青島奧運史。 這在當時的青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姜茂森經過長期的研究和總結,第一次提出了“青島奧運史”這個概念,他是國內研究青島奧運史“第一人”,他說:“青島奧帆史是青島奧運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出現增加了青島奧運史的分量。” 現在《帆都人物》、《帆都傳》這兩本書已成雛形。“推出《帆都人物(珍藏版)》是為了更好地推進青島奧運史的研究,使它發展壯大。” 青島奧運史從1932年開始 “瓶子里緊緊密封的,是醇香濃郁的奧運歷史,我只是用一把起子將它打開。” “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是膚淺的,而一座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則會讓人感嘆不已。當我開始探索塵封已久的青島‘奧運’往事,并逐漸融入其中時,心緒激蕩,恍若尋寶者探到了心儀已久的寶藏。青島這座城市與奧運有著深厚淵源。有了奧運,我們這座以山、海、城聞名于世的城市含金量就更高了!”姜茂森如是說。 國內了解“奧運會在中國”歷史的人不多,了解“奧運會在青島”的就更少了。其實,青島是中國與奧運會最早發生聯系的城市之一。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教練宋君復是當時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體育系主任,他帶領包括劉長春等人參加了這屆奧運會,實現了中國奧運史“零的突破”。第二年,宋君復根據他參加第十屆奧運會刻意尋找到的洛杉磯體育場圖紙,在青島文登路縮建了青島體育場——這座建筑是中國第一座“奧運”式樣的建筑。1935年7月至8月,為備戰第十一屆奧運會,宋君復奉命籌組和領導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大會,并在青島進行了緊張的暑期訓練,青島體育場和山大(現中國海洋大學老校區)的體育場是運動員主要的訓練場地。“中國奧運史上第一位參賽運動員劉長春多次到青島參加賽前集訓和比賽。中國著名奧運人物王正廷、張伯苓、郝更生等人都與青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984年第23屆奧運會在洛杉磯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次組團參加奧運會,也是中國帆船運動第一次走入奧運會。時任山東帆船隊總教練的劉英昌擔任中國帆船隊教練,他帶領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員參加了這屆奧運盛會,而這些代表中國參賽的運動員就是在匯泉灣進行賽前訓練的。” “好多人認為,青島奧運史應該從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或者2008年8月奧帆賽在青島舉辦之日起開始計算,那就錯了。實際上應該從1932年開始算起,這樣,我們現在已擁有了75年的奧運史,盡管它被中斷過,但起點不可埋沒。” 不論《帆都人物》還是《帆都傳》,都是 “人文奧運”的一部分,但人文工作者往往把青島奧運史理解為體育方面的內容少去關心,而從事體育、包括與帆船運動有關的人員往往把它歸于文史方面,這樣就使青島奧運史一直處于一種“真空”狀態。姜茂森認為,之所以直到現在只有他一個人來研究這個課題,是因為大家“走過,路過,卻沒有誰看到它而已”。 姜茂森說:“緊緊密封的,是醇香濃郁的奧運歷史,它一直被封鎖在‘瓶子’里面。我只是負責用一把起子,將它打開而已”。 百年城市舉辦百年奧運不是幸運 “奧運文化遺產應該記錄下什么?在一個時間段里我‘找不到北’,后來發現‘指北針’,速度顯著加快。” 因為是個人創意、個人發現、個人命題,一個人來走這條“蹊徑”,便存在束縛自己的地方。 姜茂森說:“奧運文化遺產應該記錄下什么?因為目標龐大,也比較抽象,且人文與體育盤根錯節,在一個時間段里我‘找不到北’,后來發現‘指北針’,速度顯著加快。” 所謂“指北針”,就是漸漸豐盈起來的人脈,就是不愿顯山露水卻絕對是“高人”的真知灼見的指點,這讓姜茂森穿透表面現象看到了“核體”。有了這些,日積月累,手頭資料厚重起來,應該保留什么,應該放大什么,應該細化什么,如何讓抽象的東西以形象表達出來……他都有了底氣。經過不停地尋訪,姜茂森采訪到了絕大多數從事帆船運動的“三代”運動員和教練員,形成了口述史。 在這之前沒有誰做出過“三代”定位,姜茂森為他的這個創意感到自豪,他說:“沒有這些就構建不出帆船之都,沒有帆船之都也就無從奢談青島奧運史,一座在1904年就舉辦過帆船比賽,并因此成為中國最早出現帆船運動城市;一座上世紀30年代就與奧運會發生聯系的城市,實際為2008年埋下了奧運的種子,它在21世紀終于長成參天大樹,這絕非偶然間的突變。在一座百年城市舉辦百年現代奧運會帆船、帆板比賽,絕不是巧合、幸運,也不是‘天賜良緣’。” 對于那些他尋訪過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姜茂森認為,“誰也無法將他們從青島奧運史中剝離出去。”姜茂森說,他們有的親身參加過奧運會的,有的甚至參加了幾屆奧運會,有的做過國內絕無僅有的帆船“風洞試驗”,而這些竟然是遙遠的追憶,沒有被人“打開”過。為盡可能搜集到第一手資料,他甚至找到了當年在青島從事航海運動現在已移居外地的教練員,找到了現居海外的青島籍教練員。與青島奧運史有關的文化現象他也在一一研究,并為在枯黃的檔案里尋找到的“奧運”蛛絲馬跡而感到興奮不已。 關于打造“青島奧運史”,或許會有人把它想象成“提出一個概念,然后就是‘填圖’”,姜茂森說沒有那么簡單,這里面有變數,要思索,要提煉,要整合,“它與帆船比賽有些相似,盡管你的水平可能是一流的,但帆船比賽不同于其他競技運動,需要天、人、風、浪有機結合起來,一味盲目‘填圖’可能會造成目標混亂甚至翻船。” 收帆時不能忘了升帆人 僅僅關注“人文奧運”,那就會落下“綠色奧運”和“科技奧運”,這怎么能行?“綠色奧運”應該包括綠化、環保乃至節能等等;而在“科技奧運”方面,我們與“世界一流”并不遙遠。 一個偶然的機會,姜茂森接觸到了青島威諾爾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他們那里發現了全球首個虛擬奧運主題城。從中得知,2004年雅典奧運會沒有的一些高科技產品,將在北京奧運會上出現。姜茂森感嘆道:“這正是‘科技奧運’的力量,這座虛擬奧運主題城使得我們領先于世界水平,它的‘科技魅力’不可小覷!” 青島康旭公司,這個在青島名不見經傳的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用國際一流的水平,打造了北京奧運村太陽墻。盡管這家公司也在青島打造了不少太陽墻工程,但鮮有人知。實驗證明,在北京的冬天,在安裝太陽墻的辦公室里,不使用其它熱源的情況下,在2005年11月,辦公室白天室溫仍高于16度。這項嘗試,為高層住宅樓墻面利用太陽能采暖,對流加熱室內空氣提供了參考。奧運村的運動員公寓都將采用“太陽墻”。姜茂森說:“青島的太陽墻安裝在了奧運村,這是每個青島人都應該感到自豪的事情!” 姜茂森說,一些為奧帆賽提供各種技術支持的企業,提供各種服務的機構,做著無私奉獻的工作,可能會有人注意到它們的經濟指標和市場潛力,但沒有發現它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創造了奧運文化,在“科技奧運”方面推動了青島奧運史的前進。而這些已不再是簡單的“人文奧運”,它的內涵更多地從物質方面向精神層面提升,你如果不及時捕捉它,它就會面臨散失;這種散失不易覺察,但散失掉了以后就不復再來。 姜茂森說,“帆船之都”作為一個中國百年工業基礎的名城,除了青島啤酒這樣奧運文化的承載者,在企業里更有海爾、海信、中石化、可口可樂、網通、移 動、國風這樣的“大樹”在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在金融行業里,中行、招行、光大、中信的業務運轉中,都鐫刻了奧運文化的符號;天泰、暖倍兒、陽光百貨、立行車船等等同樣傳遞給我們奧運溫度。在“帆船之都”里,奧運遺產、奧運文明,奧運文化交相輝映。姜茂森說:“我要把捕捉到的奧林匹克風和風里的人物搜集起來,保存在‘青島奧運史’里面,傳給子孫后代。” 有了開始放大了的視野,他以下這樣的比喻:無論大樹,小樹,在它們的根系里,無一不飄逸著奧林匹克文化的馨香。 姜茂森對記者說:“《帆船人物(珍藏版)》可以包容的東西很多,它也是我努力把‘帆都人物’做得更好的一個方向。” 他給記者打了個比方:“升起的帆總會有收起的時候,但收起帆的時候,忘掉了以前升起過它的人們,或者連打造帆船的人都忘掉,早晚有一天會迷失方向。” 姜茂森做的,正是記住他們的工作。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