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未然 孫利俠
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這場由次貸引發的危機促使全世界重新思考現代公司治理的模式和未來的變革方向
淡馬錫的成功經驗為中國搞好國有企業增強了信心,也為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思路提供了重要借鑒。然而,金融危機對淡馬錫產生了怎樣的沖擊?這種沖擊是否會改變我們以往對淡馬錫治理模式的印象?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近期出訪過新加坡的兩位專家:國資委董事會試點辦公室副主任秦永法和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陸紅軍。
《董事會》: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此次出訪淡馬錫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和體會?
陸紅軍:淡馬錫是新加坡的國企,他們對金融投資方面一直是比較謹慎的。作為國有企業,他們的投資原則就是,投資回報要高,投資成本要低,并且要找一個最合理的界限。可能因為新加坡國家小,沒有資源,所以他們對很多事情都算得比較精,比較注意投資的“度”,對外開放也是講究一個“度”。如1990年我帶一個上海金融業代表團去新加坡考察國際金融中心時發現,他們對外資銀行的開放設置了三種類型,有全面開放、部分開放和限制開放。引進開放的時候是這樣,現在他們在輸出資本時對于不同的要素市場也有不一樣的定價體系。這點是值得我們國資國企學習的。相比較之下,我們有些國有企業就比較粗放,在投資方面出手大、追求大,對控制成本與風險不夠精算,這點是要非常小心的。國有企業的資產是屬于國家也是屬于人民的,也是來之不易的,哪怕家業再大、經濟規模再大,如果沒有一個精細的定價和風險控制,金融危機中恐怕要碰到一些挫折,哪怕這次碰不上,下次也會碰上。
《董事會》:淡馬錫旗下的國有企業是否受到金融風暴的沖擊?哪些行業受影響的程度最深?
秦永法:不可能沒有影響。主要是看金融危機發生后董事會需要干什么,如何應對,如何加強風險控制。我感到淡馬錫及其淡聯企業在公司治理方面做的比較到位,風險控制體系比較健全,對金融風暴能夠及時覺察、及時反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停飛了個別航線,減少了一些班次,但不以犧牲對顧客的服務為代價。
陸紅軍:有影響。淡馬錫投了美林的股份。美林在去年第一輪投資已經出問題了,但淡馬錫企業在一年以前簽約的時候,就設置了對風險的補償條款,一旦美林的股價發生變化,美林就要給予補償。次貸危機來了以后,根據協議的這一條款,淡聯企業就減少了損失。
《董事會》: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金融公司的治理問題引發的,金融危機發生后,淡馬錫的公司治理理念和董事會運作模式有沒有什么變化?
秦永法:應該說金融危機是由于誠信、監管和金融公司的治理出了問題。我一直認為,公司治理的完善能夠減少風險的發生,即使發生風險也有應對預案以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但是不可能完全杜絕風險,不可能說有了完善的公司治理以后,這個企業就能長生不老,像雷曼兄弟也就是100多年的歷史。淡馬錫公司董事會運作的這套體系還是很完善的,除了有制度這個“硬件”,大家絕對不會越過制度行事;還有很多理念、操守等“軟件”,比如說董事之間以及董事與經理層的溝通、董事的責任感等,淡聯企業的董事長絕大多數是由外部董事擔任的,他們都有自己的產業、事業,但是每年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投入到公司,這與他們所獲取的董事報酬是不能匹配的。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