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魏加寧博士等撰文指出,我國應盡早做好各種準備,在“十五”期間,應注意外御金融危機,內防財政風險。
本報北京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魏加寧、王彤最近撰文認為,近一個時期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亂象叢生,舊的金融隱患尚沒有被消除,新的不穩定因素卻又不斷涌現,新一輪金融風暴可能再度復發。
文章說,作為上一次金融危機的策源地,亞洲金融市場已經動蕩再起。其次,美國大選出現的混亂局面以及新總統難產使得美國未來經濟政策走勢撲朔迷離,引起投資者的廣泛不安,致使美國股市及匯市行情失去方向。第三,歐洲經濟復蘇因石油價格上漲受到極大制約,并拖累歐元持續走低。第四,俄羅斯目前資本外流已相當于1998年8月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失業率居高不下,通貨膨脹率仍在上升,銀行體系尚未改革,工業出口仍然缺乏競爭力,一旦全球油價開始下降,仍將面臨再度陷入經濟危機的可能。種種不利因素導致自年初以來華爾街股市一路下跌,并帶動全球股指已平均下跌17%,全球股價跌損已達5萬億美元。
文章進一步對金融危機復發的可能性和現實性進行了分析。從可能性來看,首先,就亞洲地區而言,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幾乎所有金融危機的“重災國”和“重災區”,導致金融危機的基本因素和種種隱患至今未能完全消除;不良資產尚未化解,銀行改革步履艱難,企業重組困難重重,經濟結構調整進展不大等等。
其次,就世界經濟而言,目前存在著一系列嚴重的結構問題,諸如:世界經濟走勢對美國經濟依賴過大,日美“雙赤字”扭曲,歐美銀行壞賬問題凸現,亞洲金融風險尚未解消等等,這些基本的結構性問題均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構成了巨大危險。
再次,就國際金融市場而言,時至今日尚未發生任何重大改變,金融投機的利益集團依然還在,金融投機行為仍然能夠給這些投機者帶來豐厚的利潤,而相應的防范機制仍尚未形成,國際金融新秩序也遠未建立起來。
此前一個時期亞洲金融市場上呈現的“恢復和穩定跡象”,實際上不過是由于金融危機的壓力導致一些亞洲國家國國內政局出現求穩心態,以及外部投資者對亞洲市場的“信心恢復”等暫時因素在起作用。外部因素推動東亞經濟回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出口,特別是電子產品出口的增加。然而,所有這些“利好因素”又都是隨時可以在短期內迅速發生變化的。
從金融危機復發的現實性來看,近一個時期以來,幾乎在所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重災國”和“重災區”,上一次爆發金融危機的主要誘因——政局不穩因素都已經再次出現。譬如:菲律賓的總統彈劾案、韓國的大宇破產及丑聞事件,日本的政局動蕩,印尼的政局持續不穩,泰國即將舉行大選以及我國臺灣地區政局混亂,等等。
文章認為,亞洲金融危機復發的導火索實際上已經點燃。這新的一輪危機,既可能是上一次“亞洲金融危機”的繼續,也可能是國際金融風潮的新的一波,并且有可能會比上一次更加嚴重,甚至有可能導致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的全面危機。
文章提醒說,無論何種情況出現,都需要我國政府盡早做好各種準備,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應事先準備一些基本的決策方針,以避免金融危機突發時出現決策失誤。我們在總結抵御亞洲金融危機的成功經驗時,在國內外贊譽之聲和期望值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應當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國經濟所面臨的內外風險正在逐步加大;而另一方面,隨著加入世貿組織日益臨近,我國的對外開放度也在逐步加大。因此,文章認為,至少在“十五期間”,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應當是:外御金融危機,內防財政風險,為加入WTO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