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江蘇春蘭集團拿出集體資產總額的1/4,即約12個億的股份賣給本公司職工,在社會上引起震動。然而,與其他國企產權改革不同,春蘭沒有采取經營者持大股的形式,而是采取的“普惠制”。日前,春蘭董事局主席陶建幸向記者解析了初衷。
據悉,春蘭的股份是這樣賣的:從50億的集體資產中,拿出12億賣給公司1萬多名員工,每股1元,買一送一,人人有份,多少有別。這樣,春蘭實際上等于賣出了25億左右的集體股份。其董事局主席陶建幸為160萬股,以下按級別分別為80萬股、50萬股、25萬股不等,最少的也有8萬股。整個買賣可分3年完成,凡10月底前繳款的,可享受今年最后4個月的利潤分紅。
陶建幸說,春蘭賣股票主要是為了“還債”,還1萬多名職工的債。春蘭已發展成為一個百億元規模的集團公司,但職工收入普遍不高。“以我為例,每月工資只有3600元,其他的人拿多少,可想而知。”
陶透露,公司高層在討論具體事項時,不少人主張:一是全部賣掉,二是主要賣給管理經營層。陶利用他的權威說服了這些人,最終決定只拿出一半的集體股份來賣,同時保持適當的差距。這使得春蘭的產權制度改革帶有了濃厚的共同富裕色彩。據了解,曾有不少董事提議,陶應該持大股,可以高達70%。如果這樣,陶極有可能成為中國首富。但陶建幸利用主席的特殊角色否定了這一提議。
陶說,讓職工持股,理論上職工真正成為了企業主人,就會更加關心企業的發展。但是,陶話鋒一轉:“目前,壓力最大的是我,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壓力。分紅不好,職工會不滿意的。這還不同于上市的股票,那些股民我畢竟不認識,他們也不會找到我這里來,壓力隔了一層。這次賣的股票完全不同,職工(股東)就在我身邊,很多人傾家蕩產買的股份,到時候分紅不理想,他們就不高興了。”但陶隨后樂呵呵地說,爭取做到第一年分紅大家“基本滿意”,3年后“非常滿意”。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計劃中拿出的12億股份中,已有9億多被職工認購。沒有認購的情況有這樣幾類:一部分職工可能由于資金問題,不在第一期認購;一些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因手頭不寬裕而可能放棄;一些退休職工因不享受1∶1贈送紅股的政策,也有可能放棄。但總體上,職工對此的反應是相當熱烈的。一些職工心中甚至盤算起另一筆賬:若干年后,這些股票如果能掛牌上市,那就不知道會翻幾番了。(本報記者郁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