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銀行在幾家準上市銀行中并非最早申請卻又最先上市,這在目前呼喚設立民營銀行,實現金融對內開放以應對WTO挑戰的大背景下,給市場人士帶來一個充分的想象空間。
“民生”上市留給人的想象
作為我國現有唯一一家民營銀行“民生”銀行的上市頗為引人注目。在外界一片喧嘩聲中,民生銀行對上市的宣傳相對低調。銀行總部發給記者的電子郵件中,關于上市只有以下內容: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5000萬A股將于11月2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網發行。股票簡稱:民生銀行;發行價格:11.80元/股;申股代碼:730016;申購上限:350000股。
此間有評論指出,由于民生銀行在幾家準上市銀行中并非最早申請卻又最先上市,這在目前市場呼喚設立民營銀行,實現金融對內開放以應對WTO挑戰的大背景下,給市場人士帶來一個充分的想象空間。記者就此詢問民生銀行有關人士。如何看待更多民營銀行即將籌建一事,該人士表示:“知道,但民生銀行不便發表評論。”他個人認為,有更多民營銀行出現,應該是件好事。
“民營銀行”保持沉默
伴隨“民生”上市,關于成立民營銀行的報道已達到熾熱的程度。“新華財經”的消息如下:中國即將成立10家民營商業銀行,作為入世后迎接外資銀行挑戰的措施之一,其中有四家已完成可行性研究,等待政府批準。新設的民營銀行將為中小型城市企業服務,而這些銀行出資人將全部是私營企業和個人投資者。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列入“試點”的四家銀行分別是:浙江泰隆銀行、沈陽瑞豐銀行、西安長城銀行和江蘇的一家銀行。他們各自有四家民營企業作牽頭人:浙江泰隆城市信用社、沈陽東宇集團、西安豐佳集團和江蘇申達集團。
據介紹,泰隆城市信用社是臺州的城市信用社“雙雄”之一,今年6月末,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3.99億元和6.97億元。沈陽東宇集團此前已與上市公司沈陽化工實施資產置換和股權轉讓,成為其大股東。而江蘇申達集團早在1997年就作為大股東發起人參與組建了南京中達制膜股份有限公司,當年6月南京中達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2000年6月,又授讓了原中達股東內江包裝材料總廠的股權,成為南京中達的控股股東。
記者懷著濃厚興趣分別向這幾家民營企業詢問成立銀行一事,但得到的反饋信息卻模糊不清。泰隆城市信用社辦公室的一位文員對記者的問題好像早有準備,回答也是程序化的:“成立民營銀行的事還在討論。”沈陽東宇集團負責人則表示近期不接受采訪。江蘇申達集團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員聽到記者詢問民營銀行的事,脫口而出:“這事牛了,牛了!”但此事的負責人金總卻因公務纏身,“無法騰出時間接待記者采訪。”
民營銀行的界限
在一片對民營銀行的討論聲中,記者注意到一個最微小但是卻最基本的聲音———如何界定“民營”的概念。
部分學者認為,民營銀行是相對官辦或國有而言的一種經營組織形式,除了具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實體的一般特征,其重要特征有兩個,一是指經營權不受政府部門控制或與政府部門沒有聯系,完全由企業自主決定,包括主要領導成員的任命。二是民營銀行也涉及所有制結構問題,一般而言,其產權結構中主要以非公經濟成分為主,也可包括部分國有企業以企業法人的身份投入的國有資本,但不包括政府財政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直接投入的資本。比較激進的觀點還認為,民營銀行股權中連國有企業投入資本都應排除。顯然,按民營銀行的概念,目前我國的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與之是有區別的。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認為,在投資、股權結構上判斷一家銀行是否“民營”,在銀行的管理操作中意義不大,銀行最終還是要按照“公司法”、“商業銀行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運作。
呼聲來自何方
本月,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所舉行的“開放民營金融研討會”上,一批少壯派經濟學家加林毅夫·張維迎,包括世界銀行[微博]高級經濟學家王燕,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湯敏等人,成為呼吁成立民營銀行的“聲源”。其中,會議主持者、著名經濟學家徐滇慶與《財經時報》記者的一番對話引人深思。
他指出,中國金融業在加入WTO后可能會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
“看一下中國同美國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已經達成的協議說了些什么。協議明確地講,在兩年之內允許外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經營外幣業務,五年之內允許外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經營人民幣業務,而且還沒有區域和業務的限制。
到2000年6月,中國居民和企業的外幣存款總額是1100億美元。兩年以后,允許外國人經營人民幣業務,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把他們的外幣存款從中國銀行提出來,放進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等等。為什么會這么做呢?這些銀行是世界性的銀行,信譽很好,服務方式很多,如果把錢存在花旗銀行,你幾乎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很方便地提取。更重要的是,外國銀行的利率更高,中國的利率現在比較低。把美元從中國銀行轉移到外國的銀行會不會造成危機呢?我認為恐怕只要轉200億就要出問題。因為存進來的錢我們都放了貸,而且是長期的,到時如果大家都去提款會怎樣?”“外國銀行一旦經營人民幣業務,也會有很多人把錢存入外國銀行。盡管我們有7萬億存款,但官方估計四大國有銀行有28%的壞帳。”
“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在沒有對外國開放之前,自己先把問題解決了。四大國有銀行絕對有必要存在,但是它們都有很多的問題,所以必然的出路就是出現一些民間銀行。民間銀行就像民營企業一樣,首先同國有銀行競爭,但民營銀行的力量很弱,它不像花旗銀行、匯豐銀行一樣,它在民間不會造成太大的震動,而要通過它的發展來培養隊伍。做好準備之后再打開國門,在更強的競爭環境下把我們的金融進一步完善,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你會把錢存入“民營銀行”嗎
盡管學術界已把成立民營銀行的必要性提升到一個戰略高度,但關于它實施可行性同樣是人們關心的焦點。
有關人士指出,民營銀行在中國缺乏生長土壤。因為民營商業銀行有一個巨大的競爭者———國有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譽等同于國家的信譽,民營商業銀行不可能比及。而他們提供的金融服務卻是一樣的。這樣,民營商業銀行若能吸收到存款,要么提高利率,要么開設到沒有國有金融系統的地方。前者即使沒有利率管制的限制,也會加大民營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而且,國有商業銀行憑其雄厚的實力以及成本觀念弱化,決不會坐視民營商業銀行提高利率,也會競爭性地提高利率,結果只能是利率的螺旋上升,民營商業銀行無法通過利率來獲得競爭優勢。后者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在中國廣袤的農村早已有數以萬計的農村信用社,這些農村信用社事實上成為中國農業銀行的基層機構,也有“國家信譽”做保證。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國沒有銀行保險制度,因而一旦地方性民營銀行出問題,沒有任何保險機構為存款者提供保險,結果,解救金融危機的負擔落到地方政府身上。相比之下,四大商業銀行為國家全資擁有,存款者認為這樣的銀行是不會倒閉的,國家也不允許其倒閉,因此它有政府信譽包含在其中,一旦有風險,存款者自然選擇到四大商業銀行存款,這對民營銀行極為不利。畢竟,安全才是老百姓存款的首選。
徐滇慶認為,在此美國的經驗值得借鑒———徐滇慶說,美國的金融監管系統共有三個渠道:聯邦儲備銀行(中央銀行)、財政部貨幣審計局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在金融監管體系中,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作用非常特殊。中央銀行主要是維護商業銀行的利益,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目的是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中央銀行控制著銀行準入,而存款的保險公司則負責清算資不抵債的銀行。他認為,金融行業不僅需要準入準則,更需要退出準則。如果銀行違反規則就要有人來出示黃牌,直到紅牌,把違章的金融機構及時罰下。
“民營銀行”到底什么樣
由于民營銀行留給人們寬闊的想象余地,有人甚至猜測將來是否會出現“私人銀行”,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表示,雖然中國政府允許民間借款行為發生,但絕不允許私人錢莊存在。
他說:“我們允許自然人到銀行入股,但如果是一個人辦一家銀行,風險會相當大,所以,有關監管當局不可能這樣去做,但允許個人入股銀行。”
那么中國的私營銀行究竟會以何種面目出現?經濟學家們考慮:我國民營經濟有三大模式:其中蘇南模式是以鄉鎮企業為主,溫州模式是以個體經濟為主,珠江三角洲模式是以合資企業為主,而圍繞西部大開發,可以選擇西安作試點,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大,能否建立民營銀行也需要試點。據說,這幾個模式分別由上海社科院和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對口負責。長城金融研究所也派人對口協作分工。
然而,在一部分專家熱衷于探討民營銀行的同時,有學者卻認為劃分這些模式的意義不大。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就中國銀行業的狀況而言,業務內容大體相同,因而實際上都是一種模式,他認為,中國的銀行首先應該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提供有特色的服務以增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應該按投資者的性質機械地劃分模式。
“民營銀行”成了一個懸念
那么民營銀行的“機會”是否已經到來?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現在中國經濟70%以上的產值來自非國有經濟,然而至少80%的銀行資產和70%的信貸都由國有掌握,使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部門缺乏足夠的金融支持,這是要求發展民營銀行的經濟結構因素,也為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基礎。
專家認為,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民營產業資本與銀行資本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為銀行的改革方向,為產業資本向銀行業的滲透創造了條件,這種股份制的產權制度有利于開辟資本金來源渠道,提高資本充足比率,分散經營風險。尤其是商業銀行進入資本市場的通道進一步拓寬,為銀行從社會大眾募集資本金成為可能,擴大了銀行民營化的內涵。這些因素使民營銀行的發展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比較戲劇性的一幕是,記者截稿時向中國人民銀行再次詢問“民營銀行”一事時,一位姓白的同志用肯定的語氣回答:“目前沒有接到任何上級的關于成立民營銀行的材料,也沒有聽到任何關于要批準成立民營銀行的消息。”他又補充說“近來媒體有關民營銀行的宣傳報道很多,但此事只是討論階段,既沒有說批準,也沒有說不批。”(文/本報記者王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