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經開始進入真刀真槍的實質性階段。“醫藥分開”、“藥品招標采購”、“病人選醫生”等試點工作已在各地或快或慢地展開。近日來此起彼伏的藥品降價新聞似乎讓老百姓嗅到了改革的氣息,看到了希望的苗頭:今年7月,國家計委發出通知,大幅降低9個品種57個規格常用抗生素類藥品的零售價格,降幅最大的達到60%,僅此一項,每年社會醫藥費負擔就減少了8個億。北京市自1998年以來已連續7次降低藥品價格,最近一次的平均降幅為35.91%。
但一走進醫院看病,不少患者的心卻涼了大半,原本想從降價中得到的實惠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在擁有上千種藥品的藥房中,降價的藥品有如滄海一粟,少得可憐;大多數治療慢性病的藥品價格巋然不動,跟以前沒什么兩樣。而醫院一些新增的服務項目的要價,卻理直氣壯地“高高在上”。北京一家三甲醫院,預約專家門診掛號費高達200—300元。
而醫院方面也頗感委屈:實行醫藥分別管理、分開核算,賣藥收入這根支柱倒了,多種銷量較大的常用藥價格又大幅降價;而醫療服務價格主要還是由主管部門定,他們只能在新增的服務項目中活泛點兒,權力空間很小,日子不好過呀!
衛生部有關負責人也承認,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院從原先的“以藥養醫”變為“醫藥分開核算,主要靠財政補貼,醫療技術服務收費”還需要時間和過程,這中間的斷檔時期醫院的利益會受影響。但這不能成為“拆東墻補西墻”的理由。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用較低廉的價格得到較優質的醫療服務。如果藥價中的水分擠不干,醫療服務收費浮上來,導致醫費、藥費兩頭翹,改革將失掉人心。
防止“兩頭翹”主要還是要防藥價“翹”。藥價是此次改革的焦點和難點。之所以藥價多次下調,許多老百姓沒有嘗到多少實惠,是因為降價的品種和幅度太有限,深層次的原因是現在的藥價中承載著太多的非生產成本,比如回扣費、開單費等。所以,把藥價從天上拽到地上,除了根除醫院“以藥養醫”的痼疾,還要治治藥品產銷過程中的歪風,要讓藥品生產廠家在正道上競爭,使醫院、醫生不再視回扣的多寡而進藥、開藥。總之一句話,防止和消除兩頭翹的唯一辦法是加快改革,并將改革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