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中國經濟前景是樂觀的,因為中國經濟發展有很大的潛力,只要能夠充分利用這個機遇,利用國際上的資金技術,中國國內市場的潛力就會不斷地被開發出來。今年我們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就業問題。這個問題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可能會更突出,失業率在一定時期內會增加,這是不要緊的,因為中國有長期的經濟增長點。住房建設支持長期增長
住房建設就是中國長期的經濟增長點之一。住房建設能帶動許多行業的發展。但住房建設現在還不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點,因此必須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第一,延長分期付款年限。現在不少居民有錢,但不動用,是作為生活保障的預留,以備孩子升學、將來養老等費用。分期付款年限延長以后,可以不動用購房戶的儲蓄存量,每月用收入的一部分來還,這樣,就可以鼓勵市民更多地來買房子了。
第二,開放二級房產市場。原住的房子要能出賣。過去不讓賣,因為你是國家公務員,是國有企業職工,這個房子剛從國家那里用成本價買來,你花一萬元錢買的,一轉手賣七八萬元,怕你賺太多了。所以,購房五年以后才可以出賣。這種規定是不對的,因為中國長期實行低工資制,低工資制的實行有一個暗含的條件,就是住房由國家來承擔。假定當初不是這種工資制度,而是把住房費用打到每月工資里面,想想看,一個工作這么多年的職工憑自己工資的積蓄就可以買房子。所以說,今天就是讓他賺點錢,頂多是多年低工資的補償。現在賣,住房市場活躍起來了。干嗎要拖到五年后再賣?關鍵是思想沒有解放。現在好了,北京市允許已購的住房可以出售,而不必拖上幾年。
第三,必須蓋一批廉價出租房。廉價出租房是給收入最低者住的,他買不起房子,所以在城市中蓋廉價出租房。在中國,廉價出租房還有另外一種用處。給分期付款買房子的人保留一條退路。
第四,要保持長期增長,必須把房子蓋到遠郊區去。例如,北京三環路以內的房子太貴,住不起,蓋到昌平、平谷、大興、房山去。那兒的房價是一平方米一千多元錢,再分期付款,老百姓就都能住上了。
房子蓋到遠郊區,學校、醫院、商店都好辦,難就難在每天上班怎么辦。這方面必須學習日本的經驗。日本東京、大阪、京都這些地方,城里的房子很貴,職工住在郊外,每天坐火車上班,因為有輕便鐵路,或地上鐵道進城才轉入地下,不堵車,準時準點,中國也應該這樣。
第五,一定要減稅。江蘇省徐州市采取了一個辦法,大幅度地減少稅費,房價賣到一平方米七百多元錢,把積壓的商品房全賣掉了,集資蓋新房,工廠開工了,年輕力壯的回工廠工作了。購了房子的居民搬家了。搬家就要買東西,如電視機、電冰箱,商店里的家具、窗簾、地毯賣掉了。這樣,各行各業都興旺起來,徐州市財政收入反而增加了。這叫做退一步,進兩步。先減稅,發展起來,財政收入就增加。一個好市長,讓城里的老百姓都搬家,小房子換大房子,舊房子換新房子,這個城市就興旺起來了。這樣的話,照中國的情況講,五十年之內,中國有持久的經濟增長點──住房建設。
西部開發長期發展有后勁
中國經濟另一個持久增長點是西部的開發。西部的開發對中國來說,也是長期的經濟增長點。西部有資源,有市場。但西部開發要注意的問題是:錢從哪里來?國家財政只能搞基礎設施,辦企業的錢要從資本市場籌集。讓各個企業到那里去投資,必須要放寬政策。只有放寬政策,內資、外資都到那兒去,西部就能夠發展起來,西部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準備了后勁。
農村市場要啟動,這同樣是一個持久的經濟增長點。農村市場怎么啟動?外國農產品進來了,我們就要加快農業的結構調整,要改變中國人的傳統的種植習慣。比如說,湖南生產的米賣給廣東,廣東不要,說湖南米不好吃,他們要吃泰國米。湖南米的質量干嗎不提高呢?湖南米的質量一提高,不就占領了廣東的市場了嗎?那就需要科技下鄉,幫助農民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這樣一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村市場就啟動了。
提高農民收入啟動農村市場
所以,完全可以說,中國長期的經濟增長是有后勁的。就業問題將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逐步解決。經濟發展就像騎自行車一樣,自行車騎得慢就晃,不騎就倒,必須騎得快,騎得快就穩。所以;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率,就業的機會就會增多。
擺在我們面前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價值觀念問題。我們經常講到,要市場調節,也要政府調節。市場調節是一只無形的手,靠市場供求規律起作用;政府調節是一只有形的手,靠法律、政策起作用。我們要問,難道沒有第三種調節嗎?
市場的出現是幾千年前的事情,政府的出現就更晚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有幾萬年,那么,在漫長的歲月中,既沒有市場,也沒有政府,人類是靠什么力量在調節呢?靠的是道德力量調節。在市場出現以后、政府出現以后,在邊遠的山村、在荒島上,市場力量是達不到的,政府的管理鞭長莫及,但當地還有人類居住,還在繁衍后代,是什么力量在調節?是道德力量在調節。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大動亂,農民大起義,外族入侵,軍閥混戰,諸侯割據。中國民間有句老話,叫做‘小亂居城,大亂居鄉’。這種情況下,市場是失靈的,政府是癱瘓的,但人類社會存在下來了,這是靠道德力量在調節。由此可見,肯定存在著三種調節:市場調節、政府調節和道德調節。
市場政府道德三重調節
市場調節是只無形的手,政府調節是只有形的手,道德力量調節介于二者之間,‘道是無形卻有形,道是有形又無形’。我們正在開展企業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社區文化建設。文化建設,不是政府調節,也不是市場調節,它是道德力量的調節。我們談自律,每個人都要自律,國家公務員要自律,學校老師、學生要自律,經濟工作人員要自律,自律才能使市場運行更有效,自律才能使政府調節更有效,自律是道德力量的調節。
經濟學研究公平、效率兩個問題。先談公平問題。對于公平有很多種解釋。‘平均分配是公平’,當然這是有特定含義的。一般情況下,平均分配不是公平的,但是特定條件下平均分配是公平的。比如說,假定某個城市突然斷水了,只剩一點兒水,必須平均分配,只能是一人一勺,不能說你有錢你就可以多買水。又比如說,一個地方大地震了,空投了燒餅、面包,一人一份,不能說我有錢多買點。平均分配在一定情況下是公平的。但一般情況下是不公平的。‘機會的均等是公平的’。但能不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就不一定。比如說,兩個中學生,一個中學生是家住北京,父母是知識分子;一個中學生是家在貴州西部山區里,父母是文盲,兩人都考取北京大學。雖然兩人都進來了,但肯定第二個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要比第一個孩子大許多倍,因為兩個人的出發點不公平,機會并不均等。‘收入的合理差別是公平的’。‘合理’二字怎么講,教授的工資比副教授高多少,副教授的工資比講師高多少才合理?也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公平來自認同感。當你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你認同了,你就有公平的感覺。比如說,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家長在生第一個孩子時,生活很困難,只能讀中學;生第二個孩子時,家里環境好了,讀大學了;生第三個孩子時,家里環境更好了,孩子出國去留學了。假定三個孩子都對家庭有認同感的話,大孩子不會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我為什么只上到中學?他有認同感就會諒解家長。另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都是男孩,老大穿新衣,老二穿舊衣,老三穿帶補丁的衣服。三個孩子都長大了,他們對家庭有認同感,就不會對自己所穿的衣服不同而有意見。因此,怎么來樹立社會的認同感,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由此可以對社會、對國家、對群體有新的理解。
其次是研究效率問題。效率有兩個基礎:一是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先進的設備、熟練的勞動力,構成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能產生效率。但是不要忘記,效率的第二個基礎是效率的道德基礎。假定只有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只能產生常規效率;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礎,就能產生超常規效率。超常規效率怎么來的?是效率的道德基礎起作用而來的。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一個民族,當它面臨外來侵略時,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凝聚力、這么高的戰斗熱情、這么高的工作積極性?是效率的道德基礎在起作用。
第二個例子,遇到特大的自然災害時,如一九九八年中國遇到特大洪水災害時,為什么國民有這么大的凝聚力,發揚抗洪救災的精神,互助友愛,拚命工作、搶險?是效率的道德基礎在起作用。
第三個例子,一個移民社會為什么有這么高的效率?廣東、福建一帶住了許多客家人,客家人的祖先住在今天的河南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北宋、南宋、明清動亂時期,分批南下,聚族遷徙,到了那里就住下,在那蠻荒之地聚族而居。一個土樓住幾百戶,一個個家族在那里生根,走向全世界。我到那兒去看過,他們讓我題詞,我想了想,寫了七個字:‘人情道德一樓中’。這反映了如果沒有一種道德力量,沒有凝聚力,就不會產生超常規效率。只要我們重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我們相信,市場經濟會更有效,政府調節會更有效,而且能夠保證我們在進入全球化的軌道時,在與世界交往時,中華民族在精神面貌上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