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動網訊 據成都商報報道,成都商戰可謂愈演愈烈,而每每血戰到底者無不率先從家電下手。華聯商廈此前的“進貨價”銷售已經讓同行大跌眼鏡,而“益有”廚衛電器昨日一開業就露出“價格殺手”的強勢面目,天天拋出一款低于進價20%左右的“超低價”以血祭旗,小鴨一款“熱銷”洗衣機賣到“供貨價”不說,還外加送200元紅包,長嶺冰箱在張慕冉總裁簽名售機送出1000元優惠后,稱還有更大動作……
在價格大戰“刺刀見紅”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卻讓消費者百思不得其解:低于“供貨價”銷售,那廠商不是在賠錢?為此,記者昨日采訪了一些廠商人士,探得了一些秘密。
“供貨價并非成本價,低于供貨價銷售,有時只是廠家擴大品牌影響力的策略。”一家電廠家人士告訴記者。
該人士稱,廠家給商家提供產品時,通常會制定一個零售最低限價,此舉是為了避免商家的惡性競爭;另一個則是結算價,也叫供貨價。但產品實際價格標多少、賣多少,則是商家視情況“隨行就市”了。零售價與供貨價之差為商家的毛利,成本價與供貨價之差則為廠家毛利。低于供貨價促銷的廠家,有時只是把“利”看得薄些。
不過,也不排除現在有的廠家是在“虧本”。該人士告訴記者,廠家的研發機構每年都要開發許多新品,這些新品因為賣相好,通常價格高一些。而陳貨則不同了,因此,在國慶節前,廠家干脆來個大“甩賣”,不僅現金可以“回籠”,而且還能擴大品牌影響力。
供貨價(即“進價”)是商家的價格警戒線。但為何仍有人“鋌而走險”呢?一商場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道破天機。
該人士對記者稱:“以供貨價或低于供貨價促銷的多數是‘綜合性’商場,該類商場選擇家電做‘虧本’生意,實際上是利用家電最能聚集人氣的特點,帶動其它商品的銷售。”“服裝、食品等類商品就算是‘打對折’都少有人心動,而家電則不同,稍微降價幅度大一點就會引發搶購風潮。”
“對專業商場而言,這也是一種策略。”該人士稱,以前一些商場就用過這樣的方法,將部分商品價格標得很低,給人一種這里的東西便宜的感覺,而消費者真正要買時,銷售人員會告訴你:這是樣機。現在商家打出低于供貨價的“超低價”,再加上“限時限量”之說,兩相比較,應該說是“異曲同工”。
“不同的商家由于‘量’的不同享受不同的‘供貨價’,對廠商而言都是‘絕對隱私’,不可能公之于眾。所以,現在家電市場上的‘供貨價’是真是假有待驗證。”一家電業內資深人士如是說。
該人士同時又稱,對有水分的“供貨價”,廠商一般都不會計較,更不會去追究。因為一個商場把供貨價“虛報”一點,對廠家穩定市場價格以及其它商場的銷售都更為有利。所以,消費者大可不必理會這些,認準絕對價格購買就行了。(本報記者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