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人們耳熟能詳的是有關壟斷的話題。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壟斷本應被淡化,而眼下諸如“企業峰會”等頗為流行的招術,卻毫無例外是變相的壟斷措施。
從汽車到民航,再到彩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打著“發展民族產業,規范市場競爭”的旗號,開著各種各樣的峰會,搞價格同盟,制定最低限價或維持價格不動,行業壟斷之風大有愈刮愈烈之勢。
今年初,汽車行業剛剛宣布汽車近期不會降價,不出一個月,搖籃里的“價格同盟”便土崩瓦解,先是夏利率先宣布優惠售車,此后,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奧拓的“快樂王子”、“都市貝貝”和浙江吉利的經濟家庭轎車也紛紛降價;接著,最新款的桑塔納二000也作出讓利,而富康轎車在四川則大大方方的全面下調價格。
進入六月,中國的彩電、彩管、洗衣機等生產企業競賽般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和名義,或限價,或限產,或比武,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然而,這種壟斷行為無不行之不遠,效果也和他們預想的南轅北轍。他們的行動,或受到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否定,或中途流產,或自己無法把握失控的局面。
波及到企業、商家和消費者的這些壟斷現象,自然引來方方面面的關注,于是,對于《反壟斷法》的呼吁,便油然而生。
中國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幾十年時間里,無需制定《反壟斷法》,于是,這成為一個法律上的空白點。中國確定市場經濟體制后,人們發現,壟斷和反壟斷的問題,已經無所不在地涉及到各個生產和流通領域,人們沒有再忽視的理由。
事實上,隨著中國改革進程的加快,長期被“獨此一家”所壟斷的中國電信[微博]、郵政、金融、電力、鐵路運輸和出口等六大國有企業和行業,已經紛紛分拆改組,前所未有地引入了競爭機制。
但是,幾十年計劃經濟形成的行政壟斷是根深蒂固的,且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雖說壟斷現象是世界性的,但中外表現形式卻有所不同。外國多半是行業壟斷,而中國卻是行政壟斷。
中國的鐵路運輸、通信、電力、煤氣、自來水等許多基礎設施產業,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又是具體業務的實際經營者,這就決定了這種壟斷的性質是一種典型的行政性壟斷。私人經濟壟斷會獲得超額利潤,而行政壟斷往往會導致企業組織管理的低效率和資源運用的低效率。因此,行政壟斷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制約是不言而喻的。
為此,有關人士和法律專家紛紛要求盡快出臺反壟斷法。
對于制定和出臺反壟斷法,中國政府的態度是慎重的。國家計委的一位負責人指出,如果法規出臺不能普遍適用或者不能有效解決壟斷問題,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就會受到嚴重挑戰。因此,中國在制定該法時,將依照國際慣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部切實可行的權威法規。
盡管反壟斷法何時出臺,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濫用壟斷地位的行為不斷出現,給市場經濟的運作造成的障礙越來越多時,反壟斷法的出臺就會離人們越來越近,中國制訂該法的步伐便會越來越快。(記者賈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