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取決于業績,價值取決于創新力,蘋果慢下來了,競爭對手卻越來越快 謝麗容 劉以秦/文 蘋果公司又登上了一個歷史高點。 8月2日美股開盤后,蘋果公司股價盤中一度創下207.05美元歷史新高,市值成功突破萬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個單市場突破萬億美元的公司。這是蘋果的里程碑,也是全球商業公司的一個重要節點。 破萬億美元,相當于2.5個北京GDP,接近BAT市值總和。 助推蘋果市值破萬億美元的臨門一腳,是蘋果公司在8月1日凌晨發布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這是蘋果歷史上最好的第三季度財報,凈營收為532.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54.08億美元增長17%;凈利潤為115.1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7.17億美元增長32%。 幾個月來,華爾街一直在期待全球首家萬億美元市值公司的誕生。競爭者圈定在四家公司,蘋果、亞馬遜、谷歌和微軟。 受最新財季業績影響,蘋果和亞馬遜最先踏入9000億美元大關,但亞馬遜在8月2日收盤價定格為1834.33美元,市值回調至8947億美元,暫時與蘋果拉開差距。谷歌和微軟目前美股最新市值分別為8530億美元和8258億美元。 今年年初,蘋果市值仍比亞馬遜高出50%,但在過去的12個月里,亞馬遜股價上漲了近78%,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速度。亞馬遜很有可能成為美股歷史上的第二家市值破萬億美元公司。 今年,是App Store誕生的第十個年頭,這個擁有10億用戶,覆蓋15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級應用商店,已經成為蘋果除硬件之外,一路狂奔的重要助推器。以此為基礎,蘋果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并不停地擴大著生態系統的邊界,進軍流媒體、IOT領域。 但這套軟件生態根植于iPhone這個統治型硬件。iPhone不僅為蘋果貢獻超過70%營收,還是蘋果快速增長的服務生態收入的底盤。其實,縱觀蘋果的整個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強大硬件催生軟件帝國的商業發展史,這甚至代表全球硬件科技發展的最先進發展方向。 但令人驚訝的是,蘋果的iPhone已經陷入不增長長達兩年半之久,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第二季度,蘋果iPhone全球銷售量甚至被華為反超,從全球第二跌至全球第三。 銷量增長疲態,源于蘋果在iPhone的突破性創新上長期乏力。 除華為之外,蘋果的其他挑戰者們,如中國手機公司OPPO和vivo,也開始繞開蘋果設定多年的硬件軟件創新路徑,試圖另辟蹊徑。這既源于蘋果太慢,也基于市場現實挑戰。 蘋果走上了頂峰,在創新上,卻進一步走下神壇。 贏了華爾街,輸了市場 蘋果第三季度營收532.7億美元,同比增長17%。凈利潤為115.19億美元,同比增長32%。季度營收、利潤均創下歷史新高水平。 其中,iPhone營收299.06億美元,同比大漲20.4%。不過,iPhone銷量為4130萬部,比去年同期的 4102.6 萬部僅增長 0.067%。比市場預期少30萬部。 銷量微漲,營收激增,這說明iPhone價格在不斷提升。財報數據顯示,蘋果在這一年間售出的 iPhone 均價有了約 20% 的增長。蘋果售出的 iPhone 均價為 742.12 美元(約合人民幣 4926.77 元)。小米手機在 2017 年的均價是 881 元,換言之,iPhone 均價為小米 5.59 倍。 華爾街投行摩根士丹利此前的一份報告認為,本季度蘋果營收超出預期,主要是由于iPhone的平均售價大幅提高,在通往1萬億美元市值的道路上,蘋果按部就班穩步前行。 加拿大皇家銀行的報告則認為,外界都在等待蘋果公布下一代新iPhone的售價,那些希望看到“超級周期”的投資者可能會略顯失望,蘋果正開始轉型,相對平穩的狀態是保持個位數增長。 德意志銀行對蘋果的評價更加中肯,他們認為,蘋果80%的銷售受到了行業的挑戰,因此該公司長期的增長前景仍然比較有限。按照目前的水平來看,正面和負面因素造成的影響基本維持平衡,建議投資者繼續持有蘋果股票。 對蘋果保持中肯評價的投行均提及全球智能手機整體發展因素,目前全球手機行業確實風聲鶴唳。 多家調研機構公布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同比下滑。IDC統計數據,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來量總體同比下滑1.8%。中國、歐美等市場需求增長乏力。Counterpoint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7%,跌幅超過全球平均水平。自2017年第三季度以來,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四個季度下滑。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蘋果銷售量疲軟似乎情有可原。 但8月1日,IDC發布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蘋果公司8年來首次從全球兩大智能手機公司位置上跌落,華為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公司,蘋果下跌到第三。 這個季度,蘋果同比增長不到1%,三星下降10.4%,但華為猛增40.9%,小米猛增48.8%,排名第五的OPPO也實現了5.1%的增長,遠超蘋果。也就是說,宏觀大環境確實影響了蘋果和三星,但華為、小米和OPPO依然保持高速成長。 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余承東在2016年2月曾放言“三年超蘋果,五年超三星”,這個言論當時被認為是口出狂言,但得益于蘋果的銷量止步不前,這個目標居然提前完成了。 其實,如果仔細研究蘋果歷年財報,可以發現,蘋果早在2016年第一季度就開始陷入銷量停滯狀態了。 2016年的第一季度是iPhone銷量走勢的分水嶺, 2016年第一季度,iPhone較上一年同期增長為0%,再往前數四個季度,iPhone增長都在22%-40%之間。接下來的201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這個數字驟降到-16%和-15%,接下來的2017年和2018年,iPhone的銷量與上一年同比增長,基本上維持在0%上下,有時-1%,有時1%,最高達到3%。 這意味著,2015-2018這數年來,iPhone的各年的季度銷量幾乎形成了水平趨勢。每年一季度因新品發布因素形成一個七千多萬臺季度銷量的高峰期,其他時間維持在4000-5000萬臺左右。從趨勢看,iPhone的銷量,停滯了。 不過,雖然iPhone的銷量這兩年來幾乎沒有增長,但營收和利潤卻一直在增長,這讓庫克對外相對從容。 最新財報公布后的電話會議上,庫克表態認為,目前手機依然是最好的市場。“無論是增長1%、2%、5%、6%或10%還是減少1%或2%,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市場,因為它很巨大。” 但庫克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是,蘋果手機銷量之所以不再增長,近年來的數代產品的創新力度不足是核心原因。這對于依賴于硬件的蘋果服務業務來說并非好消息。所以,庫克顯然十分明白,蘋果的未來依然倚重于重振iPhone銷量,而非一味靠提高售價續命。 庫克曾經希望通過拓展新興市場來增加iPhone銷量,比如印度。但今年蘋果在印度收縮嚴重,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上半年iPhone在印度銷量不足百萬臺,份額僅為2%。這已影響到蘋果本地團隊運營,包括渠道、市場在內的高管紛紛離職。 為了開拓印度市場,蘋果在印度犧牲了利潤,iPhone 6S在印度售價僅為1888元,在中國用戶看來已經十分便宜,畢竟,iPhone 6S 在中國最少也要賣3000元左右。但即便是這樣的價格,在印度也顯得均價過高無法被大規模鋪貨。 在蘋果倚重的歐美和中國,iPhone“價漲量不漲”。 庫克在這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說,他希望用更好的服務,更新穎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縮短換機周期,從而增加蘋果銷量,但這目前看來很難。 供應鏈控制力變弱 “能夠跟著蘋果舒舒服服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深圳一家蘋果供應鏈公司董事長告訴《財經》記者。 2017年9月,蘋果推出兩款新品手機,iPhone 8與iPhone X,代表全面屏技術路徑的iPhone X承載了更多的市場期待。而為iPhone X供貨的供應鏈廠商,也都提前為新機上市做了大量準備。 但是現實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新品發布后,iPhone X的銷量遠低于預期,不少供應商認為全面屏的iPhoneX至少能夠比前一代iPhone銷量上升20%左右,而上市初期的實際銷量甚至略低于過往產品。 其實,iPhone X其實已經是蘋果最暢銷的產品,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數據指出,出貨量達到1600萬臺,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但帶貨能力依然不如預期。 一款手機決定一個手機廠商成敗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了。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全球前六款智能手機出貨量占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七分之一。手機市場已經從此前的手機廠商寡頭,進一步升級為手機款式寡頭,這就對廠商的產品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Phone帶貨能力下降,供應鏈公司立即被波及,自去年年底開始,不少供應鏈公司出現大量庫存積壓的情況,公司收入也受到嚴重影響。前述蘋果供應鏈公司董事長告訴《財經》記者,受累于iPhoneX銷量下滑,該公司去年的整體營收下降了30%。 一款手機的銷量不佳帶來的影響有限,庫存積壓也可以通過后續產品進行消化,對于蘋果供應商來說,讓他們產生心理搖擺的,是與蘋果合作的長期利潤空間被壓縮。 庫克此前長期負責蘋果的供應鏈管理,對于供應鏈上每一環的成本他都了如指掌,他對價格和成本,也比喬布斯更加敏感。 前述供應鏈公司董事長回憶,自庫克上臺后,蘋果就開始了供應鏈壓價,壓價程度不一,“我們被壓了10%左右。” 此外,蘋果從iPhone6開始的創新能力下降,直接反映在銷量上,供應商們開始動搖,他們開始思考,蘋果之后,下一代能夠引領智能手機行業的產品,究竟會是誰? 他們選擇了更開放的合作姿態,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多個蘋果供應鏈公司都表示,他們與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手機廠商,均有緊密的合作,不再只把雞蛋放在蘋果這一個籃子里。 對于蘋果的競爭者們來說,這是一個契機。 創新技術在初期,通常產能有限,一家面板供應鏈公司的采購主管告訴《財經》記者,在供應鏈公司內部,面向不同用戶的產線之間有直接競爭關系,“有限的產能優先給哪條線,就意味著哪家公司能先于市場推出新品,影響很大,經常爭的頭破血流。” 在iPhone X之前,蘋果在供應鏈端的優先級幾乎是一騎紅塵,如今,利益優先的供應鏈已經開始搖擺,多位供應鏈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蘋果的優先級已經被下調。 當然,對于那些長期與蘋果保持多維度密切合作的工廠來說,目前蘋果仍然是第一優先級。 中國挑戰者變強 今年7月,中國手機公司OPPO和vivo冷不丁各發布了一款具備升降攝像頭功能的旗艦手機,這兩款手機繞開了蘋果的標志性劉海的全面屏技術路徑,通過攝像頭的升降設置,去掉了劉海,實現了更進一步的全面屏。 這兩大昔日的跟隨者甚至摒棄了各廠商手機發布會例行的和蘋果手機對比環節,畢竟,他們的手機形態已經和蘋果代表最新技術的iPhone X完全不同。 OPPO和vivo暫時還不能在市場容量上向蘋果發起挑戰,但在技術路線和未來布局上,二者已經舉起了長矛。 此前,智能手機是一個極其標準化的產品。供應鏈提供多種解決方案,手機廠商根據需求選配組裝,最終變成產品,這是多年來,蘋果和三星之外的手機廠商,尤其中國手機公司的常規打法。錘子手機創始人,前相聲演員羅永浩曾經猛噴之前的手機行業創新論:“都是方案整合商,裝什么裝?” 蘋果和其他手機廠商不同的是,它往往聯合供應鏈研發最先進技術,并最先使用,其他人跟隨。 蘋果幾乎所有的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都是與供應商合作開發——蘋果做產品設計、元器件供應商做工藝設計,供應鏈作為蘋果與元器件供應商之間的橋梁,對接產品設計與工藝設計,確保產品在設計后,供應商能夠有效、經濟地生產出來。 蘋果有量、有財力,有意愿扶持供應商,這能保證蘋果在推出創新性非標元器件的時候,從供應商研發、建設新產線甚至工廠時就投入巨資聯合研發,買斷產能6到36個月。等這個技術了大眾商品,競爭對手可以買了,蘋果又利用早已談好的合同,拿到供應商的優惠價,其實是由競爭對手補貼,來與競爭對手打價格戰。 這在手機行業里并不是秘密,但模仿門檻很高。需要深厚的供應鏈合作基礎、強大的產品設計能力、強大的財力和供應鏈把控能力(這點將直接決定產品質量),四點缺一不可。 如果在四個條件不具備的前提下冒進,選擇新的材料與零部件,或是選擇與其他供應鏈廠商合作,風險極大。良品率低、缺貨嚴重、無法及時跟上新品周期,甚至工廠直接倒閉,大多數智能手機廠商資金鏈本就緊張,一款手機的失利,就會帶來沉重打擊。 因此,多數手機公司只能循著蘋果的腳步,沿用蘋果方案,與蘋果供應商合作,生產出類似蘋果的手機。這看起來好處不少,至少直接與蘋果的供應商合作,就能有效保證產品質量。 模仿蘋果確實是一個無奈之舉,過去幾年,只有拿出一臺與蘋果長得幾乎一樣,且價格便宜一半以上的手機,市場才會買單。但這也意味著,你既無法走得快,也沒辦法拿到利潤。 但一些已經具備一定體量和實力的手機公司已經開始正視這個問題。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曾在多次內部會議中對與會者強調,手機行業某個功能如果落后其他競爭對手3個月,基本沒戲——利潤你吃不到,跟風匆匆忙忙改,死路一條。 OPPO和vivo此次發布的兩款升降攝像頭手機,采用大量非標定制元器件。以OPPO為例,新機器攝像頭采用潛望式結構,導致機身結構、材料都進行全面的改變,很多關鍵性的元器件根本無法采用行業標準部件,而是需要進行單獨定制。隨之而來的,就是裝配工藝難度的增加以及生產成本的提升。 有接近OPPO的行業人士透露,為了控制整體量產成本,OPPO并沒有為這些非標定制件支付高價。這極度考驗供應鏈風險承受能力。最終,多年背靠背合作積累的信任關系和合作默契促成了這件事。 但上述資深人士也強調,供應商是需要利潤的。一個升降攝像頭,涉及數百供應商,大到馬達,小到螺絲,都需要經過數十萬次測試,通過了技術關,還需要跨越量產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品牌方和供應鏈的商業雙贏。 OPPO結構工程師曾贊堅向《財經》透露,升降模塊的前后蓋板玻璃是3D形態,只有0.3毫米,“心里沒底,拿到供應商去評估,幾家供應商都說做不了,第一次做出來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塊是完整的,全是碎的”。 OPPO為此成立專案小組,反復和供應商驗證,最終拿下了量產狀態良率。 升降攝像頭并非改變手機現有形態的顛覆性創新,多位接受《財經》采訪的手機公司人士透露,接下來,包括華為在內的手機公司都將推出類似的產品。它的意義在于下一步,中國主流手機公司在多年的積力之下,終于升級了和供應鏈的商業關系,從跟隨蘋果,模仿蘋果,到另辟蹊徑自行尋找創新方向。 供應鏈和中國手機公司的關系也經歷了一次新的升級:供應鏈從只執行不計劃,到能計劃,甚至能算賬。 拿到了創新的先發權,意味著產品和成本關系的重塑,為下一階段的市場競爭提供基礎。 胡柏山有個理論,他認為,如果一家手機公司市場份額低于5%,想做創新非常難。只有頭部公司有這種能力。蘋果77%創新能力來自供應商,為什么他們(供應商)跟著別人玩不出來?因為蘋果做到了極致。 羅永浩在和羅振宇的長談當中提到,錘子處境艱難的原因,他沒力量去推動器件原創性的創新。現在無非是活著等待機會,等到計算架構升級的大機會。 不過,目前有力量在硬件創新上挑戰蘋果的,也只集中在華為、OPPO和vivo幾個頭部選手里。 而且,從今年開始,vivo牽頭,中國手機公司還在嘗試繞開蘋果應用商店軟件生態模式,他們的目標是利用AI技術,去除應用商店這種中介生態,重構Android生態內App的組織形式,手機用戶無需下載安裝即可使用應用,這一創舉目前仍在發軔期,最終是否可以重構安卓生態取決于多方因素。 這樣的嘗試暫時無法撼動蘋果的霸主地位,其意義在于,手機硬件廠商至少已經開始探路蘋果之外的軟件生態未來。 登上頂峰,走下神壇 短暫喧囂過后,一萬億美元將成為蘋果新的起點。如何以用戶可見的節奏推出更具吸引力,而非更貴的手機產品,將成為蘋果未來的核心挑戰,這取決決于其產品持續創新能力。 從屏幕更大的iPhone,到發布之后激不起太多浪花的周邊硬件產品,這兩年來,蘋果在下一代硬件的開發上已經失去霸氣。3年前,有人向《財經》記者評價,蘋果之所以還站在這個平臺,只是因為當下的對手更弱。 但和亞馬遜類似,蘋果的中國競爭對手越來越以快制勝。此時正是新舊科學技術迭代窗口期,包括硬件材料、人工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等在內的多種技術形態更迭,這將決定下一代顛覆性智能終端的形態。 蘋果在過去兩年的經歷也重新佐證一個科技歷史規律:一項革命性的創新,在獨領風騷一段時間后,很難通過不斷進化來持續擴大市場地位,關鍵在于抓住下一波浪潮。蘋果在十年前抓住了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迭代的窗口期實現了關鍵一躍,下一個窗口期,目前來看,它將未必是唯一選手。 蘋果的市值取決于業績和成長力,但它的價值和創新力息息相關。站在萬億美元市值的關口上,這家公司已經走到了一個命運的新拐點。[詳情]
新浪財經 北京時間3日訊,僅從同行股價來看的話,蘋果公司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其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而是為什么只有1萬億美元。 并不是說投資者在抱怨--至少本周不會,強勁的銷售預測已提振蘋果公司股價并使其成為首家估值破萬億的美國公司。蘋果擊敗了同屬FAANG隊列的亞馬遜--后者距離這一里程碑還有大約1050億美元。FAANG是美國巨型科技股的合稱。 不過,雖然蘋果是FAANG一員,但它在一些關鍵方面是有所不同的--特別是在估值方面。相比而言,其利潤遠未得到像其他FAANG成員那樣的尊重。蘋果公司去年利潤為560億美元,比納斯達克100指數成份股中的第二名高了一倍。但是其市盈率卻落后于該指數七成成份股。 這樣說吧。如果投資者看待蘋果的利潤就像看待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等公司一樣寬厚,那么其市值將會接近2萬億美元,而不僅僅是1萬億美元。 但現狀并非如此,原因眾所周知。與谷歌和微軟不同,蘋果的生存之本是硬件。雖然其利潤增速也算不錯,但僅有亞馬遜的一半左右。利潤率承受的越來越大的壓力,引發了人們對未來利潤增長前景的擔憂。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一家公司相對于經濟本身的規模可能達到多大。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的許多科技巨頭都沒多少增長空間了。 蘋果公司市值與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4.9%,而在過去幾十年中僅有兩家公司曾突破過這一水平。其中之一是微軟公司--1999年市值與GDP之比在6%左右見頂。另一個是GE,其2000年時的市值與美國GDP之比突破了5%。 這些數字展示出,在十分之九的美國人已擁有手機的當今,蘋果公司面臨著多么艱巨的挑戰。在銷售收入連續13年不間斷的增長于2016年止步之后,首席執行官庫克著手實施了一項戰略,在逾13億部蘋果設備為基礎上銷售越來越多的服務。但是,要提高已然超過200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并非易事。[詳情]
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上市公司中誕生了市值觸及萬億美元的公司。 美股周四開盤后,蘋果股價一路高歌猛進,上漲近3%,并觸及207.05美元的歷史新高,三日累計上漲9%。市值觸及萬億美元大關。截至收盤,蘋果公司報收于207.39美元,市值站上1萬億美元。 蘋果的市盈率目前不到19倍,而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前,微軟的市盈率接近60倍,思科市盈率接近180倍,英特爾和甲骨文的市盈率也達到126倍和87倍。 30年和9個月 蘋果在7月31日公布的財報中表示,公司在過去的一個季度斥資200億美元進行股票回購。巴菲特是蘋果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今年一季度,他大手筆買入蘋果公司7500萬股股票,他相信蘋果公司在未來幾年將會不斷進行回購。 “我現在資產配置中蘋果股票占到5%,也許幾年后不去動它,這一比例就會上升到6%。我認為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巴菲特說道。去年11月,蘋果公司市值首次突破9000億美元大關。 市值從0到1000億美元,蘋果花了30年時間,而從9000億到1萬億美元,蘋果只花了9個月時間。 蘋果公司的崛起,也是iPhone誕生十年的見證。蘋果公司從一家專注于小眾個人電腦的企業轉變為一家玩轉于娛樂通信,并且無處不在的智能手機制造商。 這家由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1976年在一間車間里創建的公司,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如今,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了埃克森美孚加寶潔加AT&T市值的總和,并占據了標普500指數中4%的權重。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喬布斯曾一度被趕出蘋果公司,不過后來蘋果公司瀕臨破產,喬布斯回歸,并力挽狂瀾,從競爭對手微軟那里借到1.5億美元現金,拯救了這家差點死掉的公司。今天,當蘋果達到了有一個巔峰,你很難想象1997年時,蘋果的股價只有不到1美元。 2001年,蘋果推出iPod,當時市值近60億美元。2007年,喬布斯最偉大的發明蘋果iPhone手機問世,蘋果市值發生了指數級躍升,超過千億美元。喬布斯從此在蘋果公司的名字當中放棄了“電腦”兩個字,轉而大力發展智能手機行業,并不斷趕超微軟、英特爾、三星和諾基亞這些科技公司。2010年,蘋果推出iPad,市值飆升至1740億美元。到了2011年,蘋果的市值已經猛增到了6240億美元,并取代石油霸主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 10年盈利增速翻20倍 1980年蘋果公司正式上市,當時蘋果公司以每股22美元的價格,公開發行460萬股,近40年間,蘋果有過4次拆股,股價至今已經翻了超過500倍。 喬布斯是蘋果邁向成功的關鍵人物。他是智能手機革命的架構師,也掀起一場個人崇拜運動。2011年,喬布斯去世,質疑者認為,蘋果的巔峰也將過去。 但蘋果已經從一家技術核心的專門店成功轉型為一家文化現象級公司和賺錢機器。而喬布斯最得意的用人當屬1998年物色了蒂姆-庫克(Tim Cook)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庫克上臺后,他雖然沒能像喬布斯一樣設計出一款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炫酷科技新品,iPhone的銷量也遭遇瓶頸,不過他成功地將蘋果公司的利潤實現翻番。 2006年,蘋果的年銷售額只有不到200億美元,凈利潤不到20億美元。但是截至去年,蘋果的銷售額翻了11倍,達到2290億美元,這是標普500公司中排名第四高的,而凈收入增速更是翻了20多倍,達到484億美元,也成為美股上市公司中利潤最高的企業。 在蘋果剛剛公布的財報中,蘋果將用戶數據通過服務業務來變現的策略深得投資人的芳心。咨詢機構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師Carolina Milanesi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iPhone銷售瓶頸雖然對蘋果不利,但是它很好地通過提高平均售價的方式證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說即使銷量不增長,但價格上漲,同樣能夠提升銷售額。” Milanesi還表示,蘋果的上漲勢頭仍會持續,蘋果服務業務的增長值得期待。“蘋果是一家硬件公司,但是他圍繞硬件,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服務生態系統,比如蘋果音樂、Apple Care和授權費等等。”展望未來新的硬件技術,他認為,蘋果將會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技術方面發力。 蘋果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品牌故事了。但如果蘋果公司一直缺乏創新,那么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它可能會失去全球市值的霸主地位,拱手相讓于亞馬遜或者谷歌這類同樣表現出色的科技公司。[詳情]
蘋果CEO庫克(Tim Cook)周四表示,該公司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并非衡量公司成功的最重要指標,而是其專注于產品、客戶和公司價值的結果。 在向超過12萬名蘋果雇員發出的備忘錄中,庫克將1萬億美元市值稱為“重大里程碑”,讓公司“感到非常自豪”。但他也指出,這不應該成為公司的關注重點。路透看到了這份備忘錄。 2018年6月4日,美國加州圣何塞, 蘋果執行長庫克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講話。REUTERS/Elijah Nouvelage “財務回報只是蘋果進行創新、把產品與客戶放在首位、以及永遠忠于公司價值的結果,”庫克在備忘錄中稱。 庫克此前從未就該公司的1萬億美元市值公開置評。 “史蒂夫(喬布斯)創立蘋果時相信,人類的創造力能夠解決最嚴峻的挑戰,只有那些抱有改變世界這種瘋狂想法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這點,”庫克在備忘錄中寫道。 “正如史蒂夫在這種時刻一直會做的那樣,我們都應該把目光投向蘋果的光明未來,以及我們將共同從事的偉大事業。”(完) (來源:路透中文網)[詳情]
【#蘋果市值破萬億美元#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靚麗】7月31日,蘋果交出史上最佳第三季度財報。當季營收533億美元,凈利潤115.19億美元。庫克將耀眼業績歸功于iPhone、服務業務、可穿戴設備銷售的持續強勁。8月2日,蘋果股價超204.83美元,市值目前已突破1萬億大關。http://t.cn/RenJKmj @世面 ?[詳情]
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8月2日消息,蘋果股價周四一度上漲2.8%,使這家消費科技巨頭成為總部在美國的首家市值達1萬億美元的公司。 基于紐約市場交易及該公司在近期監管報告中披露的股票數據,其市值短暫突破1萬億美元。中石油曾在2007年底升穿過1萬億美元大關,但馬上就因金融危機期間油價暴跌而迅速縮水。今天,其他科技巨頭也緊追蘋果不放,亞馬遜、Alphabet和微軟的市值均超過8000億美元。[詳情]
蘋果公司(NASDAQ:AAPL)周四大漲逾2%,股價最高觸及207.05美元/股,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第一家市值達1萬億美元的美國公司。此前,CNBC和雅虎財經等財經網站的數據顯示,蘋果公司的市值都顯示超過了1萬億美元,可能與背后的核心數據庫對流通股數登記延遲有關。蘋果公司在周三公布了該公司調整后的在外流通股數量——4,829,926,000。這意味著,蘋果公司的市值若要達到1萬億美元,股價將需要升至207.05美元/股。在蘋果公司的在外流通股數量調整之前,蘋果公司的股價升至203.45美元/股即可使其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在周三,蘋果公司的股價大漲5.89%,原因是該公司公布了一份強勁的第三財季財報。財報顯示,蘋果公司第三季度的每股盈利、軟件和服務業務營收,以及iPhone的平均售價均超過了預期。蘋果第三財季業績概要:蘋果第三季度凈營收為532.65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54.08億美元,超出分析師此前預期,其中國際銷售額所占比例為60%。湯森路透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蘋果第三財季營收預計將達523.4億美元。蘋果第三季度凈利潤為115.1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7.17億美元增長32%;每股攤薄收益2.34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7美元增長40%,超出分析師此前預期,并創下了歷年來的第三季度紀錄新高。湯森路透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蘋果第三財季每股收益預計將達2.18美元。蘋果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為126.12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07.68億美元。按產品劃分的各部門業績: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Mac的營收為53.3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5.92億美元下滑5%。蘋果第三季度Mac銷售量為372萬臺,比去年同期的429.2萬臺下降13%。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iPhone的營收為299.0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48.46億美元增長20%。蘋果第三季度iPhone銷售量為4130萬部,比去年同期的4102.6萬部增長增長1%,未能達到預期。財經信息供應商FactSet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蘋果第三財季iPhone銷售量將達4179萬部。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iPad的營收為47.4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9.69億美元下降5%;蘋果第三季度iPad銷售量為1155.3萬臺,比去年同期的1142.4萬臺增長1%。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服務的營收為95.4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2.66億美元增長31%。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其他產品的營收為37.4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7.35億美元增長37%。按地區劃分的各部門業績:蘋果第三季度美洲部門營收為245.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3.76億美元增長20%。蘋果第三季度歐洲部門營收為121.3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6.75億美元增長14%。蘋果第三季度大中華區營收為95.5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0.04億美元增長19%。蘋果第三季度日本部門營收為38.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6.24億美元增長7%。蘋果第三季度亞太其他地區營收為31.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7.29億美元增長16%。資本返還計劃:蘋果公司董事會宣布,將向公司的普通股股東派發每股0.73美元的現金股息,這筆股息將于2018年8月16日向截至2018年8月13日營業時間結束的在冊股東發放。業績展望:蘋果公司對2018財年第四季度業績作出了如下預期:營收預計將會達到600億美元到620億美元之間,超出分析師平均預期的595億美元;毛利率預計將會達到38%到38.5%之間;運營支出預計將會達到79.5億美元到80.5億美元之間;其他收入預計將達3億美元;稅率預計將達15%。[詳情]
1,000,000,000,000美元!蘋果成全球首家萬億美元市值公司,真正的股王如何煉成? 蘋果市值突破1,000,000,000,000美元了,對,你沒看錯,12個“0”。 8月2日,美股蘋果股價再創新高,截至發稿,蘋果盤中股價最高已達到207.05美元,按照最新的股本計算,市值突破萬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家在常規交易中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注:中國石油A股上市首日曾突破1萬億美元市值,納斯達克的海亮教育更曾因烏龍指突破過5萬億美元市值)。 此前,蘋果公司發布的2018年二季度財務數據(注:蘋果公司的自然季度2018年二季度對應的是2018年第三財季,美股公司的自然季度與財季不一定完全對應)顯示,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7%,凈利潤同比增長32%,顯示增長仍然強勁。同樣強勁的還有股價表現,蘋果自推出第一代iPhone的2007年開始,股價已上漲了近18倍。 全球首家萬億美元市值公司如何煉成? 2007年1月,蘋果公司發布第一代iPhone,并于當年6月正式發售,此后幾乎每年也都發布新款iPhone,最終帶領智能手機成功取代功能機。 數據顯示,2006財年蘋果公司營收為193.15億美元,凈利潤19.89億美元,在此后的年份中,除了2009年的金融危機年份外,直到2013財年之前,蘋果營收和凈利潤都保持高速增長,2012財年公司營收已為2006財年的6倍以上,凈利潤為2006年的20倍以上。 這一階段,業績的持續高速增長構成了股價持續大幅上漲的基礎。 在2013財年之后,蘋果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出現下滑,但整體上仍實現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公司的股票回購對股價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以今年的情形為例,蘋果股價今年以來漲幅遠超同期標普500指數。這其中,蘋果公司表示,二季度已透過股票回購返還股東200億美元,今年返還給股東的金額為創紀錄的430億美元,并將其股價推升至歷史高位。蘋果公司在5月時表示,增加1000億美元預算用于股票回購。除回購外,蘋果公司派息也毫不手軟。蘋果公司在二季度派發37億美元股息,2018年上半年共派息69億美元。“股票回購就是近期蘋果公司股價上漲的主要決定因素。”D.A.Davidson & Co分析師Thomas Forte如是說。 彭博分析指出,2013年以來,股票回購為蘋果貢獻了42%的漲幅。不過,回購推升股價并非蘋果獨有,美國上市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間,60%的利潤都用在了股票回購上。 美國時間8月1日盤后,蘋果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報告,對流通股數量進行更新。因此前大規模股票回購計劃,蘋果流通股數量由此前的49.15億股減至48.299億股。 蘋果營收連續第四個季度實現兩位數增長 蘋果發布的2018年二季度財務數據顯示,蘋果當期實現營業收入533億美元,同比增長達17%。實現凈利潤為115.19億美元,同比增長32%。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庫克稱,這是蘋果公司連續第四個季度實現兩位數的收入增長,其中服務收入創新高。 數據顯示,當期蘋果公司服務業務營收95.48億美元,刷新了一季度創造的單季最高服務收入紀錄,較上年同期增長31%,增速顯著超過同期iPhone、iPad、Mac等產品的收入增速。蘋果公司的服務業務包括數字內容和服務、AppleCare、Apple Pay、許可證和其他服務等。 蘋果硬件中來自iPhone的營收依然占據最大部分,該季度iPhone銷量為4130萬部,同比增長了1%;實現營收299.0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營收快于銷量的增長源于公司iPhone X 等機型的單價較以往機型顯著提高。 二季度iPhone銷量比市場預期少30萬部,但iPhone的平均售價為724美元,較市場預期的699美元高出25美元。 iPad的銷量達1155.3萬部,也實現同比1%的增長,但iPad產生的營收卻同比下滑5%。 Mac的銷量和營收同比則出現雙降,同比降幅分別為13%和5%。 另外,從環比來看,二季度蘋果旗下的三大硬件產品中,iPhone、Mac的銷量和收入環比均出現下滑,其中iPhone的銷量和收入環比均下降達21%,iPad 的銷量和收入環比則出現增長。 庫克表示,蘋果連續四個季度在收入方面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他表示,二季度業績歸功于iPhone、服務業務和可穿戴設備的銷售持續強勁。庫克特別強調,iPhone X再次成為二季度的銷量冠軍,客戶滿意度達98%。盡管iPhone X的價格高昂,但其每周的銷量都在增長,而且始終是最暢銷的產品。 有分析認為,在這樣的銷售淡季,iPhone取得如此業績實屬不易。目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正處在飽和階段,去年全球出貨量首次出現下滑,而今年第一季度再次下滑2.4%。另一巨頭三星的營收也因此出現下滑。 在對2018年第三季度(第四財季)的展望中,蘋果預期將實現營收600億~620億美元,毛利率將介于38%到38.5%之間。 市場普遍預計,今年第三季度蘋果公司還將有一大波“新iPhone”來襲。在蘋果的業績指引中,即使是三季度營業收入預期區間的最低端也高于市場預期值。這意味著,蘋果不但會像往年一樣9月發布iPhone新品,還可能在三季度就開始出售部分新品。 不過對于蘋果而言,也有相對不那么樂觀的信號。盡管最新財務數據表明蘋果公司二季度業績強勁,但多家研究機構的分析顯示,這家巨頭喪失了全球第二大手機制造商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華為,這是市場研究機構IDC、Counterpoint Research、IHS Markit和Canalys共同得出的結論。據此推算,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占有率約為15.8%,而蘋果為12.1%。 此外,全球貿易爭端也令蘋果公司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市場擔心,以蘋果為首的跨國業務龐大的美國企業可能受到影響。 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庫克努力淡化貿易爭端對蘋果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庫克表示:“關稅表現為對消費者征稅,會逐步降低經濟增長,有時會有帶來一些意外后果的顯著風險。”他還說,會與美國政府分享蘋果公司的觀點。但他確認,沒有哪一款蘋果的產品受到今年的關稅影響。 巴菲特的“新寵”和“搖錢樹” 作為蘋果公司的“真愛粉”,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偉公司在一季度增持了7500萬股蘋果股票,使其持股總數達到2.403億股,持股比例約4.8%。 就在2013年,巴菲特曾公開表示為何不買蘋果股票。他說,買大企業至少要對該公司未來十年的前景有了解。當時,巴菲特的助理Charlie Munger也表示,“我們不知道未來蘋果會怎樣”。不過,伯克希爾從2016年5月開始建倉蘋果公司,其在當年一季度以109美元的平均成交價買入980萬股。此后頻頻大舉增持。 巴菲特認為,長線投資者不應總盯著iPhone手機短期的銷量,其繼續看好蘋果的盈利能力,蘋果公司還有“很大很大的空間”。正如巴菲特所言,他或許認為蘋果近期的產品銷量并不樂觀,但他關注的并不是iPhone X近3個月的銷量,而是蘋果未來十年是否還能像從前那個“創新魔法師”一樣不斷地推出創新產品,繼續引領這個時代。 作為頭號重倉股,蘋果公司對巴菲特而言顯然是一顆壯碩的“搖錢樹”。根據FactSet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持有2.396億股蘋果流通股。若持股數量不變,按照蘋果本周三的收盤漲幅計算,巴菲特的持股市值一天之內就浮盈約27億美元。 中美大市值公司大比拼 數據顯示,目前在A股上市的公司中,市值居前的公司主要集中在銀行、采掘、非銀金融等行業。 在這些公司中,市值最高的是工商銀行,市值接近2萬億人民幣。不過即便是工商銀行,其總市值也僅有蘋果公司的約1/3。 此外,截至8月2日收盤,在港股上市的騰訊控股總市值為3.3萬億港元,換算成美元約為4000多億美元,不到蘋果公司市值的一半。 而在美股中,除了蘋果外,亞馬遜、谷歌、微軟等科技公司的市值均已超過8000億美元,都有向萬億美元進發的潛質。 此外,美股上市公司中,非科技類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被上述科技新貴甩開。非科技類上市公司中,除了巴菲特控制的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外,摩根大通屬最高,其后分別是強生公司、埃克森美孚、美國銀行,除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外,上述公司的市值均不到4000億美元。[詳情]
市值取決于業績,價值取決于創新力,蘋果慢下來了,競爭對手卻越來越快 謝麗容 劉以秦/文 蘋果公司又登上了一個歷史高點。 8月2日美股開盤后,蘋果公司股價盤中一度創下207.05美元歷史新高,市值成功突破萬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個單市場突破萬億美元的公司。這是蘋果的里程碑,也是全球商業公司的一個重要節點。 破萬億美元,相當于2.5個北京GDP,接近BAT市值總和。 助推蘋果市值破萬億美元的臨門一腳,是蘋果公司在8月1日凌晨發布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這是蘋果歷史上最好的第三季度財報,凈營收為532.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54.08億美元增長17%;凈利潤為115.1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7.17億美元增長32%。 幾個月來,華爾街一直在期待全球首家萬億美元市值公司的誕生。競爭者圈定在四家公司,蘋果、亞馬遜、谷歌和微軟。 受最新財季業績影響,蘋果和亞馬遜最先踏入9000億美元大關,但亞馬遜在8月2日收盤價定格為1834.33美元,市值回調至8947億美元,暫時與蘋果拉開差距。谷歌和微軟目前美股最新市值分別為8530億美元和8258億美元。 今年年初,蘋果市值仍比亞馬遜高出50%,但在過去的12個月里,亞馬遜股價上漲了近78%,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速度。亞馬遜很有可能成為美股歷史上的第二家市值破萬億美元公司。 今年,是App Store誕生的第十個年頭,這個擁有10億用戶,覆蓋15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級應用商店,已經成為蘋果除硬件之外,一路狂奔的重要助推器。以此為基礎,蘋果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并不停地擴大著生態系統的邊界,進軍流媒體、IOT領域。 但這套軟件生態根植于iPhone這個統治型硬件。iPhone不僅為蘋果貢獻超過70%營收,還是蘋果快速增長的服務生態收入的底盤。其實,縱觀蘋果的整個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強大硬件催生軟件帝國的商業發展史,這甚至代表全球硬件科技發展的最先進發展方向。 但令人驚訝的是,蘋果的iPhone已經陷入不增長長達兩年半之久,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第二季度,蘋果iPhone全球銷售量甚至被華為反超,從全球第二跌至全球第三。 銷量增長疲態,源于蘋果在iPhone的突破性創新上長期乏力。 除華為之外,蘋果的其他挑戰者們,如中國手機公司OPPO和vivo,也開始繞開蘋果設定多年的硬件軟件創新路徑,試圖另辟蹊徑。這既源于蘋果太慢,也基于市場現實挑戰。 蘋果走上了頂峰,在創新上,卻進一步走下神壇。 贏了華爾街,輸了市場 蘋果第三季度營收532.7億美元,同比增長17%。凈利潤為115.19億美元,同比增長32%。季度營收、利潤均創下歷史新高水平。 其中,iPhone營收299.06億美元,同比大漲20.4%。不過,iPhone銷量為4130萬部,比去年同期的 4102.6 萬部僅增長 0.067%。比市場預期少30萬部。 銷量微漲,營收激增,這說明iPhone價格在不斷提升。財報數據顯示,蘋果在這一年間售出的 iPhone 均價有了約 20% 的增長。蘋果售出的 iPhone 均價為 742.12 美元(約合人民幣 4926.77 元)。小米手機在 2017 年的均價是 881 元,換言之,iPhone 均價為小米 5.59 倍。 華爾街投行摩根士丹利此前的一份報告認為,本季度蘋果營收超出預期,主要是由于iPhone的平均售價大幅提高,在通往1萬億美元市值的道路上,蘋果按部就班穩步前行。 加拿大皇家銀行的報告則認為,外界都在等待蘋果公布下一代新iPhone的售價,那些希望看到“超級周期”的投資者可能會略顯失望,蘋果正開始轉型,相對平穩的狀態是保持個位數增長。 德意志銀行對蘋果的評價更加中肯,他們認為,蘋果80%的銷售受到了行業的挑戰,因此該公司長期的增長前景仍然比較有限。按照目前的水平來看,正面和負面因素造成的影響基本維持平衡,建議投資者繼續持有蘋果股票。 對蘋果保持中肯評價的投行均提及全球智能手機整體發展因素,目前全球手機行業確實風聲鶴唳。 多家調研機構公布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同比下滑。IDC統計數據,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來量總體同比下滑1.8%。中國、歐美等市場需求增長乏力。Counterpoint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7%,跌幅超過全球平均水平。自2017年第三季度以來,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四個季度下滑。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蘋果銷售量疲軟似乎情有可原。 但8月1日,IDC發布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蘋果公司8年來首次從全球兩大智能手機公司位置上跌落,華為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公司,蘋果下跌到第三。 這個季度,蘋果同比增長不到1%,三星下降10.4%,但華為猛增40.9%,小米猛增48.8%,排名第五的OPPO也實現了5.1%的增長,遠超蘋果。也就是說,宏觀大環境確實影響了蘋果和三星,但華為、小米和OPPO依然保持高速成長。 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余承東在2016年2月曾放言“三年超蘋果,五年超三星”,這個言論當時被認為是口出狂言,但得益于蘋果的銷量止步不前,這個目標居然提前完成了。 其實,如果仔細研究蘋果歷年財報,可以發現,蘋果早在2016年第一季度就開始陷入銷量停滯狀態了。 2016年的第一季度是iPhone銷量走勢的分水嶺, 2016年第一季度,iPhone較上一年同期增長為0%,再往前數四個季度,iPhone增長都在22%-40%之間。接下來的201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這個數字驟降到-16%和-15%,接下來的2017年和2018年,iPhone的銷量與上一年同比增長,基本上維持在0%上下,有時-1%,有時1%,最高達到3%。 這意味著,2015-2018這數年來,iPhone的各年的季度銷量幾乎形成了水平趨勢。每年一季度因新品發布因素形成一個七千多萬臺季度銷量的高峰期,其他時間維持在4000-5000萬臺左右。從趨勢看,iPhone的銷量,停滯了。 不過,雖然iPhone的銷量這兩年來幾乎沒有增長,但營收和利潤卻一直在增長,這讓庫克對外相對從容。 最新財報公布后的電話會議上,庫克表態認為,目前手機依然是最好的市場。“無論是增長1%、2%、5%、6%或10%還是減少1%或2%,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市場,因為它很巨大。” 但庫克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是,蘋果手機銷量之所以不再增長,近年來的數代產品的創新力度不足是核心原因。這對于依賴于硬件的蘋果服務業務來說并非好消息。所以,庫克顯然十分明白,蘋果的未來依然倚重于重振iPhone銷量,而非一味靠提高售價續命。 庫克曾經希望通過拓展新興市場來增加iPhone銷量,比如印度。但今年蘋果在印度收縮嚴重,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上半年iPhone在印度銷量不足百萬臺,份額僅為2%。這已影響到蘋果本地團隊運營,包括渠道、市場在內的高管紛紛離職。 為了開拓印度市場,蘋果在印度犧牲了利潤,iPhone 6S在印度售價僅為1888元,在中國用戶看來已經十分便宜,畢竟,iPhone 6S 在中國最少也要賣3000元左右。但即便是這樣的價格,在印度也顯得均價過高無法被大規模鋪貨。 在蘋果倚重的歐美和中國,iPhone“價漲量不漲”。 庫克在這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說,他希望用更好的服務,更新穎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縮短換機周期,從而增加蘋果銷量,但這目前看來很難。 供應鏈控制力變弱 “能夠跟著蘋果舒舒服服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深圳一家蘋果供應鏈公司董事長告訴《財經》記者。 2017年9月,蘋果推出兩款新品手機,iPhone 8與iPhone X,代表全面屏技術路徑的iPhone X承載了更多的市場期待。而為iPhone X供貨的供應鏈廠商,也都提前為新機上市做了大量準備。 但是現實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新品發布后,iPhone X的銷量遠低于預期,不少供應商認為全面屏的iPhoneX至少能夠比前一代iPhone銷量上升20%左右,而上市初期的實際銷量甚至略低于過往產品。 其實,iPhone X其實已經是蘋果最暢銷的產品,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數據指出,出貨量達到1600萬臺,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但帶貨能力依然不如預期。 一款手機決定一個手機廠商成敗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了。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全球前六款智能手機出貨量占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七分之一。手機市場已經從此前的手機廠商寡頭,進一步升級為手機款式寡頭,這就對廠商的產品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Phone帶貨能力下降,供應鏈公司立即被波及,自去年年底開始,不少供應鏈公司出現大量庫存積壓的情況,公司收入也受到嚴重影響。前述蘋果供應鏈公司董事長告訴《財經》記者,受累于iPhoneX銷量下滑,該公司去年的整體營收下降了30%。 一款手機的銷量不佳帶來的影響有限,庫存積壓也可以通過后續產品進行消化,對于蘋果供應商來說,讓他們產生心理搖擺的,是與蘋果合作的長期利潤空間被壓縮。 庫克此前長期負責蘋果的供應鏈管理,對于供應鏈上每一環的成本他都了如指掌,他對價格和成本,也比喬布斯更加敏感。 前述供應鏈公司董事長回憶,自庫克上臺后,蘋果就開始了供應鏈壓價,壓價程度不一,“我們被壓了10%左右。” 此外,蘋果從iPhone6開始的創新能力下降,直接反映在銷量上,供應商們開始動搖,他們開始思考,蘋果之后,下一代能夠引領智能手機行業的產品,究竟會是誰? 他們選擇了更開放的合作姿態,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多個蘋果供應鏈公司都表示,他們與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手機廠商,均有緊密的合作,不再只把雞蛋放在蘋果這一個籃子里。 對于蘋果的競爭者們來說,這是一個契機。 創新技術在初期,通常產能有限,一家面板供應鏈公司的采購主管告訴《財經》記者,在供應鏈公司內部,面向不同用戶的產線之間有直接競爭關系,“有限的產能優先給哪條線,就意味著哪家公司能先于市場推出新品,影響很大,經常爭的頭破血流。” 在iPhone X之前,蘋果在供應鏈端的優先級幾乎是一騎紅塵,如今,利益優先的供應鏈已經開始搖擺,多位供應鏈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蘋果的優先級已經被下調。 當然,對于那些長期與蘋果保持多維度密切合作的工廠來說,目前蘋果仍然是第一優先級。 中國挑戰者變強 今年7月,中國手機公司OPPO和vivo冷不丁各發布了一款具備升降攝像頭功能的旗艦手機,這兩款手機繞開了蘋果的標志性劉海的全面屏技術路徑,通過攝像頭的升降設置,去掉了劉海,實現了更進一步的全面屏。 這兩大昔日的跟隨者甚至摒棄了各廠商手機發布會例行的和蘋果手機對比環節,畢竟,他們的手機形態已經和蘋果代表最新技術的iPhone X完全不同。 OPPO和vivo暫時還不能在市場容量上向蘋果發起挑戰,但在技術路線和未來布局上,二者已經舉起了長矛。 此前,智能手機是一個極其標準化的產品。供應鏈提供多種解決方案,手機廠商根據需求選配組裝,最終變成產品,這是多年來,蘋果和三星之外的手機廠商,尤其中國手機公司的常規打法。錘子手機創始人,前相聲演員羅永浩曾經猛噴之前的手機行業創新論:“都是方案整合商,裝什么裝?” 蘋果和其他手機廠商不同的是,它往往聯合供應鏈研發最先進技術,并最先使用,其他人跟隨。 蘋果幾乎所有的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都是與供應商合作開發——蘋果做產品設計、元器件供應商做工藝設計,供應鏈作為蘋果與元器件供應商之間的橋梁,對接產品設計與工藝設計,確保產品在設計后,供應商能夠有效、經濟地生產出來。 蘋果有量、有財力,有意愿扶持供應商,這能保證蘋果在推出創新性非標元器件的時候,從供應商研發、建設新產線甚至工廠時就投入巨資聯合研發,買斷產能6到36個月。等這個技術了大眾商品,競爭對手可以買了,蘋果又利用早已談好的合同,拿到供應商的優惠價,其實是由競爭對手補貼,來與競爭對手打價格戰。 這在手機行業里并不是秘密,但模仿門檻很高。需要深厚的供應鏈合作基礎、強大的產品設計能力、強大的財力和供應鏈把控能力(這點將直接決定產品質量),四點缺一不可。 如果在四個條件不具備的前提下冒進,選擇新的材料與零部件,或是選擇與其他供應鏈廠商合作,風險極大。良品率低、缺貨嚴重、無法及時跟上新品周期,甚至工廠直接倒閉,大多數智能手機廠商資金鏈本就緊張,一款手機的失利,就會帶來沉重打擊。 因此,多數手機公司只能循著蘋果的腳步,沿用蘋果方案,與蘋果供應商合作,生產出類似蘋果的手機。這看起來好處不少,至少直接與蘋果的供應商合作,就能有效保證產品質量。 模仿蘋果確實是一個無奈之舉,過去幾年,只有拿出一臺與蘋果長得幾乎一樣,且價格便宜一半以上的手機,市場才會買單。但這也意味著,你既無法走得快,也沒辦法拿到利潤。 但一些已經具備一定體量和實力的手機公司已經開始正視這個問題。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曾在多次內部會議中對與會者強調,手機行業某個功能如果落后其他競爭對手3個月,基本沒戲——利潤你吃不到,跟風匆匆忙忙改,死路一條。 OPPO和vivo此次發布的兩款升降攝像頭手機,采用大量非標定制元器件。以OPPO為例,新機器攝像頭采用潛望式結構,導致機身結構、材料都進行全面的改變,很多關鍵性的元器件根本無法采用行業標準部件,而是需要進行單獨定制。隨之而來的,就是裝配工藝難度的增加以及生產成本的提升。 有接近OPPO的行業人士透露,為了控制整體量產成本,OPPO并沒有為這些非標定制件支付高價。這極度考驗供應鏈風險承受能力。最終,多年背靠背合作積累的信任關系和合作默契促成了這件事。 但上述資深人士也強調,供應商是需要利潤的。一個升降攝像頭,涉及數百供應商,大到馬達,小到螺絲,都需要經過數十萬次測試,通過了技術關,還需要跨越量產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品牌方和供應鏈的商業雙贏。 OPPO結構工程師曾贊堅向《財經》透露,升降模塊的前后蓋板玻璃是3D形態,只有0.3毫米,“心里沒底,拿到供應商去評估,幾家供應商都說做不了,第一次做出來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塊是完整的,全是碎的”。 OPPO為此成立專案小組,反復和供應商驗證,最終拿下了量產狀態良率。 升降攝像頭并非改變手機現有形態的顛覆性創新,多位接受《財經》采訪的手機公司人士透露,接下來,包括華為在內的手機公司都將推出類似的產品。它的意義在于下一步,中國主流手機公司在多年的積力之下,終于升級了和供應鏈的商業關系,從跟隨蘋果,模仿蘋果,到另辟蹊徑自行尋找創新方向。 供應鏈和中國手機公司的關系也經歷了一次新的升級:供應鏈從只執行不計劃,到能計劃,甚至能算賬。 拿到了創新的先發權,意味著產品和成本關系的重塑,為下一階段的市場競爭提供基礎。 胡柏山有個理論,他認為,如果一家手機公司市場份額低于5%,想做創新非常難。只有頭部公司有這種能力。蘋果77%創新能力來自供應商,為什么他們(供應商)跟著別人玩不出來?因為蘋果做到了極致。 羅永浩在和羅振宇的長談當中提到,錘子處境艱難的原因,他沒力量去推動器件原創性的創新。現在無非是活著等待機會,等到計算架構升級的大機會。 不過,目前有力量在硬件創新上挑戰蘋果的,也只集中在華為、OPPO和vivo幾個頭部選手里。 而且,從今年開始,vivo牽頭,中國手機公司還在嘗試繞開蘋果應用商店軟件生態模式,他們的目標是利用AI技術,去除應用商店這種中介生態,重構Android生態內App的組織形式,手機用戶無需下載安裝即可使用應用,這一創舉目前仍在發軔期,最終是否可以重構安卓生態取決于多方因素。 這樣的嘗試暫時無法撼動蘋果的霸主地位,其意義在于,手機硬件廠商至少已經開始探路蘋果之外的軟件生態未來。 登上頂峰,走下神壇 短暫喧囂過后,一萬億美元將成為蘋果新的起點。如何以用戶可見的節奏推出更具吸引力,而非更貴的手機產品,將成為蘋果未來的核心挑戰,這取決決于其產品持續創新能力。 從屏幕更大的iPhone,到發布之后激不起太多浪花的周邊硬件產品,這兩年來,蘋果在下一代硬件的開發上已經失去霸氣。3年前,有人向《財經》記者評價,蘋果之所以還站在這個平臺,只是因為當下的對手更弱。 但和亞馬遜類似,蘋果的中國競爭對手越來越以快制勝。此時正是新舊科學技術迭代窗口期,包括硬件材料、人工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等在內的多種技術形態更迭,這將決定下一代顛覆性智能終端的形態。 蘋果在過去兩年的經歷也重新佐證一個科技歷史規律:一項革命性的創新,在獨領風騷一段時間后,很難通過不斷進化來持續擴大市場地位,關鍵在于抓住下一波浪潮。蘋果在十年前抓住了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迭代的窗口期實現了關鍵一躍,下一個窗口期,目前來看,它將未必是唯一選手。 蘋果的市值取決于業績和成長力,但它的價值和創新力息息相關。站在萬億美元市值的關口上,這家公司已經走到了一個命運的新拐點。[詳情]
新浪財經 北京時間3日訊,僅從同行股價來看的話,蘋果公司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其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而是為什么只有1萬億美元。 并不是說投資者在抱怨--至少本周不會,強勁的銷售預測已提振蘋果公司股價并使其成為首家估值破萬億的美國公司。蘋果擊敗了同屬FAANG隊列的亞馬遜--后者距離這一里程碑還有大約1050億美元。FAANG是美國巨型科技股的合稱。 不過,雖然蘋果是FAANG一員,但它在一些關鍵方面是有所不同的--特別是在估值方面。相比而言,其利潤遠未得到像其他FAANG成員那樣的尊重。蘋果公司去年利潤為560億美元,比納斯達克100指數成份股中的第二名高了一倍。但是其市盈率卻落后于該指數七成成份股。 這樣說吧。如果投資者看待蘋果的利潤就像看待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等公司一樣寬厚,那么其市值將會接近2萬億美元,而不僅僅是1萬億美元。 但現狀并非如此,原因眾所周知。與谷歌和微軟不同,蘋果的生存之本是硬件。雖然其利潤增速也算不錯,但僅有亞馬遜的一半左右。利潤率承受的越來越大的壓力,引發了人們對未來利潤增長前景的擔憂。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一家公司相對于經濟本身的規模可能達到多大。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的許多科技巨頭都沒多少增長空間了。 蘋果公司市值與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4.9%,而在過去幾十年中僅有兩家公司曾突破過這一水平。其中之一是微軟公司--1999年市值與GDP之比在6%左右見頂。另一個是GE,其2000年時的市值與美國GDP之比突破了5%。 這些數字展示出,在十分之九的美國人已擁有手機的當今,蘋果公司面臨著多么艱巨的挑戰。在銷售收入連續13年不間斷的增長于2016年止步之后,首席執行官庫克著手實施了一項戰略,在逾13億部蘋果設備為基礎上銷售越來越多的服務。但是,要提高已然超過200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并非易事。[詳情]
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上市公司中誕生了市值觸及萬億美元的公司。 美股周四開盤后,蘋果股價一路高歌猛進,上漲近3%,并觸及207.05美元的歷史新高,三日累計上漲9%。市值觸及萬億美元大關。截至收盤,蘋果公司報收于207.39美元,市值站上1萬億美元。 蘋果的市盈率目前不到19倍,而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前,微軟的市盈率接近60倍,思科市盈率接近180倍,英特爾和甲骨文的市盈率也達到126倍和87倍。 30年和9個月 蘋果在7月31日公布的財報中表示,公司在過去的一個季度斥資200億美元進行股票回購。巴菲特是蘋果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今年一季度,他大手筆買入蘋果公司7500萬股股票,他相信蘋果公司在未來幾年將會不斷進行回購。 “我現在資產配置中蘋果股票占到5%,也許幾年后不去動它,這一比例就會上升到6%。我認為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巴菲特說道。去年11月,蘋果公司市值首次突破9000億美元大關。 市值從0到1000億美元,蘋果花了30年時間,而從9000億到1萬億美元,蘋果只花了9個月時間。 蘋果公司的崛起,也是iPhone誕生十年的見證。蘋果公司從一家專注于小眾個人電腦的企業轉變為一家玩轉于娛樂通信,并且無處不在的智能手機制造商。 這家由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1976年在一間車間里創建的公司,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如今,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了埃克森美孚加寶潔加AT&T市值的總和,并占據了標普500指數中4%的權重。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喬布斯曾一度被趕出蘋果公司,不過后來蘋果公司瀕臨破產,喬布斯回歸,并力挽狂瀾,從競爭對手微軟那里借到1.5億美元現金,拯救了這家差點死掉的公司。今天,當蘋果達到了有一個巔峰,你很難想象1997年時,蘋果的股價只有不到1美元。 2001年,蘋果推出iPod,當時市值近60億美元。2007年,喬布斯最偉大的發明蘋果iPhone手機問世,蘋果市值發生了指數級躍升,超過千億美元。喬布斯從此在蘋果公司的名字當中放棄了“電腦”兩個字,轉而大力發展智能手機行業,并不斷趕超微軟、英特爾、三星和諾基亞這些科技公司。2010年,蘋果推出iPad,市值飆升至1740億美元。到了2011年,蘋果的市值已經猛增到了6240億美元,并取代石油霸主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 10年盈利增速翻20倍 1980年蘋果公司正式上市,當時蘋果公司以每股22美元的價格,公開發行460萬股,近40年間,蘋果有過4次拆股,股價至今已經翻了超過500倍。 喬布斯是蘋果邁向成功的關鍵人物。他是智能手機革命的架構師,也掀起一場個人崇拜運動。2011年,喬布斯去世,質疑者認為,蘋果的巔峰也將過去。 但蘋果已經從一家技術核心的專門店成功轉型為一家文化現象級公司和賺錢機器。而喬布斯最得意的用人當屬1998年物色了蒂姆-庫克(Tim Cook)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庫克上臺后,他雖然沒能像喬布斯一樣設計出一款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炫酷科技新品,iPhone的銷量也遭遇瓶頸,不過他成功地將蘋果公司的利潤實現翻番。 2006年,蘋果的年銷售額只有不到200億美元,凈利潤不到20億美元。但是截至去年,蘋果的銷售額翻了11倍,達到2290億美元,這是標普500公司中排名第四高的,而凈收入增速更是翻了20多倍,達到484億美元,也成為美股上市公司中利潤最高的企業。 在蘋果剛剛公布的財報中,蘋果將用戶數據通過服務業務來變現的策略深得投資人的芳心。咨詢機構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師Carolina Milanesi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iPhone銷售瓶頸雖然對蘋果不利,但是它很好地通過提高平均售價的方式證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說即使銷量不增長,但價格上漲,同樣能夠提升銷售額。” Milanesi還表示,蘋果的上漲勢頭仍會持續,蘋果服務業務的增長值得期待。“蘋果是一家硬件公司,但是他圍繞硬件,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服務生態系統,比如蘋果音樂、Apple Care和授權費等等。”展望未來新的硬件技術,他認為,蘋果將會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技術方面發力。 蘋果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品牌故事了。但如果蘋果公司一直缺乏創新,那么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它可能會失去全球市值的霸主地位,拱手相讓于亞馬遜或者谷歌這類同樣表現出色的科技公司。[詳情]
蘋果CEO庫克(Tim Cook)周四表示,該公司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并非衡量公司成功的最重要指標,而是其專注于產品、客戶和公司價值的結果。 在向超過12萬名蘋果雇員發出的備忘錄中,庫克將1萬億美元市值稱為“重大里程碑”,讓公司“感到非常自豪”。但他也指出,這不應該成為公司的關注重點。路透看到了這份備忘錄。 2018年6月4日,美國加州圣何塞, 蘋果執行長庫克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講話。REUTERS/Elijah Nouvelage “財務回報只是蘋果進行創新、把產品與客戶放在首位、以及永遠忠于公司價值的結果,”庫克在備忘錄中稱。 庫克此前從未就該公司的1萬億美元市值公開置評。 “史蒂夫(喬布斯)創立蘋果時相信,人類的創造力能夠解決最嚴峻的挑戰,只有那些抱有改變世界這種瘋狂想法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這點,”庫克在備忘錄中寫道。 “正如史蒂夫在這種時刻一直會做的那樣,我們都應該把目光投向蘋果的光明未來,以及我們將共同從事的偉大事業。”(完) (來源:路透中文網)[詳情]
【#蘋果市值破萬億美元#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靚麗】7月31日,蘋果交出史上最佳第三季度財報。當季營收533億美元,凈利潤115.19億美元。庫克將耀眼業績歸功于iPhone、服務業務、可穿戴設備銷售的持續強勁。8月2日,蘋果股價超204.83美元,市值目前已突破1萬億大關。http://t.cn/RenJKmj @世面 ?[詳情]
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8月2日消息,蘋果股價周四一度上漲2.8%,使這家消費科技巨頭成為總部在美國的首家市值達1萬億美元的公司。 基于紐約市場交易及該公司在近期監管報告中披露的股票數據,其市值短暫突破1萬億美元。中石油曾在2007年底升穿過1萬億美元大關,但馬上就因金融危機期間油價暴跌而迅速縮水。今天,其他科技巨頭也緊追蘋果不放,亞馬遜、Alphabet和微軟的市值均超過8000億美元。[詳情]
蘋果公司(NASDAQ:AAPL)周四大漲逾2%,股價最高觸及207.05美元/股,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第一家市值達1萬億美元的美國公司。此前,CNBC和雅虎財經等財經網站的數據顯示,蘋果公司的市值都顯示超過了1萬億美元,可能與背后的核心數據庫對流通股數登記延遲有關。蘋果公司在周三公布了該公司調整后的在外流通股數量——4,829,926,000。這意味著,蘋果公司的市值若要達到1萬億美元,股價將需要升至207.05美元/股。在蘋果公司的在外流通股數量調整之前,蘋果公司的股價升至203.45美元/股即可使其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在周三,蘋果公司的股價大漲5.89%,原因是該公司公布了一份強勁的第三財季財報。財報顯示,蘋果公司第三季度的每股盈利、軟件和服務業務營收,以及iPhone的平均售價均超過了預期。蘋果第三財季業績概要:蘋果第三季度凈營收為532.65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54.08億美元,超出分析師此前預期,其中國際銷售額所占比例為60%。湯森路透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蘋果第三財季營收預計將達523.4億美元。蘋果第三季度凈利潤為115.1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7.17億美元增長32%;每股攤薄收益2.34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7美元增長40%,超出分析師此前預期,并創下了歷年來的第三季度紀錄新高。湯森路透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蘋果第三財季每股收益預計將達2.18美元。蘋果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為126.12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07.68億美元。按產品劃分的各部門業績: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Mac的營收為53.3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5.92億美元下滑5%。蘋果第三季度Mac銷售量為372萬臺,比去年同期的429.2萬臺下降13%。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iPhone的營收為299.0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48.46億美元增長20%。蘋果第三季度iPhone銷售量為4130萬部,比去年同期的4102.6萬部增長增長1%,未能達到預期。財經信息供應商FactSet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蘋果第三財季iPhone銷售量將達4179萬部。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iPad的營收為47.4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9.69億美元下降5%;蘋果第三季度iPad銷售量為1155.3萬臺,比去年同期的1142.4萬臺增長1%。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服務的營收為95.4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2.66億美元增長31%。蘋果第三季度來自于其他產品的營收為37.4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7.35億美元增長37%。按地區劃分的各部門業績:蘋果第三季度美洲部門營收為245.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3.76億美元增長20%。蘋果第三季度歐洲部門營收為121.3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6.75億美元增長14%。蘋果第三季度大中華區營收為95.5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0.04億美元增長19%。蘋果第三季度日本部門營收為38.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6.24億美元增長7%。蘋果第三季度亞太其他地區營收為31.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7.29億美元增長16%。資本返還計劃:蘋果公司董事會宣布,將向公司的普通股股東派發每股0.73美元的現金股息,這筆股息將于2018年8月16日向截至2018年8月13日營業時間結束的在冊股東發放。業績展望:蘋果公司對2018財年第四季度業績作出了如下預期:營收預計將會達到600億美元到620億美元之間,超出分析師平均預期的595億美元;毛利率預計將會達到38%到38.5%之間;運營支出預計將會達到79.5億美元到80.5億美元之間;其他收入預計將達3億美元;稅率預計將達15%。[詳情]
1,000,000,000,000美元!蘋果成全球首家萬億美元市值公司,真正的股王如何煉成? 蘋果市值突破1,000,000,000,000美元了,對,你沒看錯,12個“0”。 8月2日,美股蘋果股價再創新高,截至發稿,蘋果盤中股價最高已達到207.05美元,按照最新的股本計算,市值突破萬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家在常規交易中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注:中國石油A股上市首日曾突破1萬億美元市值,納斯達克的海亮教育更曾因烏龍指突破過5萬億美元市值)。 此前,蘋果公司發布的2018年二季度財務數據(注:蘋果公司的自然季度2018年二季度對應的是2018年第三財季,美股公司的自然季度與財季不一定完全對應)顯示,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7%,凈利潤同比增長32%,顯示增長仍然強勁。同樣強勁的還有股價表現,蘋果自推出第一代iPhone的2007年開始,股價已上漲了近18倍。 全球首家萬億美元市值公司如何煉成? 2007年1月,蘋果公司發布第一代iPhone,并于當年6月正式發售,此后幾乎每年也都發布新款iPhone,最終帶領智能手機成功取代功能機。 數據顯示,2006財年蘋果公司營收為193.15億美元,凈利潤19.89億美元,在此后的年份中,除了2009年的金融危機年份外,直到2013財年之前,蘋果營收和凈利潤都保持高速增長,2012財年公司營收已為2006財年的6倍以上,凈利潤為2006年的20倍以上。 這一階段,業績的持續高速增長構成了股價持續大幅上漲的基礎。 在2013財年之后,蘋果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出現下滑,但整體上仍實現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公司的股票回購對股價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以今年的情形為例,蘋果股價今年以來漲幅遠超同期標普500指數。這其中,蘋果公司表示,二季度已透過股票回購返還股東200億美元,今年返還給股東的金額為創紀錄的430億美元,并將其股價推升至歷史高位。蘋果公司在5月時表示,增加1000億美元預算用于股票回購。除回購外,蘋果公司派息也毫不手軟。蘋果公司在二季度派發37億美元股息,2018年上半年共派息69億美元。“股票回購就是近期蘋果公司股價上漲的主要決定因素。”D.A.Davidson & Co分析師Thomas Forte如是說。 彭博分析指出,2013年以來,股票回購為蘋果貢獻了42%的漲幅。不過,回購推升股價并非蘋果獨有,美國上市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間,60%的利潤都用在了股票回購上。 美國時間8月1日盤后,蘋果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報告,對流通股數量進行更新。因此前大規模股票回購計劃,蘋果流通股數量由此前的49.15億股減至48.299億股。 蘋果營收連續第四個季度實現兩位數增長 蘋果發布的2018年二季度財務數據顯示,蘋果當期實現營業收入533億美元,同比增長達17%。實現凈利潤為115.19億美元,同比增長32%。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庫克稱,這是蘋果公司連續第四個季度實現兩位數的收入增長,其中服務收入創新高。 數據顯示,當期蘋果公司服務業務營收95.48億美元,刷新了一季度創造的單季最高服務收入紀錄,較上年同期增長31%,增速顯著超過同期iPhone、iPad、Mac等產品的收入增速。蘋果公司的服務業務包括數字內容和服務、AppleCare、Apple Pay、許可證和其他服務等。 蘋果硬件中來自iPhone的營收依然占據最大部分,該季度iPhone銷量為4130萬部,同比增長了1%;實現營收299.0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營收快于銷量的增長源于公司iPhone X 等機型的單價較以往機型顯著提高。 二季度iPhone銷量比市場預期少30萬部,但iPhone的平均售價為724美元,較市場預期的699美元高出25美元。 iPad的銷量達1155.3萬部,也實現同比1%的增長,但iPad產生的營收卻同比下滑5%。 Mac的銷量和營收同比則出現雙降,同比降幅分別為13%和5%。 另外,從環比來看,二季度蘋果旗下的三大硬件產品中,iPhone、Mac的銷量和收入環比均出現下滑,其中iPhone的銷量和收入環比均下降達21%,iPad 的銷量和收入環比則出現增長。 庫克表示,蘋果連續四個季度在收入方面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他表示,二季度業績歸功于iPhone、服務業務和可穿戴設備的銷售持續強勁。庫克特別強調,iPhone X再次成為二季度的銷量冠軍,客戶滿意度達98%。盡管iPhone X的價格高昂,但其每周的銷量都在增長,而且始終是最暢銷的產品。 有分析認為,在這樣的銷售淡季,iPhone取得如此業績實屬不易。目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正處在飽和階段,去年全球出貨量首次出現下滑,而今年第一季度再次下滑2.4%。另一巨頭三星的營收也因此出現下滑。 在對2018年第三季度(第四財季)的展望中,蘋果預期將實現營收600億~620億美元,毛利率將介于38%到38.5%之間。 市場普遍預計,今年第三季度蘋果公司還將有一大波“新iPhone”來襲。在蘋果的業績指引中,即使是三季度營業收入預期區間的最低端也高于市場預期值。這意味著,蘋果不但會像往年一樣9月發布iPhone新品,還可能在三季度就開始出售部分新品。 不過對于蘋果而言,也有相對不那么樂觀的信號。盡管最新財務數據表明蘋果公司二季度業績強勁,但多家研究機構的分析顯示,這家巨頭喪失了全球第二大手機制造商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華為,這是市場研究機構IDC、Counterpoint Research、IHS Markit和Canalys共同得出的結論。據此推算,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占有率約為15.8%,而蘋果為12.1%。 此外,全球貿易爭端也令蘋果公司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市場擔心,以蘋果為首的跨國業務龐大的美國企業可能受到影響。 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庫克努力淡化貿易爭端對蘋果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庫克表示:“關稅表現為對消費者征稅,會逐步降低經濟增長,有時會有帶來一些意外后果的顯著風險。”他還說,會與美國政府分享蘋果公司的觀點。但他確認,沒有哪一款蘋果的產品受到今年的關稅影響。 巴菲特的“新寵”和“搖錢樹” 作為蘋果公司的“真愛粉”,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偉公司在一季度增持了7500萬股蘋果股票,使其持股總數達到2.403億股,持股比例約4.8%。 就在2013年,巴菲特曾公開表示為何不買蘋果股票。他說,買大企業至少要對該公司未來十年的前景有了解。當時,巴菲特的助理Charlie Munger也表示,“我們不知道未來蘋果會怎樣”。不過,伯克希爾從2016年5月開始建倉蘋果公司,其在當年一季度以109美元的平均成交價買入980萬股。此后頻頻大舉增持。 巴菲特認為,長線投資者不應總盯著iPhone手機短期的銷量,其繼續看好蘋果的盈利能力,蘋果公司還有“很大很大的空間”。正如巴菲特所言,他或許認為蘋果近期的產品銷量并不樂觀,但他關注的并不是iPhone X近3個月的銷量,而是蘋果未來十年是否還能像從前那個“創新魔法師”一樣不斷地推出創新產品,繼續引領這個時代。 作為頭號重倉股,蘋果公司對巴菲特而言顯然是一顆壯碩的“搖錢樹”。根據FactSet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持有2.396億股蘋果流通股。若持股數量不變,按照蘋果本周三的收盤漲幅計算,巴菲特的持股市值一天之內就浮盈約27億美元。 中美大市值公司大比拼 數據顯示,目前在A股上市的公司中,市值居前的公司主要集中在銀行、采掘、非銀金融等行業。 在這些公司中,市值最高的是工商銀行,市值接近2萬億人民幣。不過即便是工商銀行,其總市值也僅有蘋果公司的約1/3。 此外,截至8月2日收盤,在港股上市的騰訊控股總市值為3.3萬億港元,換算成美元約為4000多億美元,不到蘋果公司市值的一半。 而在美股中,除了蘋果外,亞馬遜、谷歌、微軟等科技公司的市值均已超過8000億美元,都有向萬億美元進發的潛質。 此外,美股上市公司中,非科技類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被上述科技新貴甩開。非科技類上市公司中,除了巴菲特控制的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外,摩根大通屬最高,其后分別是強生公司、埃克森美孚、美國銀行,除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外,上述公司的市值均不到4000億美元。[詳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