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家 曹中銘
抑制企業IPO的沖動,抑制上市公司相關股東的減持,個人以為僅僅只是優化股份減持的制度安排是遠遠不夠的。優化股份減持的制度安排,或只是治標的舉措,甚至連治標的目的無法達到也是有可能的。。
日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對此,證監會表示,將加快建設安全、規范、透明、高效、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而優化股份減持、融資融券、再融資等機制安排則成為其中的舉措之一。個人以為,股市不能變成某些人的提款機,優化股份減持須從治本開始。
股份減持早已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大熱點。自資本市場開啟全流通開始,相關股東減持股份其實也是市場繞不開的話題。盡管當初規定相關股東持股須有一定的鎖定期,特別是大股東、實控人等鎖定期限還不低于三年,但三年時間猶如白駒過隙。特別是,大非鎖定期為三年,但小非鎖定期只有一年時間。而在鎖定期過后,小非便開始了減持之旅。
大小非減持對于市場的影響如何?相信投資者心中會有自己的答案。創業板設立后,由于民營企業占據絕對多數,創業板民營企業股東的減持也讓市場有不可承受之重,創業板也曾被市場解讀為“套現板”,也凸顯出創業板大小非減持的瘋狂程度。
目前從資本市場“抽血”的主要有新股IPO、上市公司再融資、印花稅、大小非減持、交易費用、承銷保薦費用等。新股IPO與上市公司再融資“抽血”給市場造成的壓力自不待言,眾多大小非的減持同樣讓市場難以承受。近些年來,滬深股市持續低迷,大小非大肆減持顯然難辭其咎。
注冊制開啟試點及全面鋪開后,隨著上市條件更加寬容以及上市門檻的降低,更多的企業欲躋身于資本市場。這些企業上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股份套現。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經常能看到,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頻頻發布減持股份的公告。
一家企業融資上市,如果能夠回報投資者,那么其相關股東減持股份也還說得過去。問題在于,目前在滬深市場掛牌的上市公司中,幾乎80%無法為市場帶來真正的價值。雖然不乏有某些上市公司也給投資者分紅,但其分紅金額少得可憐,與其從市場中的融資額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一個大小非都算計著減持套現的市場,顯然不會是一個有希望的市場。但不幸的是,滬深股市正是這樣的一個市場。某些股東的減持,堪稱歇斯底里。違規減持、清倉式減持案例頻現,也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
盡管對于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減持,監管部門也出臺了規范措施。但是,個中的漏洞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小非的減持基本不受約束。上市公司盈利狀況如何,是否能給投資者分紅,這些都不會影響到相關股東的減持。一個不創造價值的上市公司,卻能通過上市為其發起人股東創造“價值”,這樣的市場合理嗎?至少個人表示懷疑。
當股市變成某些上市公司股東的提款機,市場的發展也就可想而知了,上證指數連續多年來在3000點徘徊,當然也與之密切相關。因此,監管部門表示要優化股份減持的制度安排,如果仍然是小敲小補,個人以將于事無補。
抑制企業IPO的沖動,抑制上市公司相關股東的減持,個人以為僅僅只是優化股份減持的制度安排是遠遠不夠的。優化股份減持的制度安排,或只是治標的舉措,甚至連治標的目的無法達到也是有可能的。
個人以為,對于股份減持問題,重在治本。首先,需要厘清哪些上市公司股東的股份是可以減持的。其次,股份如何減持。
對于第一個問題,個人以為,即使在全流通時代,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也須與多方面掛鉤,這與全流通并不矛盾。比如股份減持可與累計分紅金額掛鉤。可規定,上市公司截至目前累計分紅金額達到累計融資金額50%的,相關股東才可減持持有的股份,無論大非還是小非都是如此。該規定既可抑制企業上市的沖動,對于那些盈利能力不足,無能力分紅的上市公司也將是重大考驗。
滬深股市眾多上市公司只有投機價值,絲毫沒有任何的投資價值,這樣的企業上市,也只是為了圈錢與減持股份,市場有必要將這樣的企業擋在門外。
對于股份如何減持的問題,個人以為有必要進行嚴格的限制。比如對于小非減持問題,可規定每年減持股份數量不得超過初期持有的10%,亦即10年時間才可減持完畢。對于大非,每三個月減持股份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且每年減持股份不得超過持有的10%,且須提前發布減持提示性公告。
扼住上市公司相關股東股份減持的咽喉,既有利于將無盈利與分紅能力的企業擋在市場的大門之外,也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而且,還可減持市場因IPO、再融資、股份減持所產生的資金面壓力,實乃一箭多雕之舉。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