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皮海洲
A股市場不宜鼓勵上市公司縮股或合并股份。因為A股市場有太強的投機性,高送轉是市場炒作的題材,一旦允許縮股或合并股份,這又將成為市場投機炒作的題材。這對于市場的理性投資是不利的。
又到今年“兩會”召開的季節,“兩會”委員代表們的提案與建議又紛紛露出水面。而資本市場一直都是委員、代表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圍繞著資本市場的各種建議一直也都是接連不斷。這不,日前,全國人大代表、銅陵有色副總經理丁士啟的一份建議又受到市場的極大關注。丁士啟代表建言,制訂相關政策 鼓勵大盤股縮股或合并股份。
為此,丁士啟代表列舉了鼓勵大盤股縮股或合并股份的三大理由:一是解決投資者顧慮。通過縮股可以在不影響凈資產和凈利潤的前提下,提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值,除權后股價將恢復至相對合理的水平,解決投資者疑慮。二是增厚安全墊,避免股價臨近面值。三是打通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渠道。大盤股股本規模大,在經濟周期波動時容易股價過低,股價甚至會接近股票面值,過低的股價限制了上市公司通過股權直接融資的能力,通過縮股提高股價,能夠有效緩解該困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丁士啟代表提出的鼓勵大盤股縮股或合并股份的三大理由當然是成立的。不過,丁士啟代表之所以提出縮股或合并股份的建議,至關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第二條,即“增厚安全墊,避免股價臨近面值”,這應該是丁代表提出這一建議的真正原因之所在。畢竟丁代表是銅陵有色副總經理,而銅陵有色目前就面臨著“股價臨近面值”的問題,這個問題恐怕讓銅陵有色以及丁代表本人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也即面值退市的壓力。
眾所周知,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制度。但長期以來,A股市場的退市制度一直形同虛設,A股市場一直只有新股大規模上市,卻極少有上市公司退市。面對A股市場“只進不出”的局面,近年來,管理層對退市制度進行了完善,加大了退市力度。這其中,還特別強調了“面值退市”機制,當上市公司的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時,即股票將會被終止上市。
正是這一“面值退市”制度目前讓不少上市公司感受到了巨大的退市壓力。因為自2018年12月,中弘股份拉開面值退市序幕以來,去年有多家公司面值退市,今年又有3家公司進入面值退市之列。面值退市已成了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渠道。一批1元股、2元股都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值退市的壓力。銅陵有色目前的股價已跌破2元,5月20日的收盤價是1.91元,所以,作為銅陵有色副總經理的丁代表提出縮股或合并股份的建議并不令人意外。
那么,A股市場要不要鼓勵上市公司縮股或合并股份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因為早在2012年8月,深交所曾鼓勵B股公司通過縮股來維持上市地位,當時閩燦坤B推出并實施了6:1的縮股比例,成為B股“縮股第一股”,隨后,建摩B 也按4:1的比例進行了縮股。目前這兩只股票均通過縮股的方式保住了自身的上市地位。因此,在中國資本市場,縮股是有先例可尋的。
但A股沒有縮股的先例。A股市場更多的是送股,轉增股本,通過高送轉來做大上市公司的股本。以銅陵有色為例,歷史上就有過兩次高比例的送轉股。2014年年報推出
10轉增10股的高轉增方案,2015年中報推出10送5轉增10股的高送轉方案。正是通過這兩次高送轉,一下子將公司股價送進了低價股的范疇。如今回首這兩次高送轉,不知道丁代表又作何感想呢?而一些上市公司之所以推出高送轉方案,無非是迎合市場的炒作而已。所以,銅陵有色落入今天的地步,其實是咎由自取。
而回到縮股本身來說,作為一項制度建設,是可以存在的。市場既然允許送轉股,當然也要允許上市公司縮股。這二者是相對應的。但A股市場卻不宜鼓勵上市公司縮股或合并股份。因為A股市場有太強的投機性,高送轉是市場炒作的題材,一旦允許縮股或合并股份,這又將成為市場投機炒作的題材。這對于市場的理性投資是不利的。
所以,對于上市公司縮股是需要有限制的。首先,對于歷史上有過高送轉(10送轉5股以上)的公司,在最后一次高送轉后的10年內不得進行縮股,避免上市公司時而高送轉、時而縮股來迎合市場炒作。其次,實施縮股的公司,最近三年主業必須盈利,主業虧損的公司不得縮股,避免縮股成為垃圾公司逃避退市的手段。此外,實施縮股的公司,進行第二次縮股的時間距離前次縮股不得少于5年。而且實施縮股的公司, 5年內不得進行送轉股,10年內不得進行高送轉。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評論員,二十年的股市磨練,練就了對股市獨到的眼光與見解,著有《輕輕松松炒股票》一書。)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