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蔣飛
核心觀點
9月27日,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區域發生爆炸,加重歐洲天然氣短缺擔憂。同一天,烏克蘭東部四州入俄公投結束,同意加入俄羅斯聯邦。俄烏沖突和俄歐對抗正在加劇,或將導致地緣政治更加惡化。9月2日,俄羅斯已經關閉“北溪1號”,一旦俄羅斯繼續中斷其他天然氣管道,那么歐洲將面對天然氣耗竭的風險。歐盟一方面積極儲備液化天然氣,庫存率持續升高,另一方面計劃減少天然氣需求15%,工業需求可能首當其沖。
天然氣短缺沖擊歐洲化工和金屬產業。歐洲是全球第二大化工品生產地區,預計減產將會對基礎化工原材料供應產生影響。在原料緊缺壓力下,歐洲化工巨頭被迫減產甚至停產。限制天然氣供應或將對歐洲有色金屬產業造成嚴重影響。歐洲有色金屬行業在燃氣短缺和電價飆升的雙重影響下也大幅減產。
能源短缺導致電價飆升,破壞歐洲工業基礎,企業不得不因成本高漲而逃離歐洲,極有可能“一去不復返”。我們認為,如果能源危機和通脹高企持續更長時間,歐洲工業企業減產甚至停產可能從臨時性調整逐漸演變成結構性損傷,造成不可逆的“去工業化”風險,歐洲制造業回落可能是長期趨勢。
歐洲制造業企業或正在將業務向外轉移,中國是主要目的地之一。中國具備三大優勢解決目前歐洲企業面臨的困境。第一,中國工業電價在全球范圍內都比較低。第二,中國制造業產業門類齊全,供應鏈相對穩固,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強。第三,中國是全球最二大消費市場,增長空間廣袤。
歐洲貿易逆差可能長期擴大,歐洲經濟逐漸走弱可能是一種長期趨勢。
1
北溪管道爆炸,歐洲能否順利過冬
9月27日,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區域發生爆炸,加重歐洲天然氣短缺擔憂。瑞典和丹麥的測量站在“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泄漏區域記錄了強烈的水下爆炸,震級達到2.3級。根據丹麥機構評估,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可能是蓄意破壞。同一天,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四州入俄公投結束,分別以99.23%,98.42%,93.11%和87.05%的贊同率同意加入俄羅斯聯邦。近期,烏克蘭展開了反攻,俄羅斯也進行了局部動員,一旦戰線到達上述已經公投入俄的地區,俄羅斯或將升級軍事對抗強度,使用戰術性核武的可能性不斷提升。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認為,俄烏沖突和俄歐對抗正在加劇,或將導致地緣政治更加惡化。
俄烏沖突以來,俄羅斯與歐盟在天然氣問題上展開激烈博弈。俄羅斯6月將“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供應量削減至40%,7月進一步降低至20%。9月2日,俄羅斯宣布因設備故障無限期關閉“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2021年,俄羅斯向歐盟供應了1550億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氣,其中通過“北溪1號”輸送了592億立方米,約占的38.2%。如果俄羅斯不進一步中斷其他天然氣管道,那么歐盟能夠以沉重的經濟成本度過能源短缺的冬季。一旦俄羅斯繼續中斷其他天然氣管道,那么歐洲將面對天然氣耗竭的風險。
一方面,歐盟積極儲備液化天然氣,庫存率持續升高。根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Gas Infrastructure Europe)數據,8月29日歐盟天然氣庫存率80.05%,提前完成歐盟委員會制定的11月前儲氣率達到80%的目標。9月25日,歐盟天然氣庫存率進一步增加至87.73%,目前每天輸入量仍大于輸出量,庫存仍會增加。從2021年的數據來看,輸出量會從10月下旬開始上升,并超過輸入量,庫存見頂回落。但今年歐盟大量進口液化天然氣,輸入量一直維持在高位。雖然“北溪1號”斷供后,9月日均天然氣輸入量較8月減少了17.51%,但是較去年同期增加了24.24%。
另一方面,歐盟要求減少天然氣需求量15%。8月5日,歐盟理事會正式批準了歐盟國家在今年8月至明年3月比照過去五年平均天然氣消耗量縮減15%的規定。目前這一規定并非強制性的,但在天然氣急劇短缺的情況下可以強制實行。按照過去五年均值,10月至次年3月平均消耗天然氣3309億立方米。如果削減15%,也就是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減少496.35億立方米天然氣需求。2021年,“北溪一號”管道輸送天然氣592億立方米,那么10月至明年3月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減少約296億立方米。縮減的需求可以抵消供應的減少,但是減少15%的天然氣需求是否能夠像歐盟預想的那樣輕易實現呢?
從天然氣消費結構來看,居民端消費恐難以減少,工業用氣可能首當其沖。歐盟天然氣消費中,住宅部門、商業與公共部門屬于剛性需求,壓縮天然氣消費量的難度較大。因此,歐洲理事會要求各國在制定節氣措施時,應該優先保證居民家庭、基本社會服務設施、醫療機構和國防設施的用氣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工業與其他部門占比約40%的天然氣需求可能是重點削減的對象,預計將對工業用氣較多的化工和金屬行業產生影響。
2
天然氣短缺沖擊歐洲化工和金屬產業
歐盟是全球第二大化工品生產地區,預計減產將會對基礎化工原材料供應產生影響。2020年全球化學品銷售額3.47萬億歐元,整個歐洲地區為6276億歐元,占比18.1%,位列世界第二,僅次于中國1.55萬億(44.55%)。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后,歐盟或將優先減少工業部門的用氣量。而以天然氣為原料制成的合成氨、甲醇、乙烯等化學品是其他化工品的基礎原料,一旦出現大幅減產,歐洲化工業將受到全面影響。9月14日,德國化學工業協會預測2022年德國化學產品的產量可能下降8.5%。
在原料緊缺壓力下,歐洲化工巨頭被迫減產甚至停產。2022年全球化工企業50強中,歐洲地區就有18家。7月27日,全球化工龍頭巴斯夫首席執行官表示“我們正在減少需要大量天然氣的設施的產量,如氨工廠”。巴斯夫將削減氨產量,并從外部供應商購買一些氨來填補缺口。8月25日,挪威雅苒宣布正在實施進一步的減產,這將使其歐洲合成氨的總產能利用率降至35%左右,削減量相當于310萬噸氨和400萬噸成品。此外,德國科思創、贏創工業等化工企業也紛紛減產。
天然氣作為熱爐燃料,需要在金屬材料冶煉過程中大量消耗,限制天然氣供應或將對歐洲有色金屬產業造成嚴重影響。根據國際鋁業協會(IAI)數據,2021年,全球鋁產量6734.3萬噸,歐洲生產370.4萬噸,約占5.5%。根據國際鉛鋅研究小組(ILZSG)數據,2021年全球精煉鋅產量1399萬噸,歐洲生產233.2萬噸,約占16.7%。7月下旬,歐洲有色金屬協會(Eurometaux)表示,在過去一年歐盟鋅、鋁產能已經下降近50%的產能,硅和鐵合金也大幅減產,銅和鎳也將受到進一步影響。
歐洲有色金屬行業在燃氣短缺和電價飆升的雙重影響下大幅減產。2021年四季度以來,歐洲電解鋁已經累計減產超過80萬噸。9月6日,歐洲最大鋁冶煉廠法國敦刻爾克鋁業公司也宣布將因能源成本減產22%。去年以來,歐洲精煉鋅也已經累計減產了約76萬噸。去年10月歐洲最大鋅冶煉企業之一的Nyrstar將其在歐洲的三家鋅冶煉廠的產量削減了50%。8月16日,Nyrstar宣布將從9月1日期徹底關閉旗下荷蘭Budel冶煉廠。隨著歐盟對天然氣用量的限制以及電價的高漲,預計歐洲有色金屬行業會繼續減產。
3
企業逃離,歐洲“去工業化”風險加劇
能源短缺導致電價飆升,破壞歐洲工業基礎。從2021年初開始,歐盟制造業成本不斷上漲,今年5月和6月暫時回落后,7月歐盟PPI同比37.8%,反彈的同時再創歷史新高。如此高的制造業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短缺后導致的電價飆升。歐盟8月電力HICP同比已經達到了157.57%,電價暴漲會嚴重破壞工業基礎。隨著能源短缺的進一步加劇,電力價格可能還會繼續上漲,推動PPI和CPI持續處于高位。
電力價格高漲導致部分制造業入不敷出。以上文提到的有色金屬行業的鋁、鋅冶煉為例,每生產1噸鋁大約需要14兆瓦時的電力,每生產每一噸鋅大約需要約4兆瓦時的電力。歐洲能源交易所的數據顯示,9月17日德國明年交付的電價——歐洲基準電價攀升至1050歐元/兆瓦時。每生產一頓鋁、鋅僅電力成本就分別約1458美元和417美元,9月LME鋁和鋅的均價分別約為2239美元/噸、3167美元/噸。再加上原材料、運輸和勞工等成本,鋁廠和鋅廠收入已經沒法覆蓋成本,因此紛紛宣布減產和停產。
歐洲企業逃離后極有可能“一去不復返”,歐洲“去工業化”風險加劇。近幾個月,歐洲多家工業企業宣布關閉旗下部分工廠,導致歐元區制造業連續9個月回落,9月制造業PMI指數48.5%。不過歐企在本地減產停產的同時卻在加速海外投資設廠。我們認為,實際上歐洲能源短缺從2021年末就已經初現端倪,俄烏沖突后升級為能源危機,如果能源危機和通脹高企持續更長時間,歐洲工業企業減產甚至停產可能從臨時性調整逐漸演變成結構性損傷,造成不可逆的“去工業化”風險,歐洲制造業回落可能是長期趨勢。
4
歐企青睞中國,歐洲可能長期逆差
歐洲制造業企業或正在將業務向外轉移,中國是主要目的地之一。以歐洲化工龍頭巴斯夫為例,9月6日,巴斯夫在廣東湛江投資690億元人民幣建設的一體化基地正式投產,每年將生產6萬噸改性工程塑料,2023年下半年該基地的熱塑性聚氨酯裝置也將投入運營。湛江基地建成后將成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體化基地,僅次于德國路德維希港和比利時安特衛普基地。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1-8月,德國和英國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了30.3%和17.2%,反映出歐洲對華投資加速。
中國具備三大優勢解決目前歐洲企業面臨的困境,成為歐企轉移的最佳選擇。
第一,中國工業電價在全球范圍內都比較低。中國工業電價約為0.8元/度,而按照最新的明年交付的電力價格,德國電價已經飆升至1050歐元/兆瓦時,約合7.8元/度。以生產一頓電解鋁需要14000度電為例,中國電力成本1.12萬元,而德國電力成本10.92萬元,成本差異顯著。并且,歐洲電價冬季可能會繼續上漲。中國能源供給有保障,風電、水電、光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逐漸提升,為工業生產提供穩定支持。
第二,中國制造業產業門類齊全,供應鏈相對穩固,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強。近幾年來,逆全球化趨勢逐漸加劇,貿易制裁和對抗逐漸增多,全球供應鏈壓力加劇,這也是造成供應短缺,進而全球通脹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擁有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31.4萬億元,全球占比近30%,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應對供應鏈斷鏈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強。
第三,中國是全球最二大消費市場,增長空間廣袤。2021年,中國社會品零售總額44.08億元,同比增長12.5%。按照歷史匯率折算,美國社會品零售總額47.92億元,同比增長11.9%。中國消費市場約為美國的92%。不過,美國消費增長是由于疫情后美聯儲大放水導致消費需求旺盛,隨著美國經濟或將在2023年衰退,中國社零總額即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這對歐洲企業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
經濟格局重構,歐洲貿易逆差可能長期擴大。短期來看,歐洲企業向中國轉移后,中國從俄羅斯購買的折價石油,然后生產工業制成品出口給歐洲,導致歐洲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中期來看,能源危機導致電力價格飆升、制造業外移、工業投資減少等等現象已經破壞了歐洲的工業基礎,我們認為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長期來看,歐洲研發費用投入不及中國和美國,在未來的高科技賽道競爭中并不具備優勢。因此,中美歐三大經濟體中,歐洲經濟逐漸走弱可能是一種長期趨勢。
風險提示
國際局勢惡化;俄羅斯進一步中斷天然氣供應;歐盟天然氣消費超預期;能源價格波動
(本文作者介紹:長城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專注大類資產配置)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