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分子實驗室
保險泡沫破裂,源于脫離實際。
此次危機,前所未有。
“僥幸”似乎成為了這個最該了解風險,對風險最負責的行業的一種常態。
保險本來是解決“不確定性”,而現在卻陷入了“不確定”的焦慮之中。
疫情讓空氣集聚壓縮,原本陽光下美麗的“泡沫”也隨著破裂。
在我看來,“泡沫”大體分為三類:
1.超出支付能力的消費
并非是這些保險公司的產品、經營或投資能力存在問題,甚至一些保險公司的產品長期收益和信用等級超過了一般國債,問題的核心是一些產品賣給了不匹配的人群。
如同很多人透支消費,收不抵支時出現大量信用卡或還款逾期,類似問題也在保險行業出現和發酵著。“退保黑產”的多點爆發,背后是保險業長期超支付能力消費的必然結果。大規模增員、自保件和緣故保單,銷售員和其親友實際購買了超出實際消費能力的產品,而在“特殊”的基本法制度下,問題進一步加劇。
這很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緣起,銀行和放貸機構向根本沒有支付能力的人群發放房貸。疫情導致業務活動和用戶新增收入雙雙陷入停滯,而一場支付能力“危機”必然隨之爆發。
支付能力危機正從銷售人員影響到普通用戶,問題在于多年來隱患已廣泛根植于業內,風險在業績壓力、保單貸款、加保的循環下不斷累積;業務的斷崖式下滑和焦慮強化了一些公司在增員和產品上的投放,從業者的生存壓力和即將失效的保單逼迫其中一些人追求極短期收入,“偷梁換柱”,“另起爐灶”無疑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而“銷售誤導”的“鐵證”則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不知道這場集中爆發的“現金流危機”有多大規模,會持續多久,但我知道風暴終將過去,面對下一次危機,誰做了改變,誰還在走老路呢?
2、脫實向虛,無視風險
當保險開始向“無中生有”提供保障時,反噬只是時間問題。
2020年1-4月,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的虧損達到創紀錄的75億。
同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AIG為垃圾債券提供擔保經營虧損達992.89億美元,反觀近年來中國保險業保證保險的持續暴雷,大多是為不實的資產交易或為不具備償債能力的群體提供擔保所致,當然充當中間人的是P2P、助貸等平臺。
如今保證保險的風險還在持續發酵,除了顯現或者隱藏的現金流風險,群體信訪風險也已經由一些暴雷平臺轉向提供保險的承保公司,對承保公司商譽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另一個深刻的教訓或者是本不應該犯的錯誤是:永遠不要為自己沒有風控能力的領域提供保障,僥幸會演變為災難。
保險建立在客觀風險的評估、概率和有效的風險管理之上,它不是賭博,在很多暴雷的案件中,保險公司不僅成為了賭桌上的賭徒,而且還不是莊家,那不就是待宰的羔羊么。
原則對于保證險如此,未來的健康險也如此,不可不慎。
3. 價值偏離
故事弄不好要變成“事故”。
疫情之下,保險創業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比起業務下滑,更嚴重的問題是如何填補高估值的巨大缺口。這里有三個問題:第一、業務是否真實;第二、業務是否可持續;第三、業務的長期實際價值是否和估值匹配。
現實給所有創業公司上了一課,雖然保險業紅利長期存在,但市場不會永遠增長,長期價格偏離價值的情況不可持續。
在資本的助推下,很多創業公司的估值(價格)已經偏離了實際價值,突發的疫情和其長期深遠影響,讓估值突然被動修復,甚至是“過度”修復。面對危機,不同的公司采取著大相徑庭的策略。那些不能認清形勢,不主動修復估值,降低成本同時謀求現金流轉型的公司會最先倒下;一些企業面對危機放棄底線,不惜采取“競劣”的方式破壞市場,把自身的成功建立在犧牲行業和用戶利益之上,以圖生存,怕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只有那些在“至暗時刻”,痛定思痛,降本增效,誠信務實的企業,才能在危機中腳踏實地的發現機遇,只有那些在危機中雪中送炭的朋友才能在雪融時獲得豐厚的回報。天道蒼蒼、因果循環,不可不察。
未來十年是中國保險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危機中的機遇必將造就偉大企業,
風暴過后,誰將破繭成蝶、屹立潮頭?
保險以誠信立業。
信任建立需要數十年,倒塌只需要一瞬間。
無論順境逆境,成功失敗,誠實永遠是最重要的品質,是最難堅持也是最值得堅守的品質。
(本文作者介紹:分子實驗室是保險創業、創新專業咨詢服務機構,致力于研究互聯網保險、保險科技和保險行業前沿問題。)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