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港股(微信公眾號xlgg-sina) 專欄作家 陳錦興
小米和美團股價的不同表現,清楚說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執行力是推動股價的要素。對于新經濟股,短期盈利不是首要,反而收入增長、營運規模、市場主導地位及忠心的客戶群才是致勝關鍵。
去年港交所引入同股不同權的新上市機制,以吸引具潛力的新經濟股,小米(1810)及美團(3690)成為先行者。然而經過一年,兩者股價走勢表現卻各異,反映投資者在選擇股份上,有所取舍,企業執行能力及競爭環境變化是主要關注點重點。
首只以同股不同權上市的小米,至今股價較上市價低近五成。這是一個故事未能兌現,估值不斷下調的經典案例之一。小米上市時,定位為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提出獨特商業模式[鐵人三項]- 硬件、互聯網服務、電商及新零售組成的商業生態,并以高速增長打動投資者。
其實,最新公布的中期業績,盈利表現符合預期,撇除非現金項目的核心半年盈利按年增長49.8%,第二季盈利為36.3億人民幣(下同),按季增長74.7%。然而,市場更著眼其收入情況,半年增長20%,而按季增長只為18.7%。手機毛利率雖然擴闊,但出貨量增長放慢,華為手機在內地占比不斷上升,令小米的增長動力受壓。競爭環境看來對小米不利。
此外,小米第二季度互聯網服務收入為46億元,同比增長15.7%。廣告業務收入達25億元,同比略降0.6%,主要是中國大陸廣告市場疲軟所致。相對于硬件的低利潤率,互聯網服務的利潤超過60%,顯然是推動盈利的引擎。可惜,經過一年的時間,這部份的收入增長未見突出,而收入占比只能維持于8.8%,一成的門坎也未能跨過。顯然,小米的執行力未能說服市場。論估值,小米今年預期核心市盈率約為17倍,明年或會更低,對低迷的股價會有一些支持。
反觀美團,股價已重上招股價HK$69.0,中期業績轉佳,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經調整EBITDA錄27.9億元;經調整溢利4.53億元,有別于去年同期錄經調整虧損41.91億元。第二季收入按年升51%至227億元人民幣,較市場預期高,主要受惠于食物配送業務表現強勁。毛利率有所改善,經營規模及市占率增加是主要原因。
投資者繼續看好美團基于本地消費者服務領域的主導地位,并擁有龐大且高度參與的用戶群,更相信這個營運生態可帶來更多變現機會,如廣告收入等。小米和美團股價的不同表現,清楚說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執行力是推動股價的要素。對于新經濟股,短期盈利不是首要,反而收入增長、營運規模、市場主導地位及忠心的客戶群才是致勝關鍵。
(本文作者介紹:畢業于香港大學經濟系,具20年股市分析經驗,深明股市中的風險與機遇。此外,曾擔任一家本地精品投行的首席分析師,專門研究本地的中小型股。現任英皇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不時在香港的電臺、電視及報章雜志評論港股。)
責任編輯:白仲平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