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莫開偉
存款利率已全面放開,披在農合機構身上的利率“襁褓”終已被揭掉,農合機構靠存貸款利率保護政策“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同時,利率市場化對單一農合法人機構影響不言而喻,有可能會造成存款分流引發流動性風險,也有可能靠支付較高成本留住存款而導致經營虧損,從而對農合機構生存帶來嚴峻挑戰。無論怎樣,農合機構再也不能無動于衷,應從現在起,研究相關對策,及時進行組織機構、經營管理等體制調整,大膽轉變經營理念,方能避免被利率市場化浪潮吞滅的危險。從農合機構現實看,需轉變經營理念和機制,樹立四種經營意識和實現四種體制轉變。
轉變經營理念要求中小農合機構樹立四種意識,即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緊迫意識和風險意識。當前農合機構普遍缺乏就是這四種意識。
危機意識缺乏表現為農合機構管理層和廣大員工思想仍停留在國家利率政策保護的狹小框框里,缺乏進取精神,沒有對利率化將給帶來的挑戰進行有效“預熱”。由此,從現在起必須進一步加強動員和引導,讓農合機構全體員工了解利率市場化具體內容以及可能給帶來的各種影響,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構筑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的堅強智慧“堡壘”,使農合機構能戰勝一切困難。
憂患意識缺乏表現為農合機構仍安于目前存貸款利率管理現狀,被貸款利率上浮帶來高利收入迷惑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對其經營有可能帶來的沖擊,思想麻痹,利率管理仍我行我素,沒有對利率市場化構筑好思想“屏障”。由此,從現在起必須跳出原有思維定勢,主動分析現有利率管理存在的弊端,并對其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存在的缺陷進行及時補救,防微杜漸,增強應對利率市場化挑點的主動性、靈活性和適應性。
緊迫意識缺乏表現為農合機構依然迷戀原有僵化利率管理模式,缺乏研究利率市場化的應對機制、技術及人才,反映遲鈍,沒有對利率市場化形成全面防范機制。因此,從現在起必須從原有既得利益圈中掙脫出來,把握經營大局,看清利率市場化方向,除抓緊員工培訓,提高員工利率管理水平和能力之外,打破傳統用人機制,不惜代價引進利率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為利率市場化儲備雄厚的人才和技術力量。
風險意識缺乏表現為農合機構沒有預先建立利率市場化風控模式和成本核算體系,對存款利率市場化麻木不仁,對農合機產生沖擊估計不足,準備不充分,沒有構筑靈敏有效的財務核算應對機制。因此,從現在起必須及時改變傳統經營成本核算體系,以應對利率市場化為核心,建立一整套利率成本控制體系和管理體系,把利率成本管理放到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出既能覆蓋經營成本、又能促使“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的存貸款利率機制。
轉變經營機制要求中小農合機構轉變四種模式,即經營管理模式、信貸管理模式、業務發展模式、財務核算模式。當前農合機構這四種模式與利率市場化還極不相適應。
轉變經營管理模式指農合機構要抓住存款利率全面市場化之前這段大好時機,加快推動改革,構筑和完善真正的法人治理機構,實現全新經營機制。目前大部分農合機構,不管是改制后的農商行、農合行還是原有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機制尚未完善,行政色彩濃厚、官辦傾向嚴重,人事任免、信貸計劃執行、財務利潤指標完全由上級管理機構制定并層層下達,使基層農合機構普遍缺乏經營自主權,從而應對存款利率市場化靈活性不足,這是應對利率市化最大行政體制障礙。因此,農合機構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應首先盡快打破現有行政管理機制,主要是省、市聯社要轉換職能,摒棄行政管理功能,從行政管理徹底轉向以業務指導和服務為主,消除對基層行經管管理行政干預;健全并完善法人治理機制,讓基層農合機構擁有真正的經營自主權,一切經營活動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而定,提高經營針對性和有效性;且在完善法人理結構基礎上,明確規定法人、經營管理層及員工各層級責權利關系,讓經營管理層有精力、有能力去研究利率市場化并組織好利率市場化相關工作。同時,實施以利率管理為核心的經營管理考核機制,調動農合機構全體人員關心經營發展,拼發經營活力,找到一條既能保護“三農”利益又能覆蓋經營成本的存貸款利率執行之路,使農合機構始終具有強大發展動力。
轉變信貸管理模式指農合機構拿出壯士斷腕決心,消除信貸短期行為,徹底告別信貸粗放經營模式。目前,不少農合機構在信貸經營上染上了不良“嗜好”,盲目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攀比,或在城鎮爭奪優質客戶,或輕視“三農”產業和小微實體企業,或重信貸大戶輕小額農貸,貸款“壘大戶”傾向明顯,貸款長期化、高利化、離農化已相當嚴重,有不少農合機構甚至參與買賣票據、委托投資等資金空轉套利活動,使支農功能衰退。如果存款利率市場化,一旦引發資金分流或信貸質量出現問題,短期資金長期使用缺陷就會暴露,調整信貸資產結構將會陷入無能為力狀態,發生流動性風險可能性極大,這是當前農合機構應對利率市場化面臨的潛在信貸威脅。因此,農合機構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首先要加快制定新的信貸經營戰略,重新細分信貸目標市場,從中選準最適合的信貸服務方向,摒棄信貸經營中急功近利傾向;并根據自身信貸管控水平和能力營銷信貸,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信貸資金損耗。同時,守好縣域農村陣地,消除與商業銀行搶客戶、搶地盤等行為,緊盯“三農”和小微企業及城鄉一體化建設領域,有的放矢開展信貸經營,提高信貸資金周轉效率,避免流動性風險。此外,創新信貸管控模式,完善信貸調查、審查、發放程序,提高信貸透明度,健全信貸責任考核機制,做到責權利對等,提高信貸合規率,堵塞違規違紀現象發生。
轉變業務發展模式指農合機構應從傳統存貸款業務中掙脫出來,加大業務創新力度,開發新業務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這幾年,全國大部分農合機構擺脫了虧損,走出了高風險社窘境,但這都靠國家政策利好,農合機構不用多動腦筋,便可輕松賺取巨額利潤。從目前看,存款利率市場化已使農合機構處于競爭劣勢,且隨著農民投資理財意識增強,資金必然向高回報金融投資環節流動,這勢必加大農合機構資金籌集成本,利潤空間收窄也將成大勢。如果不思進取,滿足于現狀,一味躺在過去傳統業務經營“安樂窩”里,無異于自絕生路。可見,利率市場化已將農合機構推向了生死抉擇關口。因此,農合機構對業務發展模式轉型不能有絲毫懈怠,應全力轉變原單純依靠存貸款傳統業務的做法,實施業務多元化發展戰略,分散業務經營,尋找新業務領域,構筑業務扁平化發展模式,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當前農合機構重點是發展對存貸款利差依賴度低,與資產、負債關系不密切的中間業務,大力發展結算清算、銀行卡、代收代付代理、保管箱、財務顧問、信息服務等中間業務,拓寬業務收入渠道,擴大中間業務收入水平,從業務結構上規避利率市場化風險。
轉變財務管理模式指農合機構轉變粗放財務管理方式,推行“厲行節約、勤儉辦行”方針,降低經營成本,增強盈利能力,提高撥備覆蓋水平,增加投風險能力。近年,全國大部分農合機構推行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經營效益有了大幅提高,由虧損引發的高風險機構基本消失,員工福利待遇有了較大改觀,工作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這是令人欣慰的地方。但在這種情況下,也滋生了不利傾向,不少農合機構缺乏長遠經營目標,沒有處理好分配、積累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在分配上過分強調個人收益,或通過變相途徑為員工謀福利,或違背監管部門規定擅自提高股金分紅比例;造成該提的風險撥備沒有提,該核銷的呆賬貸款沒有核銷,該彌補的虧損沒有沖減,該補充的資本沒有補充。此類現象若不及時扭轉,農合機構就等于喪失了大好處理歷史包袱的機遇,一旦利率市場化實施,資金經營成本上升、利潤下降,農合機構負擔將會加重,有重新滑向經營虧損的泥潭。因此,農合機構應摒棄短期經營行為,樹立長期經營發展目標,營造財務良性循環機制:一方面建立完善高效風險管理體系,促使風險管理理念向長期穩健型轉變,提足撥備、控制杠桿,將風險作為績效考核指揮棒,從根本上確保穩健經營;并提高風險管理獨立性,縮短風險管理傳導和決策鏈條,提高風險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按監管部門相關監管要求,確保各監管指標達標,并按新資本協議要求全面約束財務行為,不斷提高財務管理應對利率市場化風險的能力。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財經評論人、獨立經濟學者)
責任編輯:曹睿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