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劉元春
2023年12月11日—12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同時,不斷提升國內供給質量水平,著力釋放國內市場需求,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在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是促進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戰略決策。
一、 當前國內外市場需求形勢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緩慢且不均衡,外需持續不振。在新冠疫情長期影響尚存、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國際局勢復雜變化的大環境下,西方國家飽受通脹困擾,新興經濟體緩慢復蘇,欠發達國家面臨債務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2023年10月10日,下調全球經濟預期,將2024年的全球經濟增速下調0.1個百分點。IMF預計,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從2022年的3.5%放緩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遠低于2000年至2019年間3.8%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對未來全球經濟的前景預測比2008年金融危機和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期還要黯淡。目前,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的核心通脹水平仍處于高位,預計實際利率水平短期內仍難下降,對其經濟的負面影響以及對全球經濟的外溢效應也會較長時間存在,從而制約2024年全球經濟復蘇。受美聯儲持續加息和國內通脹水平一直居高不下的影響,美國個人消費大幅上升,使得美國2023年第三季度GDP增長率為4.9%。盡管這一成績看似不錯,但隨著居民超額儲蓄逐步耗盡、高利率抑制企業投資意愿、利息支出壓力約束財政支出等因素相互疊加影響,美國經濟增長動能將持續縮減。歐元區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經合組織在2023年發布的最新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歐元區2023年經濟增速為0.6%,這一數據顯示歐洲經濟復蘇進程仍然不及預期。其主要原因是歐洲經濟仍在受到高利率以及2022年因烏克蘭危機導致的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的不利影響,導致居民消費和企業生產的成本飆升,經濟仍不能擺脫衰退的陰影。
盡管全球經濟恢復不及預期,但我國2023年國內經濟發展穩中向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2023年GDP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領先。2023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41.76萬億元,外貿回穩態勢持續鞏固,推動全球進出口貿易復蘇。然而,在我國2023年GDP穩定增長的背后,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僅上漲0.2% ,大幅低于2022年的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卻同比下降3.0%。各類數據顯示,消費需求仍然面臨巨大壓力,線下消費隨著服務業采購經理指數 PMI 高點回落、CPI 降幅擴大、居民信貸不及疫情前同期水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1—2023年月均增速為0.28%,需求狀況與我國回升向好的經濟形勢還不夠匹配。需求壓力加大的背后,是經濟動能切換帶來的震蕩。受房地產市場走弱的影響,2023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0.4%,嚴重低于同期國有控股固定資產投資6.4%的增速。提振內需,促進民間投資是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是當下我們要解決的燃眉之急。
二、 擴大內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擴大國內需求,形成投資和消費的良性互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受到新冠疫情、俄烏沖突、巴以沖突、國際能源價格上漲、歐美國家通貨膨脹、逆全球化加深等因素的影響,外部環境的不可控性增加,世界市場需求下降,經濟發展應該從過去的主要依賴外需轉為擴大內需,將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增強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刺激國內投資需求的效用正在降低,經濟下行周期市場主體的決策趨于保守,致力于減少債務、增加存款,而不會將新增利潤用于擴大生產和增加就業崗位。應當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統籌好供給和需求、消費和投資,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
擴大國內需求以達到供求平衡是經濟真正持久增長的拉動力量。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寫道“產品在消費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條鐵路,如果沒有通車、不被磨損、不被消費,它只是可能性的鐵路,不是現實的鐵路。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目的”。供給不會獨立于需求而存在,需求亦不會拋開供給而獨自發揮作用。在20世紀初,凱恩斯提出以需求管理為主要特征的國家干預主義政策。當有效需求中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個變量互為因果的邏輯關系出現無序性,從而出現非均衡,導致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政府政策等應發揮積極作用,以擴大內需,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改變有效需求不足。
擴大國內需求才能更好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擴大國內需求的重點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是學界對宏觀經濟核心問題的共識。推動國內消費需求總量的增加與層次的提升,才能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新科學技術的運用提供市場,為產業結構升級、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內生動力,更好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動能的轉化。在擴大國內投資需求方面,在經濟下行周期更要發揮國有企業的投資帶動作用。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科學研究方面,要進行前瞻性投資,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同向發力,引導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新興產業,減少生產過剩部門的投資,增加新產業的投資,促進新業態的培育,擴大有效供給,適應我國居民部門消費結構升級進程加快的趨勢。在外部環境明顯變化的當下,暢通國內大循環,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在戰略上尤其顯得重要。
三、 構建消費與投資相協調的擴內需方案
在有限的政策擴張空間里,有限的財力很難保證投資和消費實現更大規模的同時擴張,很難在結構上協調投資與消費在財政分配上的沖突和在動態平衡上的沖突。考慮到消費與投資資金的分配問題,就要求我們在優先恢復和擴大消費的前提下,實施與消費相融的投資,構建消費和投資相協調的擴內需方案。
(一)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擴大內需優先位置
進入新發展階段,擴大內需仍大有可為。整個宏觀政策的著力點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投資主導向消費和投資并行的模式轉變,拉動消費快速回升是推動2024年內需回暖和經濟穩步恢復的關鍵。而內需拉動主要來自以下兩方面:第一,整體寬松的宏觀政策定位會產生拉動效應;第二,社會秩序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消費會明顯修復。
因此,應使宏觀政策定位于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充分釋放,全面恢復財政政策的積極性,并采用與之相配套的貨幣政策,實現經濟工作的重點向有效需求快速擴展轉變。要加大擴內需力度,特別是促消費和提升民間投資的力度,在消費和投資兩端形成一個相契合的刺激政策方案。
另外,消費的主體是人,擴大消費的關鍵是要讓居民具備消費能力,而支撐消費能力的就是收入。經歷了三年新冠疫情,許多中低收入群體的資產負債表受到比較嚴重的沖擊,負債率達到較高水平,對擴大消費造成阻礙。所以,要把消費優先落實到位,就必須要在財政補貼、轉移支付以及民生上出臺相關政策,改變居民收入短期持續下滑的狀況,修復中低收入群體的資產負債表,這樣才便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重新提振消費信心。
(二)保市場主體是穩消費和穩投資的核心前提
大部分的消費意愿來自于永久性收入和未來預期,如果出現大范圍的企業倒閉,失業大幅度攀升,消費一定是保不住的。因此,保消費在中國社會體系中很重要的就是保就業,而要保就業就要保市場主體。消費刺激的前提條件是市場主體穩定,保市場主體是在保供給,但同時也是在保消費。實踐證明,近幾年我國通過“保企業—保就業”的途徑是有效的。
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減稅降費,推出專門的促進政策來支持接觸性服務業的復蘇。目前來看,一些必要的服務業活動有所恢復,但是一些精神層面、娛樂層面的服務業恢復有待進一步加強,這方面可能需要國家有專項的啟動資金來支持。此外,國有企業的融資成本偏低,導致一些國有企業進行利差套利,這些現象不利于民營企業復蘇。這就要求對于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要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為民營企業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和企業戰略布局提供各種便利。
而針對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問題,應建立專項就業基金。投資一批專門分類的以工代賑項目,落實就業優先戰略。目前,這一問題是穩消費的最大難題,如果大量的農民工和年輕人失業,不僅社會問題嚴重,同時大規模的消費需求提振也很難啟動,因為他們是邊際消費傾向最高的人群。因此,建立以工代賑的項目,有利于勞動力市場的穩定,同時也能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
(三)穩房地產是穩消費和穩投資的核心抓手
大量的消費需求是圍繞著房地產行業的,如裝修、家居、耐用品。穩房地產是穩消費和穩投資的重要基礎,但目前一系列的政策還略顯不足,特別是在穩定投資方面。
整體來看,房地產銷售、投資和各類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的參數要實現整體輝煌,僅通過市場自我調節是不夠的,因此就更需對房地產行業的投資在政府端進行加力。政府可以更多地進行存量盤活、更多地進行保障房建設,更多地解決中低端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同時啟動與保障性住房投資相關聯的消費類刺激政策。比如,通過大量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性住房的供給,一方面能帶動擴大投資,另一方面能使購房成本下降,讓農民成功轉為市民。解決住房和就業問題,有助于推動這一人群消費水平平均增長一倍以上。因此,要擴大消費,就要掌握好這個核心抓手,不能簡單沿用發放購物券等老路來刺激消費。
除此之外,當前擴大居民裝修的消費需求同樣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面。20世紀90年代末商品房改革以來,基于裝修的周期一般在10年到12年,目前處于新一輪裝修的時間節點。基于此,建議地方不宜把過多精力放在補貼汽車消費上,可以考慮對城市低收入群體,包括中等收入群體改善型住房裝修,給予一定的補貼。整個家裝產業鏈維系著建材、家具、家電等大量的行業,和房地產密切關聯,可以帶動多個行業的復蘇。
(四)著力改善消費預期,充分激發消費潛能
消費和收入的預期來源于對未來經濟形勢和收入趨勢的判斷。目前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居民收入預期已有明顯改善,要推動消費預期的進一步改善,既要充分激發消費潛能,也要從政策方面推動。
經過2023年的擴大消費措施,后疫情時代的消費修復取得了基本的成功,特別是一些必需品的消費,已經恢復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消費修復要讓位于消費擴張。消費擴張不能僅僅依賴于一些傳統必需品的拓展,而是要充分激發消費的潛能。消費潛能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收入上的消費能力尚未變成支付能力;二是新供給創造出新需求。因此,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應該是消費升級、消費擴展的重點方向,還需要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另外,還要聚焦于大宗消費,即民眾在疫情沖擊、資產負債表調整過程中一些消失的耐用品和大宗商品,比如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可以通過提升標準、以舊換新等措施來恢復這些消費的增長。
原文載于《經濟研究》2024年第1期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財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經濟學博士,教授)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