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中銀研究
5月18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預期信用損失法實施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旨在規范商業銀行內控管理和風險管理,夯實商業銀行撥備管理基礎,提高風險防范化解能力,促進銀行穩健運行和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第一,中國進入被疫情打斷的金融嚴監管節奏,金融審慎監管框架進一步強化。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金融監管轉變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整體趨嚴態勢,針對銀行體系實施的逆周期調節政策在短期內有利于提升信貸體系的穩定性,但從長期看,全球流動性的快速補充可能推升系統性金融風險。隨著疫情傳播得到控制,全球經濟走向復蘇,金融機構經營恢復,監管政策順勢作出調整,中國成為全球較快進入金融嚴監管節奏的主要經濟體。在加快大型銀行補充資本金方面,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認定以及附加監管規定出臺;在提升風險抵御能力方面,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管理辦法強調健全風險處置機制、提高穩健經營水平;在完善監管框架方面,商業銀行監管評級辦法彌補了中小銀行審慎監管短板;在健全金融公司治理方面,大股東行為監管辦法出臺,防范潛在漏洞和重大經營風險。此次《辦法》出臺強調金融機構全面動態評估預期信用損失,及時充足計提信用風險損失準備,面對可能發生的外部沖擊及時調整預期,直接反映出我國金融審慎監管框架的完善和強化態勢。
第二,《辦法》重點規范了預期信用損失法的實施治理機制、實施基礎、實施過程和監管方式,指導商業銀行快速提升預期信用損失法實施水平。在治理機制方面,《辦法》明確了商業銀行董事會承擔預期信用損失法管理的最終責任,審計委員會負責審查內部審計有效性、外部審計質量和信息披露透明度,監事會負責監督履職盡責情況,高級管理層負責組織實施預期信用損失法、牽頭部門負責實施工作等職責分工。在實施基礎方面,《辦法》規定商業銀行建立包括職責分工、系統開發、基礎數據管理、信息收集、風險分擔、階段劃分、模型搭建、前瞻性調整等相關政策及制度,支持預期信用損失法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在實施過程方面,《辦法》要求商業銀行提高信用風險敞口風險分組、階段劃分、模型搭建、前瞻性調整、管理層疊加、參數管理、模型驗證等實施環節的規范性和審慎性水平,提出了詳盡的實施指南。在監督管理方面,《辦法》規定了監管部門的監督方式、常規監督內容、溝通會談機制、特殊監管情形以及整改和處罰措施,全面規范預期信用損失法的落地實施。
第三,商業銀行應遵循全面性、真實性、謹慎性、動態性、匹配性原則,盡快貫徹落實預期信用損失法,促進自身的穩健運行。《辦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并規定商業銀行實施《辦法》存在較大困難的,可提出延期實施申請,但最遲不得晚于2023年1月1日,商業銀行應盡快檢視自身落實條件,布局規范各項制度規定,促使自身滿足預期信用損失法施行要求。此外,商業銀行應提高警惕,全面審視自身內部控制機制,避免在實施過程中發生違反《辦法》規定、預期信用損失評估不足等問題,堅決杜絕通過預期信用損失法實施調節利潤、調節財務指標和監管指標、規避監管要求等違規行為,加強自身約束,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銀行總行一級部門。研究領域涵蓋全球經濟、國際金融、宏觀經濟與政策、金融市場、銀行業發展等。)
責任編輯:余坤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