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管清友
編者按
做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做正確的選擇,而正確選擇的前提,是對社會、經濟的“大勢”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2022年的“大勢”如何?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華鑫證券首席經濟顧問管清友接受偉事達會員專訪,就近期宏觀經濟形勢進行分析與解讀。本文根據采訪內容整理而來,部分內容有刪減。
嘉賓 |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華鑫證券首席經濟顧問
來源 | 老椅子教練
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度和四季度的經濟數據,GDP實際增速是8.1%,高于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所設定的6%目標;四季度GDP的增速只有4%,我判斷下行的慣性有可能會傳遞到2022年,壓力很大。
怎么來看這個變化?
2021年“兩會”確定6%目標時,應該留了提前量。這是考慮到要消化金融風險、應對疫情、應對外部壓力等因素。最近央行有一次力度較大的降息,我認為2022年整個寬松的方向不會有太大變化,經濟下行慣性在2022年上半年會較為明顯。
四季度同比增長4%,基本符合預期。從增長的慣性看,季度經濟數據還在尋底,減速的過程比預想中稍好一點。
在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當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做了明確表述,即“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
相信我們做企業、做投資的都有所感受,尤其是2021年四季度以來,消費趨弱、基建和房地產支撐作用尚未發揮出來。
總地來看,在2022年下行仍在,但不至于失速,經濟數據將繼續尋底,政策的對沖作用在二季度才能發揮出來。綜觀2022年的中國經濟,有如下五點是值得大家關注的。
01
出口接近極限
從宏觀角度來說,我們正處在全球化的“垃圾時間”。中國漂亮的出口數據背后,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博弈。根據海關總署公布,2021年我們國家的出口總額是21.73億美元,累計同比增長21.2%,全年出口總額占全球比重的19%——這個數據很重要。
我比對了美、日、德等國家的全球出口額占比。美國最好的時候是剛剛突破20%;日本、德國基本上在不到20個點時開始往下走。以此來看,中國的19%,基本上在全球出口方面接近極限。我們往上走的空間沒那么大,往下的空間很大。盡管我們力推自由貿易、改革、開放,但如果我們與美、日、德這些國家相比,出口要進一步擴大份額、比重是相當困難的。
直白地說,能干的活基本都讓你干了,如果你還想繼續干,那讓別人干什么?這就是全球化的極限。對世界歷史而言,各國全球化都到了極限,我們有生之年都可能處在全球化真正的垃圾時間。
客觀來看,一戰、二戰有很多原因,包括民族原因、宗教原因、薩拉熱窩事件等,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的全球化到了極限——大家都想擴大,但是沒有空間了,于是就出現了老新力量的博弈,而我們現在又進入到這樣一種狀態。所以,現在有不少國家都在通過脫鉤、對華關系改變等權謀斗爭,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
對于個體而言,拉長時間周期來看,這是個垃圾時間,沒有新的技術革命。上一次新的技術革命正好處于尾聲,下一次技術革命何時到來我們還不清楚,總之,蛋糕做不大了。短期來講,2020、2021年中國的出口都很好,這是由于疫情期間我國清零、其他國家沒有完全恢復生產的緣故。
02
房地產逐步企穩
做一個不算恰當的比喻,經濟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就像吃安眠藥,長期吃上癮,但又不能驟停。我們先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
從數據表現看房地產行業增速非常低,房地產投資仍然是下行趨勢,加上金融領域一系列整頓、去杠桿的政策,房地產行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一項原則——房地產行業要防止出現“合成謬誤”。什么是“合成謬誤”?就是每個單一政策都正確,但所有的政策合在一起,卻得到一個錯誤的結果。
中國2022年整個房地產市場大概率會“企穩”,上半年可能是市場企穩,下半年是整個行業企穩。房地產上市公司的估值修復已經開始了,從最初的猶豫不信,到慢慢地有點相信,最后形成共識,直到股票市場最后走出來,已經運行了一個季度。
如果你是房地產企業的老板,那一定要讓公司挺過2022年“兩會”,最好挺過第三季度。現在看,融資端明顯放松,需求端恢復還沒有那么快,但一線城市已經開始出現需求恢復的狀態。
03
制造業是定海神針
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轉型較快,是經濟中的亮點,也是資本市場的亮點。從投資角度看,整個制造業在這兩年疫情后,是穩定中國經濟的定海神針。制造業的景氣度較高,原因有三:第一,上游成本在2022年相對2021年逐漸趨緩,PPI有個回落的狀態;
第二,外需強勁帶動;第三,這兩年我們國內圍繞著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等領域的需求非常強勁。從上市公司方面也能看出來,制造業特別是工業互聯網、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確實表現得非常好,而且仍處在景氣周期里,這個周期比較長。
04
可選消費不樂觀
2021年,消費累計同比增長了12.5%,比預期要低,單月情況也低于預期,所以最近發改委又出臺了關于促進消費的文件。
消費方面,必選消費尚可(如衣食住行類的剛需部分),可選消費不樂觀(如休閑、旅游等非必需消費)。這里有中國消費模式的轉化原因,也與我們的統計口徑有關系。我們主要還是統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但實際上,人們越來越重視服務類消費,像教育培訓(盡管去年雙減但也有一定規模)、醫療、交通、虛擬商品等,這部分消費沒有統計到社會零售品總額中,也意味著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沒有統計進去。
從消費的統計問題來看,我們也可以說由于疫情、收入增長的放緩,一部分可選消費受影響比較大,必選消費受影響不大。2022年投資上的一條主線就是必選消費,因為經濟滯脹也好、疫情沖擊也好,衣食住行剛需不變。
05
穩增長、搞基建
“專項債”現在還有一些爭論。一些人認為專項債提前發行即可,像2019年那樣,額度總體上不要變,因為我們還要保持財政平衡,還要過緊日子,杠桿不能降太高,這是一種較為主流的觀點;但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專項債還可以更積極一點,以幫助穩定經濟增長。
這兩年大家也知道,“穩增長”在國內討論很多,我個人觀點也發生一些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完全正確的,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穩增長之間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經濟失速,對中國的體量而言影響太大。
個人認為,在2020以后我們有些政策執行過度,過于強調去杠桿、擠泡沫、防風險,而對穩增長重視度不夠,最后增長下行速度非常快,甚至一度出現失速的危險。2021年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太大,政策出臺得有些晚了。所以我個人傾向于政府在貨幣、財政這兩個方面應該有更大的舉動,其實這是為結構化改革爭取時間的。我們仍然需要一個持續的中高速增長。
中國過去40多年改革開放成功的經驗千萬條,共識有一條:我們每一輪繁榮周期的背后,都有體制改革的影子。中國體制實際是有優勢的,只要上層想明白、下定決心,改革是可行的。盡管涉及到的利益非常多,我個人依然支持在穩增長問題上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點。
無論大家從哪個維度看,2022年,會是穩增長的一年,也是基建大年。
看2022年的各項趨勢,我們既不必悲觀,也不可盲目樂觀,而是積極探尋客觀。最后祝大家虎年新春愉快,身體健康。
(本文作者介紹: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