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庚南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起,共同富裕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共同富裕的號角吹徹神州大地。浙江在行動,全國各地也都在行動。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進程中,金融的作用無疑是不可或缺的。需要發揮金融杠桿對實體經濟的撬動作用,引導和推動社會資源配置功能,通過資金的驅動力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資基礎;需要通過發展普惠金融,為社會成員依法合規致富提供金融支撐,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但金融有金融自身運行的邏輯。金融業如何深刻領會共同富裕的內涵,找到金融邏輯與促進共同富裕的耦合點、發力點,則是問題的關鍵。
共同富裕的內涵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兩個方面的有機統一,其最直白的內涵,就是社會全體成員都過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富裕”是相對于貧窮而言的,它反映的是社會對財富的擁有、社會成員生活豐裕的程度,因此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而“共同”反映的是社會成員對財富的占有方式、富裕實現的范圍,是社會生產關系性質的集中體現。
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實際上包括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兩個維度的協同。“富裕”就是要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追求效率中解決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做大社會財富的“蛋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共同”就是要在追求公平中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消除兩極分化,縮小區域、城鄉和收入三大差距,切好社會財富的“蛋糕”,維護共同富裕的社會基礎。
當然,政府或監管者需要做的,不是簡單地“塞紅包”,——紅包永遠不會促進富裕,而應同對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賦予每一個社會主體均等的追求富裕的權利與機會,而不是相反。
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基本邏輯
金融就是資金融通,就是為需要資金且有償還意愿與能力的實體(包括個體)提供資金,為其提供金融杠桿,助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實現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目標。簡言之,就是通過資金融通幫助實體(或個體)創造財富,實現致富。從這種意義上,金融就是致富的手段或路徑,金融與共同富裕的共同“語言”就是“富裕”。
但是,金融本質上是以資金為媒介,對社會資源從時間和空間上進行的再配置,促進資源配置的優化。其自身也在資源再配置活動中體現資金的價值,實現資金的循環,獲取資金的價值回報。這就意味著,金融活動的背后是資本逐利的驅動,金融運行的邏輯不僅要遵循商業可持續(即資金借貸的循環與歸流),而且某種程度上還受資本的驅使,在對社會資產再配置中聽命于資本趨利避害、追求高回報的本能。不同的資產配置方向、模式,會帶給資本不同的回報,也因此帶給金融不同的回報。
正是因為資本逐利性的趨勢,金融資本在實際運行中的選擇會導致社會資產配置的分化,出現金融資源供給的馬太效應。而這種馬太效應及其形成的金融杠桿率高低勢必推動社會財富的分化。從這種意義上看,金融服務的方向與共同富裕的方向又存在固有的矛盾性。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可見,“富裕”是金融與共同富裕的共同點;“共同”則是二者容易產生分歧之所在。這或是實踐中金融業在促進共同富裕時無法回避的共同困惑。如何辯證地看待金融與共同富裕的關系,處理好二者的矛盾,尋找二者的契合點,這將是金融業推動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礎和實踐根基。任何刻意回避二者矛盾的實踐,都可能流于形式主義。
努力增強金融促進富裕的動能,為所有希望通過合法合規渠道創業致富的市場主體提供金融賦能,消減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不科學、不合理可能帶來的貧富分化,努力維護微觀市場主體致富的機會,降低其致富成本,應是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基本邏輯。
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徑
從宏觀上看,促進共同富裕,核心是要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推動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從微觀角度看,就是要打破資源配置不均衡對共建共享的制約,讓所有社會成員平等地擁有追求富裕的權利,并平等地享有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基本路徑就是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兩大維度。
從緊扣共同富裕物資基礎出發,我認為關鍵要在四方面發力:
一要加大對基礎設施領域的金融支持,夯實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基礎設施建設是共同富裕社會“硬基”,是促進社會公共基礎服務的前提。無論是能源、交通、通訊還是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的完善,都是共同富裕社會美好生活品質的保障。
二要加大對制造業金融支持,為共同富裕社會高品質生活提供物質支撐。制造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產業基礎,也是邁向高收入國家的“入場券”。以新產品、新工藝、新業態、新模式為內核的現代制造業,不僅賦予共同富裕社會高品質生活的物質內涵,還將極大地拓展就業空間,成為“提低擴中”的重要引擎。
三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為共同富裕提供內生動力。科技是促進共同富裕的第一生產力。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特備是新基建,還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四要加大對生態環境發展領域的金融支持,為共同富裕社會打造優美健康的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對共同富裕更高層次的追求。
從分好蛋糕的角度,就是要發展普惠金融,實現金融服務均等化,保障市場主體金融服務可獲得性,維護市場主體致富機會的均等性, 通過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社會成員合法合規致富提供金融支撐,縮小社會貧富差距。
一是通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促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三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發展不平衡的關鍵,因此是共同富裕的攻堅領域,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關鍵環節,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金融促進鄉村振興的起點和根本路徑。
二是通過強化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提高其金融服務可獲得度和服務滿足度,推動“提低擴中”。
三是通過向消費者提供正常、適當、合理金融服務供給,促進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既包括信貸需求,也包括理財投資方面的合理需求,需要金融部門提供充分的渠道、適當的產品。在規范理財行為的同時,促進金融創新,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合適的理財產品。更為關鍵的一點是,要通過適當性管理,避免居民財產性損失。
四是通過發揮信托、保險功能,構建和完善社會托底“工程”,推動橄欖型社會發展。作為財產轉移的一種形式和金融機制,信托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無疑可以發揮多重功能,通過鼓勵發展慈善信托,實現調高補低,促進第三次分配。
五要通過維護和保障消費者權益,保護好人民財產安全。這應該是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底線思維。唯有切實維護好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好其財產安全,才不至于在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方面做“負功”,才能守護好共同富裕的成果;唯有維護好其合法權益,才能維護其合法致富的機會,最大可能降低其致富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同富裕問題上,我們需努力走出簡單的語意困境,即把共同富裕簡單等同于物資生活的富裕,或者簡單理解為貧富差距的縮小。金融業促進共同富裕,推動“提低擴中”的路徑不僅僅是幫助民眾增收,還有另一條更實際的路徑,就是讓利于民。比如,按照互惠互利原則,通過提高風險定價水平最大可能降低企業、居民貸款利率。
其實,金融業促進共同富裕的路何須舍近求遠?路就在腳下。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行監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