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施懿宸:生物多樣性助力我國漁業碳匯發展

2021年10月14日10:47    作者:施懿宸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施懿宸、李雙楊、韓贏、余汪洪

  背景: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10月11日在春城云南昆明拉開帷幕,中國將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共同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我國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是世界第一的漁業、水產養殖業大國,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產值和出口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一,漁業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性產業之一。但是,隨著氣候變暖與碳污染的加劇,我國海洋漁業正處于產業化快速發展與環境承載力不堪重負的拐點階段,發展低碳化海洋漁業是中國漁業轉型優化的必然選擇,也是保護、保存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漁業碳匯的定義與發展現狀

  (一)漁業碳匯的定義

  碳匯指的是從大氣中移走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氣溶膠或它們初期形式的任何過程、活動和機制。根據碳匯的定義以及海洋生物固碳的特點,漁業碳匯指的是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收獲水生生物產品把這些碳移出水體的過程和機制。漁業碳匯能夠充分發揮碳匯功能,直接或間接吸收并儲存水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進而減緩水體酸度和氣候變暖。由于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餌的漁業生產活動,就具有碳匯功能,可能形成海洋碳匯,因此漁業碳匯也可被通俗地稱為“不投餌漁業”,如藻類養殖、貝類養殖、捕撈漁業與人工漁樵等。這些漁業生產活動不僅成本低,技術可行,還可以產生多種效益。

  (二)國內漁業碳匯的發展現狀

  1. 海水養殖以貝類養殖為主,漁業碳匯發展空間大

  由于我國海水養殖條件優越,我國漁業海水養殖面積和產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且貝藻類、濾食性魚類等養殖占據很大比例。據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數據顯示,2020 年海水養殖產量達2135.31萬噸,其中,貝類產量1480.08萬噸,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69%。可見,中國的海水養殖是一個以貝藻養殖為主的水產養殖業。除此之外,貝類養殖的規模也在逐年擴大(如圖1所示),在過去的短短五年里規模產量就增長了15%。由于貝類、藻類等可以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且對水體污染小,導致貝藻類漁業表現出很強的碳匯功能。我國優良的貝類養殖的自然與歷史條件和貝藻類養殖的大規模發展,都為漁業碳匯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圖1:2014-2020年中國海水貝類養殖產量

  數據來源: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2. 學術研究取得初步進展,受到國家政策支持

  早在2011年11月,我國便已舉辦了漁業碳匯與漁業低碳技術工程科技論壇。40余位專家圍繞“水生生態系統碳循環特征與生物固碳機制”、“漁業生物碳匯過程與評價技術”、“海水高效低碳養殖技術”、“淡水高效低碳養殖技術”、“海洋牧場與生態礁構建技術”、“綠色安全飼料與加工低碳技術”、“漁業裝備與節能減排技術”等7個專題作了學術報告。同年,我國首個漁業碳匯實驗室己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掛牌成立。可見,關于漁業碳匯的學術研究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早并在近年來不斷發展。隨著“碳中和”納入國家發展“十四五規劃”,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我國政府機構對漁業碳匯的學術研究將越來越被重視,政策導向下漁業碳匯的發展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國內漁業碳匯發展的必要性

  隨著工業、科技的高速發展,各國的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由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最難解決的全球性問題之一。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各產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在各國碳排放量中位居首位。2020年,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也于當年9月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要求各產業加速低碳轉型的進程。

  我國正處于消除貧困的關鍵時刻,不減緩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抵消減排”成為了解決碳排放問題的首選。目前,“抵消減排”主要是通過礦物儲存捕獲到的溫室氣體,這樣的方法不僅昂貴而且技術難度大;陸地生態碳匯是通過林業、放牧等方法,捕獲和儲存溫室氣體,操作簡單,但是儲存時間相對較短。所以,積極發展利用海洋資源儲存和捕獲溫室氣體的海洋生態碳匯就成為了重要發展方向。而我國作為世界第一的漁業、水產養殖大國,以漁業碳匯為主的藍色碳匯就成為了具有我國優勢的碳匯新途徑。漁業碳匯是在從事漁業生產的同時捕獲和儲存溫室氣體,以達到促進我國雙碳目前的實現。

  因此,在我國頂層設計和地方政策的雙重支持下,大力發展漁業碳匯將是促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從2012年起,我國便發布了探索漁業碳匯關鍵技術的指示,隨后在海洋、生態文明相關文件中,也頻繁提及漁業碳匯,強調海洋碳匯對于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以及漁業碳匯對我國海洋漁業轉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一文中,指出了漁業碳匯在推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必不可少的作用。在2020年9月我國正式提出碳中和、碳達峰后,中央和沿海省份地方政府發布的政策中多次提到碳匯和漁業碳匯,可見漁業碳匯對于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意義。

  二.我國漁業資源多樣性對漁業碳匯發展的重要性

  (一)我國豐富的漁業資源及相關優勢提供了發展基礎

  1.海洋自然條件優勢

  研究表明,占地球表面面積77%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其含碳總量達到39萬億噸, 占全球碳總量的93%,是大氣中碳含量的50倍、陸地生態系統的20倍。且全球大洋每年從大氣吸收溫室氣體約20億噸,占全球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0%左右。而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是中國陸地面積的30%,15米深線以內的淺海灘涂面積達1240萬公頃,20-40米水深的海域面積達3700萬公頃。廣闊的海洋國土為發展漁業碳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利用試點實驗提供的大量數據,發展漁業碳匯的各項技術或測驗政策的可行性。

  2.海洋生物資源優勢

  除了海洋,藍色碳匯中的另一大組成部分便是海洋生態系統中大量的生物群,主要包括IPCC所承認的三種藍碳生態系統——紅樹林、海草床、鹽沼,其中包括浮游生物、貝類、大型藻類、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物,雖然這些總共的棲息地只占全球海底面積的千分之五,總生物量只有陸地動植物量的萬分之五,但是他們的碳匯儲存量與陸地動植物相當。據聯合國聯合國的《藍碳》報告中指出,浮游生物、貝類、大型藻類、紅樹林和珊瑚礁等海洋生物完成了地球上55%的生物碳和綠色碳捕獲。捕獲和儲存的碳占全球碳固定量的五成到七成。相比于捕獲和儲存的碳量可儲存幾十年到幾百年的綠色碳匯,以海洋生物捕獲的碳量可儲存上千年之久。

  中國作為海水養殖第一大國(如圖2所示),海洋生物資源豐富,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產值和出口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一,最大漁捕獲量達4.7×109kg/年。預計到2030年,我國海水養殖產量將能達到2500萬噸,漁業碳匯從水體中移出的碳量到3500t/年。并且我國的海水養殖產業是以貝藻類為主,這正好符合漁業碳匯中海洋生物的物種,為我國的漁業碳匯提供了生物基礎。而且各方面技術也相對成熟,以貝藻類生物為主的海水養殖的第一大國在發展漁業碳匯方面相較于其他國家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優勢。

  圖2:2016年世界水產養殖量占比情況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

  3.相關技術、人才資源豐富

  一方面,我國海洋相關行業部門有20多個,科學研究所和高校達260多家,為海洋技術開發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儲備。另外,在漁業碳匯的其他相關領域行業中,人才依然十分充沛,比如生物、醫療、農業、計算機、金融等專業,為推動漁業碳匯發展保駕護航。另一方面,我國海水養殖業技術相對成熟。在世界上首位的養殖業體量下,大量的經驗數據決定了我國海水養殖業技術的領先地位。

  (二)有利于發展漁業碳匯的協同效應

  1.經濟拉動作用

  根據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2018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達2761.22億元,漁業中海洋捕撈產值達到1987.65億元。可見,我國漁業產業鏈占我國經濟很大的比重,促進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我國提供大量的高質量事物,而且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促進我國漁民的收入水平。

  2.漁業技術和人才的培養

  在技術和人才方面,作為世界首位的漁業大國,我國海洋人才資源和相關部門已逐步完善,相關技術也相對成熟,只是在漁業碳匯等可持續發展方面涉及甚少。在資金、人力、政策等多方面的推動下,我國漁業的現代化轉型的進程中必定會推動我國漁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漁業人才也會大量的涌入。

  3.“藍色糧倉”建設

  隨著我國的城鎮化的高速推進,大量耕地轉為商用;相比于城市,農村經濟、發達程度落后,大量農民工涌入城里打工,更是使得大量耕地荒廢。這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造成了巨大威脅。“藍色糧倉”概念也應運而生。“藍色糧倉”旨在將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利用起來,將耕海牧漁納入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結合陸地資源共同生產糧食,保障糧食供應。

  “藍色糧倉”的戰略的目的,是將海洋資源納入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與陸地共同保障全國糧食供應。這對目前的海洋資源的需求是龐大的,在此過程中難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導致經濟損失。所以,保障“藍色糧倉”戰略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落在了海洋漁業綠色發展技術上,在不生態友好的情況下得到龐大的產能。因此,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漁業碳匯便為“藍色糧倉”的這一致命弱點,提供了技術基礎,意義重大,即解決了碳排放問題,還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有效發揮了我國漁業的協同作用。

  三. 我國當前區域漁業碳匯發展的相關實踐—以山東省威海市為例

  (一)山東威海漁業碳匯的發展現狀

  1. 自然資源得天獨厚,養殖規模大

  山東省威海市海岸線總長977.8公里,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達10669.9平方千米,占全市近岸海域總面積的93.2%,非常適合漁業碳匯的發展。威海市海水養殖產業發達,養殖品種囊括了魚、蝦、貝、藻等,其中貝類和藻類總養殖面積約為4.5萬公頃,貝類和藻類養殖產量占全市養殖總產量的95%以上,是最主要的漁業碳匯養殖品種。

  2.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提升

  漁業碳匯不但本身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在吸收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方面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以威海市2016年貝藻養殖產出為例,參考《京都議定書》中預計工業化國二氧化碳減排成本為150美元~600美元/噸,威海市2016年主要貝藻養殖的年產出,貝類養殖對減排大氣二氧化碳的經濟價值折合3.24億~13.0億元人名幣,藻類養殖對減排大氣二氧化碳的經濟價值相當于1.2億~4.9億元人民幣,合計4.44億~17.9億元人民幣。可見貝藻養殖不但本身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在吸收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方面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此外,漁業碳匯的發展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提升了社會效益。目前,我國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為每公頃150.47噸,可計算出通過養殖牡蠣、扇貝、貽貝、蛤等主要貝類品種,威海市實現的碳匯作用相當于2166.5公頃森林;海帶、江蘺、裙帶菜等藻類養殖品種,實現的碳匯作用相當于824公頃森林,合計相當于2990.5公頃森林。藻類養殖不但能固定二氧化碳,還能夠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通過光合作用公式可知,2016年威海市主要養殖藻類產生4.5萬噸氧氣。

  同時,貝藻產業的發展也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貝藻養殖帶動了加工、倉儲、物流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由此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是無法估量的。

  (二)威海漁業碳匯的發展模式的啟示

  1. 探索養殖模式,力爭節能減排

  發展漁業碳匯,廣泛應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是威海市漁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積極探索。自2011年起,威海市很多海洋漁業企業開始利用“工廠化水循環設備技術”原理,不斷創新漁業生產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海參育苗方面,乳山海淵公司投入使用循環水技術繁育海參苗種,不僅海參苗種成活率提高8個百分點,而且節能率達到了38%。而北海水產開發公司則將池塘小規格網箱改為大規格網箱進行海參保苗,節約了人工成本,提高了透水性,海參產量增加6%以上。除此以外,市海洋與漁業局出臺實施了漁船報廢壓縮近海捕撈能力、推廣節能環保的漁船漁機、降低捕撈生產成本等新措施,積極推動威海舊漁船改造與更新換代,為節能減排貢獻政府的力量。節能減排在漁業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成為支撐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2. 注重科技研發,提供技術支撐

  在積極發展漁業碳匯、加速漁業轉型升級行動的同時,全國首批漁業碳匯實驗室“桑溝灣貝藻碳匯實驗室”已落戶尋山集團。目前,這一實驗室已經啟動了“獐子島海域關鍵漁業生物數量組成與變化”、“獐子島海域養殖貝類質量與環境相互關系及環境污染物檢測技術研究與示范”、“人工魚礁建設的碳匯功能及其潛力評價研究”、“基于生態系統的獐子島蝦夷扇貝養殖策略”、“蝦夷扇貝質量安全形成過程及機理研究”、“海珍品加工新工藝及其品質管控技術研究”6個專項,匹配科研專項經費600萬元,為威海市市漁業碳匯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三)山東威海當前漁業碳匯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政府政策及金融支持力度不夠

  漁業碳匯發展缺乏足夠的政策和金融保障,許多企業缺乏資金來探索新模式,開發新技術,缺乏資金更新換代養殖設施,致使其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平,無法適應現代漁業碳匯的發展。此外,缺乏足夠的金融支持作后盾,還使得企業抗風險能力較低、市場競爭力不足,部分中小企業舉步維艱。

  2.養殖模式粗放、養殖方式落后、養殖效率低

  部分企業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存在盲目擴大養殖規模、養殖密度過高、投入品使用不當、養殖規劃不科學等問題,導致養殖生物排泄物過量沉淀,超出水域的自我凈化能力,污染了海域,嚴重限制了漁業碳匯的可持續發展。并且山東威海的漁業養殖處于初級階段,海產品精品培育、海產品深加工業,海洋生物產業、濱海旅游業等都比較落后,效率低,單產少。

  3.漁業發展模式單一,與其他產業結合不夠緊密,尚未形成以漁業碳匯為中心的產業鏈條

  漁業碳匯與威海市重點發展的濱海旅游業、休閑漁業等相關產業結合不夠緊密,導致各個產業各自為戰,不能形成合力共同發展,難以取得長足進步。漁業碳匯的影響僅僅停留在漁業生產領域,致力于追求生產環節的低碳環保,并未將漁業碳匯作為一個整體的產業鏈條加以梳理,并探求其發展所需的配套政策、基礎設施及物流、營銷等領域。

  四.對未來的展望和建議

  (一)政策監管方面:完善政府激勵機制,夯實制度保障基礎

  1. 完善政府激勵政策,鼓勵企業發展與漁業碳匯密切相關的產業

  政府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者,通過推出各項恰當的政策,可以增強海洋漁業企業積極發展的動力,有利于鼓勵漁民積極發展漁業碳匯。中央政府要找準定位,科學制定海洋碳匯發展規劃;加快發展戰略研究,建立海洋碳匯發展的統一的標準體系和考核體系。地方政府要認真研究國家關于“碳中和”和海洋碳匯發展的戰略規劃和既定政策,尋找借力點和結合點,構建支持海洋碳匯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并且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建立并完善與各地海洋碳匯情況相適應的法規,共同推進漁業碳匯的發展。

  2. 充分利用生物多樣性效益,著重發展漁業碳匯技術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海洋漁業發展體系可以從三方面入手:首先,創新養殖方式與開發節能技術。開發低碳養殖系統技術、貝藻類科學養殖及利用漁船節能技術是發展漁業碳匯生產技術的主要內容。其次,建立規范的海洋碳匯標準體系。科學測定、評價和檢測漁業碳匯是漁業碳匯方法學的關鍵。最后,建立漁業碳循環的模型,估算漁業碳匯長期動態的變化過程。這三點中,尤其應當著重發展海洋碳匯調查評估技術體系,加速碳匯方法學開發,盡快形成規范的海洋碳匯標準體系,實現標準引領。

  3. 加強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積極參加國際上關于碳匯技術的交流

  國際間的各種交流和合作,不僅可以讓企業和政府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碳匯技術和激勵政策,還可以增進各國之間的總體福利,帶來正面的外部性影響。如充分利用生物多樣性的效益,在我國邊緣海進行貝藻養殖,增加碳匯主要受益是在國內,但是其正外部性還是會外溢到臨近國家和地區。所以國家和地區之間有必要建立長期的漁業碳匯協議,創建機制,增進總體福利。

  (二)方法學方面:加強漁業碳匯的科研投入,進行碳匯計量方法的深入研究

  加快發展低碳漁業,急需國家提高在捕撈、養殖和加工等漁業產業方向新技術研發的科研投人力度,要像重視節能減排工作一樣重視低碳漁業,充分調動漁業減碳技術研究的積極性。應以傳統木質漁船以及粗放型養殖模式為改造重點,開展新型船體材料、船型節能降阻、節能型捕撈裝備、新能源利用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以科研院所作為技術支撐,以企業作為漁業低碳技術的創新主體,搭建技術創新平臺,推動產學研聯合,加強基礎和共性技術的研究,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替代耗能大的傳統工藝,整體降低漁業產業鏈的碳排放量。

  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建立完善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因此,開展漁業碳匯,探索并逐步建立既符合“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國內、國際通行規則,以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漁業碳匯計量監測方法是發展漁業碳匯的首要問題。我國首先需要對不同水域范圍的漁業碳匯總量進行科學核算,包括海洋和淡水,并基于食物鏈的間接增匯原理,對我國不同水域內漁業生物通過食物鏈實現和完成的間接碳匯進行估算開展針對性的基礎研究,科學評價漁業碳匯及其開發潛力,從而探索生物減排增匯策略。建立漁業碳匯計算和檢測體系有利于發動企業和漁民自愿進行漁業碳匯發展,增加碳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履行社會和公民的責任。

  (三)金融支持方面:拓寬政策性金融支持發展空間

  拓寬政策性金融支持發展空間。不再單一地在海洋漁業領域進行資金流轉,應適時轉向生產及沿海漁村其他政策性領域;利用政府財政資金,聯合商業銀行發放海洋漁業貸款;對一些回收周期長、貸款額度大的海洋漁業項目,農發行可以牽頭組織銀團進行貸款,發展中間業務,吸收更多來自外界的資金,作為支持其發展設施的有力支撐。

  強化商業性金融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認知,增強做好海洋漁業碳匯信貸工作的自覺性;完善對海洋漁業碳匯的授信管理;積極發展涉碳中間業務。深化農村信用社支持改革。引導沿海農村信用社信貸支持回歸海洋漁業碳匯,明確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方向;建立信用社存款保險制度,保障海洋漁業碳匯企業資金安全;鼓勵海洋漁業碳匯權益人入股農村合作銀行。

  參考文獻:

  [1]張耀光、劉鍇、王圣云、王涌、劉桂春、彭飛、許淑婷.中國與世界多國海洋經濟與產業綜合實力對比分析[J],經濟地理,2017,37,103-110

  [2]唐啟升,碳匯漁業與又快又好發展的現代漁業[J],江西水產科技,2011,126,5-7

  [3]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2020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EB/OL],http://www.moa.gov.cn/xw/bmdt/202107/t20210728_6372958.htm

  [4]張蕾,中國海洋碳匯漁業產業發展研究 [J],商情,2014,28,7-7

  [5]從碳匯漁業到藍色糧倉的發展機制研究,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20-04-01;970-971

  [6]孫洪亮.山東海洋碳匯漁業發展問題研究[D] 區域經濟發展 2013-5-30

  [7]邵桂蘭,褚蕊,李晨.基于碳排放和碳匯核算的海洋漁業碳平衡研究[A],中國漁業經濟,2017-11-6

  [8]李丹,劉龍騰. 我國低碳漁業的發展路徑分析 2013年中國漁業經濟專家論壇——發展海洋漁業 建設海洋強國

  [9]相昌慧,董濟軍,侯仕營,董華偉,劉振華. 威海市碳匯漁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中國水產.2017,(06)

  [10]趙龍. 海洋碳匯漁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和問題研究[D]

  [11]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2018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R].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15.

  [12]李大海,韓立民.中國“藍色糧倉”理論研究進展評述.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31-35.

  [13]楊軻. 漁業碳匯補償機制探究 [D] 浙江海洋大學 研究生學位論文

  [14]崔茜茜. 中國省(區)域海水養殖碳匯漁業效率及時空分異研究. [D] 2021年4月:10~13

  [15]孫康,閆慶. 發展碳匯漁業,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J]農家科技2014:37

  [16]孫吉亭,趙玉杰.我國碳匯漁業發展模式研究. [J]東岳論叢 2011年8月:150~152

  [17]相昌慧,董濟軍,侯仕營,董華偉,劉振華,威海市碳匯漁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水產,2017,6,42-44

  [18]探尋威海碳匯漁業發展模式,威海日報·威海新聞網 [EB/O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82645.html

  [19]馬靖森,碳金融的國際合作機制與政策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 研究生學位論文

  (本文作者介紹: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院長,講座教授,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實驗室負責人)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