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朱小黃、譚慶華
異度均衡是將不確定性和風險管理理念引入研究范疇,充分利用風險管理方法開展一系列拐點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總結與提煉升華;是考慮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上的均衡問題;是將時間維度上的不確定性、空間維度上的機會成本及綜合維度上的公平問題等納入均衡分析框架得到的“第三類均衡”,其定位為與一般均衡、納什均衡相并列。異度均衡理論是中國經濟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國經濟實踐的理論產物。
人類發展與自然關系的模式調整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而且還將一直作為重大課題伴隨整個人類發展歷程。人作為一種生物,必須從自然中汲取能量和養分,才能維持自身機體的正常運轉和不斷成長成熟。所以,每個人從一出生甚至整個人類從開始出現,首先面臨的課題就是與自然相處的問題,也就是生存問題。與自然相處有一個不斷探索和適應的過程,但無論這個過程怎么演進,基本前提是永遠懷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即“敬畏自然”。
人類同其他生物群體一樣,基于同大自然的關系而不斷地調整生存繁衍策略。現有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已經表明,正是基于敬畏自然,不斷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才有了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人類受自然所支配,其生存繁衍都離不開良好的自然條件。人類歷史上幾大文明古國,幾乎都是在河流沿岸開始產生,盛行的各種圖騰崇拜其實是敬畏自然最直接的體現。進入封建社會后,人類開始了解自然并利用自然,包括興修水利、推廣農耕等,為人類發展提供了更多基礎。工業革命推動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變革,生產力大幅提高,對自然的利用更多也更充分,部分自然資源(石油、煤炭)成為社會生產的基礎條件。人類開始治理環境惡化,體現在了解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時仍然敬畏自然。雖然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工具及其所體現的科學技術水平與社會組織水平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但自然所起的作用,從來都不應該被忽視。
異度均衡理論在敬畏自然的基礎上,進一步考量了當前經濟活動對于人類未來的影響,力圖把這樣的影響控制在人類對負面結果的承受范圍之內,也盡量實現未來社會的利益最大化。這樣理性的考量事實上映射了人類社會與自然關系的模式,體現了人類對于自身發展繁衍生息的應對策略,即從敬畏自然到敬畏未來。
自然具有不可侵犯的力量,而未來具有人類發展的價值,都值得敬畏。敬畏自然是為了生存,敬畏未來是為了發展。敬畏自然是基礎,敬畏未來是敬畏自然在時間維度上的延伸,是在敬畏自然基礎之上的完善和升華。從敬畏自然到敬畏未來,就是異度均衡理論的基本邏輯,也是異度均衡理論有別于現有經濟理論的最明顯特征。
異度均衡理論的三個假設
(一)假設之一:一個經濟事件的整體包括了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時間維度上,任何一種經濟現象都會深受過去已經形成事實的影響,也會深刻地影響到未來的事實狀態。傳統的經濟分析框架雖然也對波動周期有所描述,但并沒有把時間維度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看作一個整體來進行計量和評價。異度均衡理論的這一假設,首先強調了這種整體觀,并以這種整體觀為前提來觀察和分析當前對未來的影響,站在未來的立場,約束當下的行為。這在傳統經濟理論敬畏自然的基礎上,直接突出強調了要敬畏未來,把未來納入整個經濟分析評價框架,并將未來的事實狀態作為重要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
(二)假設之二:經濟活動的收益和損耗具有顯性和隱性兩面。由于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原理,傳統的收益和損耗評價觀念需要更新。除了當前通過會計核算和統計數據所能采集到的顯性財務成本、財務收益之外,事實上還存在許多隱性收益和成本并沒有得到準確常規的計量和核算。從損耗(或成本)的角度來看,評價當前的經濟行為,還應該考量機會成本、沉默成本、風險成本等隱性損耗因素。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完整準確地考察當前經濟行為對未來的影響。其實從收益角度來看也是一樣,也會存在隱性收益。異度均衡理論的這一假設,其實是前述第一個假設“整體觀”的延續,只是這里側重于從顯性和隱性的角度,對收益和成本進行全面考量和估算。其中,不論是隱性收益還是隱性成本,其關注的重點仍然是對未來的影響分析。拿成本來說,既有過去的成本(沉沒成本),也有當期所忽視的成本(機會成本),更要考慮未來可能的成本(風險成本),這樣才能對未來所需要承擔的成本及其影響進行全面準確的估算。所以,這個假設也充分體現了“從敬畏自然到敬畏未來”這一基本邏輯。
(三)假設之三:當代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需要防范和約束。理性假設是整個經濟理論研究的最主要起點和基礎,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各種知識經驗的積累,人類理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也產生了“理性的自負”。站在未來的角度上,當代人的所謂“理性”,都是有限理性,無限擴張或濫用都是不可取的。而且個人層面的理性,在集體層面就不一定是理性的,當下的理性也可能對未來帶來損害。異度均衡理論認為當代人的所謂的“理性”具有侵害其他空間和透支未來的本能沖動,今天看來是理性的決定和思考,未來可能是荒謬的,不能讓其無邊界擴張。所以從“敬畏未來”的角度,有限理性需要觀念上的邊界約束。
異度均衡理論的基本框架
(一)風險計量方法。異度均衡是風險原理的經濟學運用,把風險原理提升為經濟學可以運用的理論和分析工具,主要是把時間、空間、機會與公平四個因素中的收益變量和損耗變量都納入經濟學分析框架中。從風險原理出發,經濟行為中需要防范四個問題:一是風險在時間維度上后移,二是風險在空間區域上轉移,三是風險隱藏,四是機會成本被忽略。通過不確定性原理將風險計量方法上升為經濟分析框架的基本方法,從而將不確定性全面深入滲透到經濟分析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真正“擁抱不確定性”,并將敬畏未來進行到底。
(二)完全成本理論。成本是進行任何經濟分析判斷的基礎,沒有成本的準確全面計量,也就無法判斷某項活動的經濟價值。按照異度均衡的基本邏輯,只有充分考慮時間與空間維度上的成本是充分全面的成本,也即“完全成本”。所以,完全成本是指在行為主體自身付出各種成本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上的各種成本之后形成的成本,主要包括財務成本、風險成本、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其中財務成本是當期自身相關成本的計量,風險成本是對未來相關成本的計量(時間維度上),機會成本是對當期其他相關成本的計量(空間維度上),沉沒成本是對過去相關成本的計量。由此,完全成本就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現在又包括自身和其他。只有從敬畏未來的角度出發,才能對成本進行全面準確的計量;只有在完全成本的基礎上,異度均衡才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進行可計量分析的數理基礎。
(三)收益損耗理論。異度均衡理論在尋求異度均衡的過程中,主要考量的是經濟活動總收益和總損耗之間的關系,即收益損耗理論。該理論為社會經濟活動收益與損耗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評價提供了一種方法。使用這種方法對經濟活動進行評價,可以更直觀和科學地反映某種經濟行為可能產生的結果,從而為決策者提供是否實施其經濟活動的依據。該理論借鑒銀行經濟資本模型思路中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的概念,將異度均衡理論中的收益及損耗分為顯性部分和隱性部分,其中顯性收益或損耗主要指與某項經濟活動相關的直接收入或支出,隱性收益和損耗主要指由該經濟活動帶來的外部收益和消耗;由于經濟活動的影響是長期的,因此將隱性收益分為當期隱性收益和未來隱性收益,同樣將隱性損耗分為當期隱性損耗和未來隱性損耗。異度均衡理論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作為統一的經濟過程,在考慮經濟活動的收益和損耗時,將相關的波動因素納入其中,使其對經濟活動的評價更加完善。
(四)拐點分析方法。拐點分析方法與收益損耗理論密切相關,是基于收益損耗理論的一種具體分析思路。在經濟學中,一般均衡表明的是一種市場出清的狀態,即“帕累托最優”,任何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向這個狀態靠近。異度均衡理論并不“靜態”地指向某個固定目標,只是描述社會經濟體系動態演進過程中的一種狀態。當達到這個狀態時,支持社會經濟體系向前演進的因素與制約社會經濟體系向前演進的因素達到暫時的均衡,即社會經濟活動的總收益等于總損耗。此時,社會經濟體系向前演進的趨勢并不改變,但經過這一狀態之后,社會經濟活動總收益與總損耗的對比關系會發生逆轉,即總收益與總損耗對比關系的“拐點”出現。經過“拐點”之后,社會經濟體系會沿著現有趨勢繼續向前,不會停留,只是所體現出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社會福利水平會出現反向變化趨勢。
(五)悖論解悖理論。任何狀態的經濟增長都會帶來繁榮和相應的經濟泡沫、貨幣超發、成本高企、規模超限等負面的伴生物。當這些負面的伴生物超過了社會承受能力,與收益失去了均衡,最終會損害現有發展成果。因此社會發展需要找到相悖因素之間的平衡點,即期待的正面作用和可承受的負面作用大體均衡的區域。這與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相通,尋求均衡也常常是一個悖論的解悖。在悖論狀態中尋找均衡點,就是找到某個能夠有效維持正負面作用均衡的點或閾值。只有在時間維度下,事物發展中的悖論才會呈現。這種情況下的解悖就構成了一個新的均衡問題。
異度均衡理論的中國實踐與探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集中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將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引領,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異度均衡理論除關注當前經濟發展以外,更進一步拓展到人類的未來,力圖站在未來的角度審視當前的發展問題,為當前的經濟活動提供一個更加科學完備的觀察視角,并與五大發展理念緊密契合。
(一)創新發展與異度均衡。從基本內涵看,創新是引領發展和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動力,在新形勢下,依靠創新是唯一出路,否則經濟就缺乏活力和動力。異度均衡理論認為創新雖然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科技創新應該是有邊界的,經濟活動中的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都存在損害其他區域和未來利益的可能,異度均衡希望建立這個理論邊界來評價當代科技創新活動的合理性。
(二)協調發展與異度均衡。協調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需強調發展的整體協調性和均衡性,否則就會出現“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短板現象,影響發展的整體穩定。異度均衡理論認為實現社會協調發展除了要促進經濟發展的協調外,還要關注區域發展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當前與未來的協調等,要充分將時空維度的因素考慮進去,從更廣泛的空間及更長遠的未來去調節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綠色發展與異度均衡。綠色發展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否則生態被破壞、環境受污染,人類不可能有“美好生活”的“美好背景”。現有的發展理論忽略了未來與當前的聯系,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也缺乏可操作的路徑。異度均衡理論將未來的收益和損耗納入當期的經濟資源配置分析框架,使綠色發展的正確觀念建立在可實現、可觀測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上,解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底層邏輯問題。
(四)開放發展與異度均衡。開放是國家富強的必然路徑,封閉則沒有出路。異度均衡理論認為開放雖然是國家實現富強的重要途徑,但國家的開放行為應該限定在一定的尺度范圍內,過度的開放會帶來不穩定風險,這樣的風險應該控制在國力可承受的范圍內。異度均衡將未來的波動風險考慮進去,從總收益和總損耗的角度來評估開放的合理程度。
(五)共享發展與異度均衡。共享是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是人民性的充分體現,否則發展就缺少力量和根基。異度均衡理論認為實現共享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強調公平和平等。只有平等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合理共享到社會發展帶來的權益,才能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異度均衡理論從兩個維度上定義平等:一是縱向時間軸上,過去、現在、未來的各種經濟主體地位即各種權利的平等。當代人不能肆意侵占未來人們的權利和利益。二是橫向坐標上,每個區域、每個種族的各類人群的經濟權益都是平等的,相互之間不能侵占。只有在這兩個平等的觀念前提下,才有實現共享發展的基本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發展觀的深刻變革。它們各自有清晰明確的任務目標,統一于新時代經濟建設事業。異度均衡理論從時空維度,將未來、機會、公平等因素融入進五大發展理念,豐富了其內涵和意義,為解決時代命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因此,可以認為異度均衡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有益探索。從敬畏自然到敬畏未來,不但豐富了其發展理念和基本內容,還為其落地實施提供了明確的途徑。既是社會主義文明觀念的更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新發展,更是中國經濟學家對世界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大貢獻。
(作者朱小黃為蒙格斯智庫學術委員會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作者譚慶華為中國建設銀行風險專家,中山大學博士)
(本文作者介紹:原中信銀行行長)
責任編輯:范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