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管濤(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一季度外需表現依然強勁
去年,中國外貿表現最具戲劇性。年初因新冠疫情暴發,經濟停擺,國內企業推遲出口訂單交貨。3月份,疫情逐步受控,經濟重新開放,但海外疫情肆虐,出口訂單取消,企業無工可開。4月份以后,受益于抗疫物資、電子產品需求暴漲,以及訂單轉移效應,出口強勁復蘇。去年,全球貨物出口(以下如非特指,均為以美元計值)下降7.5%,中國增長3.7%,中國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4.7%,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見圖1)。同期,中國經濟實際增長2.3%,其中外需拉動0.6個百分點,貢獻率為28.0%,較上年提高15.6個百分點(見圖2)。
今年中國外貿出口延續了去年的超預期表現。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長49%,兩年復合平均增長13.5%;順差1164億美元,增長8.18倍。同期,中國經濟同比實際增長18.3%,其中外需拉動2.2個百分點,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高(見圖3)。不少企業反映出口訂單已經排到了今年下半年,這推動第二產業加快恢復、產能利用率提高,部分地區或行業甚至出現招工難。一季度,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現價兩年復合平均增長8.2%,較2019年一季度增速高出3.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不變價復合平均增長6.0%,高出0.7個百分點(同期一、三產業平均增速均低于疫情前水平);產能利用率為77.2%,高出1.3個百分點,且為2013年以來最高(見圖4)。
外需紅火背后的擔憂
去年,出口逆勢增長帶動中國在全球出口市場份額抬升,創下歷史新高。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歷史看,上世紀40年代末期,其他經濟體戰后重建,美國一枝獨秀,其全球出口市場份額高達20%以上。進入五六十年代,日本、德國經濟起飛,當地工業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恢復,美國的市場份額逐步下降,70年代以來再未超過14%。1986~2008年間,德國與美國輪流坐莊全球出口老大,但其市場份額最多僅略高于12%。
2009年起,中國持續問鼎出口第一大國,前高為2015年的13.7%(見圖1)。去年中國接近15%的出口市場份額,很大程度占了全產業鏈供應鏈率先復工復產的優勢,但這可能只是臨時而非永久的。隨著其他國家經濟逐步重啟,去年四季度,中國出口市場份額較二季度下降了0.7個百分點,美國、日本和歐盟27國分別上升了0.1、0.2和1.4個百分點(見圖5)。
當前中國工業部門產銷兩旺,主要是外需彌補了國內供需錯配的缺口。一方面,國內最終消費需求較上年有所好轉,一季度拉動經濟增長11.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4%(見圖2和圖3),但恢復仍不充分。同期,從國民經濟主要行業看,“住宿和餐飲業”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不變價尚未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從現價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看,社零兩年復合平均增長4.1%,較2019年同期低了4.2個百分點,其中,商品零售和餐飲收入分別平均增長4.0%和下降4.1%,低了4.2和13.7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一季度,工業企業產銷率為97.7%,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但較去年全年回落0.2個百分點,較2019年同期低了0.5個百分點(見圖6)。即便當季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達到近年來的最高水平(見圖4),但仍略低于79%~83%的國際正常產能利用率。18個工業行業中,有10個行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其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食品制造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的產能利用率都低于75%(見圖7)。
其后果是,國內企業不敢擴大產能。正如近期國際運費飆升,主要反映了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國際物流受阻和全球貿易回暖等臨時性因素的影響,國內企業不敢擴大運力一樣。因為現在擴大產能和運力,將來可能會形成新一輪的過剩。這或為本輪經濟恢復中,投資拉動作用減弱的重要原因。
一季度,投資拉動經濟增長4.5個百分點,即便不考慮基數效應,仍低于2009和2010年分別拉動8.0和6.7個百分點的水平(見圖3)。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兩年復合平均增長2.7%,較2019年同期增速低3.6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復合平均下降0.1%,增速低了4.3個百分點;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復合平均下降1.5%,低了6.1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復合平均增長1.1%,低了5.3個百分點(見圖8)。
此外,如果重新形成中國經濟對外需拉動越來越多的依賴,有可能影響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甚至還可能由于總體貿易順差擴大或者雙邊貿易失衡加劇,招致國際上更多對華保護主義。今年一季度,中方統計顯示,中美貿易順差726億美元,同比增長78.3%;美方統計顯示,美中貿易逆差786億美元,增長46%(見圖9)。
外需亮眼難解穩就業壓力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遠高于潛在產出增速,這通常意味著經濟過熱。當然,如果考慮基數效應,兩年復合平均,則一季度經濟增速為5.0%,又略低于潛在產出增速。但這暗含著一個較強的經濟假設,即去年一季度經濟大停擺造成的損失可以完全彌補回來。而這并不現實,因為有些損失就損失了,是不可能完全彌補的。
那么,當前經濟究竟有沒有過熱呢?其實,就業狀況就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因為當經濟出現較大正產出缺口時,將會帶來勞動力市場的緊張。但一季度,新增城鎮就業297萬人,同比增長29.7%,卻仍低于2018年和2019年同期新增330萬人左右的水平。據國家統計局解釋,這主要是因為部分服務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生產經營面臨比較多的困難,仍然處于恢復元氣的過程中,間接帶來農民工外出就業的數量尚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季末,外出務工農民工1.74億人,較2019年同期少了246萬人。故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辯證看待一季度經濟數據,當前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為什么一些地方出口訂單接到手軟,出現招工難,而全國范圍內卻仍然就業不足呢?個中緣由有三:一是本輪出口恢復至今仍弱于正常年景。從海關HS二級分類的97章商品(總計有98章商品,其中第77章商品為備用分類)看,今年一季度,中國出口(人民幣計值)兩年復合平均增長10.7%。其中,正增長的出口商品章數占到61%,正增長的出口商品額占到89%,且后者較同類商品上年同期占比上升了3.9個百分點。這比去年的情形有所改善,但與2017年至2019年相比,出口恢復的集中度依然偏高(見表1)。而不同出口商品對應著不同行業,行業間的技術能力和生產資料不一定能夠自由流動,由此可能導致結構性失業。
二是貨物貿易景氣難掩服務貿易沖擊。今年一季度,國際收支口徑的貨物和服務順差958億美元,同比增加1197億美元,其中,貨物順差增加949億美元,服務逆差減少248億美元。服務逆差減少主要緣于旅游逆差下降。同期,旅游收入和支出均減少了42%,旅游逆差縮小174億美元,貢獻了服務逆差降幅的70%(見圖10)。這反映了海外疫情蔓延對跨境人員往來和商務出行的影響,專事跨境觀光旅游、教育培訓等部門難免被殃及池魚。
三是服務業整體受惠外貿景氣較少。隨著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疫情暴發前,第三產業吸收就業已占將近半壁江山(見圖11)。貨物貿易主要與一二產業相關度較高,但與第三產業相關度較低,其間存在結構性失業。況且,即使要從餐飲住宿轉行做抗疫物資、電子產品、玩具家具出口,勢必要經過職業再培訓,其間還存在摩擦性失業。
綜上所述,去年二季度以來的外貿出口高增長和貿易大順差,較好彌補了中國生產端恢復快于消費端產生的供需錯配缺口,推動了中國經濟加快恢復,體現了前期中國經濟轉型的積極成果。但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循環格局正在發生深度調整,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仍是把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為此,要居安思危,抓住當前內外需復蘇錯位的時間窗口,按照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出的部署,一方面,精準實施宏觀政策,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不急轉彎,固本培元,穩定預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另一方面,凝神聚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大循環、雙循環的堵點,促進制造業和民間投資盡快恢復,以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長支撐內需持續擴大,推動經濟增長動力由外需向內需切換。
本文原發于《第一財經日報》
(本文作者介紹: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