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伍戈
核心觀點:
1.當前我國通脹還在相對低位,但產能利用率、庫存等表明國內供需已處緊平衡。隨著碳達峰、碳中和進程的加快推進,近期部分行業及企業提出提前實現相關計劃。這是否會引發短期壓降產量的行為,從而助長價格抬升?
2.根據碳達峰的要求倒推估算,今年鋼鐵、水泥等工業品產量增速理應有所放緩,但其受抑制程度可能不及2016-2017年的供給側改革時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部分工業企業減少碳排放已在路上,未來產量壓降未必劇烈。
3.與供給側改革時期不同的是,今年地產、基建投資需求不強,近期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甚至呈現負增長的格局。需求的相對弱勢客觀上有助于對沖碳達峰所要求的供給收縮壓力,使得鋼鐵、水泥等工業品價格或難言明顯抬升。
4.展望未來,海外輸入性因素才是影響近期國內通脹程度的關鍵。各行業碳達峰規劃有望陸續落地,雖有提前實現意愿,但總體仍屬遠景目標。實現碳達峰的同時若要兼顧經濟增速,那么加快低碳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尤其重要。
正文:
目前我國通脹還在相對低位,但產能利用率、庫存等表明國內供需已處緊平衡。盡管各行業頂層設計尚未落地,推進碳達峰的行動似已在緊鑼密鼓展開。近期鋼鐵、水泥等行業及相關企業提出提前5-7年實現碳達峰,比國家層面提出的碳達峰目標時間早很多。這是否會引發短期壓降產量的行為,從而助長價格抬升?
圖1.提前實現碳達峰?
來源:公開新聞、各公司公告
一、“碳達峰”影響短期價格?
碳達峰目標約束之下,工業生產行為勢必受到一定影響。以鋼鐵為例,工信部近期要求壓降鋼鐵產量,唐山限產也明顯升級。河鋼集團和寶武鋼鐵分別計劃于2022和2023年實現碳達峰,減產壓力可見一斑。
不過,過去幾年間鋼鐵減排已在路上,每單位鋼鐵所需碳排放量較十年前已下降20%以上。估算發現,即便鋼鐵業2025年提前達到碳達峰,倒推出來的今年鋼鐵產量收縮也未必劇烈。
與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時不同,今年地產、基建投資需求不強,近期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甚至呈現負增長格局(排除基數擾動)。需求的相對弱勢客觀上有助于對沖碳達峰所要求的供給收縮壓力,鋼鐵等工業品價格或難明顯抬升。
圖2.碳達峰初期,鋼鐵供需雙弱?
來源:WIND,筆者測算
水泥行業近期也表示將在2023年提前實現碳達峰。與鋼鐵業可通過提升冶煉技術降低碳排放不同,雖然過去10年技術在不斷革新,但生產每噸水泥熟料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年均下降不到1個百分點。水泥行業短期內控制碳排放的主要途徑依然是控制產量。
根據碳達峰要求推算,今年水泥產量增速或應明顯放緩,但其受抑制程度可能不及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時期。且與當時需求較強不同的是,今年地產基建投資動能料將緩降,限產因素引發的水泥價格上漲或也相對有限。
圖3.碳達峰初期,水泥供需雙弱?
來源:WIND,筆者測算
二、“碳達峰”影響長期增長?
展望未來,海外輸入性因素或是影響本輪國內通脹程度的關鍵。各行業碳達峰規劃將陸續浮現,雖有提前實現意愿,但整體仍屬遠景目標。與2015年相比,我國碳排放強度(每單位GDP增長所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下降18.2%。估算表明,假設維持該下降速率不變,要實現2030年碳達峰依然存在壓力。未來若要兼顧一定的經濟增速,加快低碳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顯得尤其重要。
圖4.碳達峰:技術進步?經濟減速?
來源:WIND,筆者測算
三、基本結論
一是根據碳達峰的要求倒推估算,今年鋼鐵、水泥等工業品產量增速理應有所放緩,但其受抑制程度可能不及2016-2017年的供給側改革時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部分工業企業減少碳排放已在路上,未來產量壓降未必劇烈。
二是與供給側改革時期尤為不同的是,今年地產、基建投資需求不強,近期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甚至呈現負增長的格局。需求的相對弱勢客觀上有助于對沖碳達峰所要求的供給收縮壓力,鋼鐵、水泥等工業品價格或難言明顯抬升。
三是海外輸入性因素才是影響近期國內通脹程度的關鍵。各行業碳達峰規劃有望陸續落地,雖有提前實現意愿,但總體仍屬遠景目標。長期看,實現碳達峰的同時若要兼顧經濟增速,那么加快低碳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尤其重要。
【作者】
伍戈:經濟學博士,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曾長期供職央行貨幣政策部門,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曾獲浦山政策研究獎。“遠見杯”中國經濟、全球市場預測雙冠軍。
文若愚、徐劍:長江證券研究員。
高童、徐浩鵬、丁相元、李美雍、曹佳星、李夢圓:長江證券實習研究員。
(本文作者介紹: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