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馮煦明
在今年完成脫貧攻堅歷史性任務,實現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人口脫貧之后,要繼續著力化解相對貧困問題,防止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財產占有不平等加劇。爭取通過接下來三個“五年規劃”的發展,將中等收入群體人數由目前的4億左右擴大到8億左右,實現中等收入人群倍增。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和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際經濟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新時期的發展和修正。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曾依靠大力發展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出口加工產業,較快地融入了“國際經濟大循環”,并在接下來三十多年時間里助推了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彼時,“國際經濟大循環理論”曾經受到一些經濟學者的認可,以及不少地方政府的推崇。
目前,我國經濟體量已經很大,成為對世界經濟具有明顯外溢效應的“系統重要性”大國經濟體。此時,不論從外部環境來看,還是從自身發展需要來看,再簡單依靠出口拉動模式,都已經不足以繼續支持長期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要走向封閉經濟,而是應一體兩面地看:一方面要壯大和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另一方面要繼續推動經濟高水平開放,更主動和高效地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當然,在外部環境發生小概率的極端情況下,不論內循環抑或外循環,都有一個底線問題。
壯大和暢通國內國際經濟循環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而不只是簡單的擴大內需。這項系統性工程至少包含如下四層含義:
一是在生產端,一方面要通過市場化手段和體制優勢增強技術創新能力,補齊核心關鍵技術的卡脖子短板,另一方面要根據需求變化規律,相應地調整生產結構,在供需再平衡中釋放經濟增長動能、提高各類資源利用效率。在未來一段時期,尤其須要增加醫療、養老、教育、基礎科研、城鄉社會治理等公共服務品的供給。
二是在分配環節,要增加勞動報酬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強社會流動性。在今年完成脫貧攻堅歷史性任務,實現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人口脫貧之后,要繼續著力化解相對貧困問題,防止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財產占有不平等加劇。爭取通過接下來三個“五年規劃”的發展,將中等收入群體人數由目前的4億左右擴大到8億左右,實現中等收入人群倍增。
三是在流通環節,要新舊基礎設施并重,切實降低流通成本。一方面加快推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在交通物流的產業化運用,另一方面仍要繼續強化交通、物流、通信等傳統基礎設施。縣城和鄉村處于流通體系的末梢,尤其須要市場和政府的力量共同加強。
四是在最終需求端,要平衡好消費和投資的關系。既要重視消費的作用,適度提高消費率;也要防止投資增速過快下滑可能引發的風險。客觀上,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各主要大類資本存量相對于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差距。不論是產業資本、傳統基礎設施、新基礎設施、人力資本,都還有較大程度的投資空間,應當趁當前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產出缺口為負的契機,把過剩的勞動力、資金、工業產能利用起來,而不是放任其空置折舊。
提高各類要素的市場化配置能力是壯大和暢通經濟循環的關鍵突破口所在:
一是要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在戶籍管理、社會保障、財產權利等方面有序實現城鄉一體化治理,為人口和家庭在城鄉之間、地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流動減小阻力、創造條件。逐步改善戶籍城鎮化慢于常住人口城鎮化、家庭生活城鎮化慢于勞動城鎮化的局面。
二是提高金融市場的定價能力,加快金融制度補短板。一方面為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運用提供金融保障,另一方面為產業結構轉型活血化瘀,助力經營主體重組和要素資源再配置。
三是切實增加人口流入城市的住宅用地指標,化解房地產供需空間錯配。避免高房價“反噬”實體經濟,緩解因高房價而彌漫的普遍社會焦慮情緒。在年輕人購房壓力較大的一二線城市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切實提高租房居住的穩定性、便利性、可靠性和宜居度。
四是逐步探索形成科學合理的數據要素產權界定方式,發展數據要素市場。爭取在數據要素市場的標準制定和制度建設方面走在全球前列。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清華大學ACCEPT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進和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