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楊斌
《管理思維》是2007年起清華經管學院MBA培養體系改革中的一門新課,而且要求所有學生必修。培養體系改革的動因很多,但是MBA學生們對于太過于理論化的課程講授不甚滿足不夠滿意,是其中之一。我從學院領了任務來設計這門新開課,盡管也借鑒了當時耶魯管理學院和斯坦福商學院那個階段課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但還是主要靠立足于清華MBA教育實際的探索,想突破知識點講授、理論課色彩濃厚的MBA課程的通行做法,以求促進學生們思維的覺知與有機訓練。
具體到課程的講授方式,有一條思路是采用案例教學法,就像我們研發實施不久的另一門新課《倫理與企業責任》一樣,每堂課都是一個扎扎實實的案例,我的教學目標里寫著:不是讓學生記一本子,而是要讓學生“記一輩子”。案例選得好,課堂的討論真誠而激烈,課下還不愿意離開,追著要問——后來怎么樣?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處理才對呢?老師您怎么看?
還是挺希望“人群圍繞中侃侃”的老師給個斬釘截鐵的結論的,還是挺期待“智慧光芒四射”的老師能有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型的。說句旁的話,老師自有選擇議題之便,掌握節奏之利,顯得氣定神閑,但真可別迷信他們什么都懂。厚厚的案例盡量去還原管理的實際土壤(那是很難的,寫成案例,就是一定程度的抽象,這本身也有其積極意義),學生們代入自己進到決策與選擇的情境中,冒汗紅臉,不能自已,但仍會懷疑是自己沒有掌握了更高階的解法,更深刻的知識,而不希望學完了,仍然是要以心面對這種進退維谷,艱難抉擇,沒法演算出、推導出個決策來。這很正常。別怪老師不教你,這許多因人性之難而有的艱難抉擇,哪里靠的是算法和知識呢。
而另外一種思路,則是通過閱讀、寫作與思辨討論。課前給出一些素材,甚至是比較粗的(raw)、龐雜的,需要學生們自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其后請同學們寫些支持、保留或者反對的意見陳述,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并鼓勵在課堂上與持不同意見的同學相互聆聽,據理力爭,不求以一致結尾,而讓思維有機會打開來。
考慮到同學們的行業背景、教育背景、崗位背景的不同,素材的選擇既要考慮開眼,總有新知來刺激心智的開放,來讀清華MBA還是要變得更為“綜合”,更為寬厚,更能持久;也要考慮到讓各擅勝場的同學們都有話說,都有興奮點捕捉,建立推敲、質疑、再認識基礎上的自信。
所以,素材體現著個“融”字,或者如老清華講究的“通”。比如,馬云的一篇股東大會上的演講曾經是一堂課前給的素材之一,自陳他對于股東、客戶和員工之間的優先順序;與之相對應,在同一堂課上的素材還有安蘭德的《商人為什么需要哲學》,有幾個學期還加上了eBay的CEO梅格?惠特曼自述中受到霍華德?舒爾茨(星巴克創始人,eBay的董事會成員)關于是否允許平臺上有人出售納粹傾向的商品的詰問那個情境。雖然“企業目的”沒有作為那堂課的標題,但確實圍繞這些素材所展開的討論的焦點。
也有一次課,是圍繞美國加州EV1的沉浮而展開的,也還有來自技術高手翔實的報告——領先的手機廠商并沒有將最先進的技術盡展在新機型中而是留了幾手的揭批文,以及《集裝箱改變世界》中娓娓道來的而又會讓不少同學有些吃驚的創新遭遇。討論中,理工科訓練占比較高的同學群體中的技術制勝論,與“說你行你才行”的環境決定論,交鋒并著實啟發了更多更深更遠的思考。
有一本書,作為課程進程中的參考書目,幾次都布置給了同學們閱讀——《管理的真相》,作者是杰弗瑞·菲佛、羅伯特·薩頓——管理“說書人”中的高手。書中的表2-1是我的最愛,常常在一些講座時投影出來(并能時時更新),列舉了“互相沖突的商業書名”,分作兩欄,每列都是商業管理領域的暢銷書,不用翻開書,光是看書名,就發現相互對立的基本立場。作者們針對財經雜志上流行的管理觀念,坊間流傳的不二法門,用理性審辯進行推敲質疑,讓閱讀的過程不時地涌現“Aha moments“(原來如此、竟然如此)。
“偉大的領導成竹在胸”、“戰略決定命運”、“最好的組織擁有最好的員工”、“經濟激勵推動組織績效”、“要么改變,要么死亡”,以及“工作和生活存在根本不同”,以及被大多數管理咨詢公司和他們的客戶奉為圭皋的找標桿學標桿的做法,一些逐漸意識形態化的管理實踐,并非基于合理的邏輯或者確鑿的事實,而是符合管理者對人和組織的某種臆想性、信則靈的“愛好”。
就像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其實是來自于臨床醫學教育一樣,循證管理的靈感和方法指引,也是來自于循證醫學。但在管理領域推廣“循證思維”(拿證據講理),比在醫學領域要難不少。最大的變數,就是每個行業企業,每個經營場景,每個管理情境,都有著諸多不同,這種不同反而給了管理者靠經驗、靠直覺、靠信仰來決策以更大的動力和便利。我行我循,循的是證,還是人云亦云的暢銷教條,這分別可就太大了。負責任、講道理的管理者,時時該要警惕的,是管理方法中那些自詡的靈丹妙藥、一招靈和潮流時尚。
這本書引起了同學們激烈的爭論,以及相當的信服,點頭稱是的、很以為然的的同學,又在下一個星期課前的時候,被作為任課教師的我,要求再寫一篇對于《管理的真相》中的某個章節、某個論斷的批評文字;倒不是我成心要營造什么劇情反轉,而是誠心想同學們去踐行菲佛和薩頓的初心本意——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名嘴,兀自倒胃,終將倒霉。
循證在實踐中的一大嚴酷之敵,是時間、時機的不容許,直面事實后的深思熟慮、充分質疑,需要一種從容,但,并不總來得及。這是學者們要對實踐者們多加寬容也須尊重的一層。我記得有幾年學生讓我給他們的畢業紀念冊寫贈語,我寫過幾次都是這句——
He who can, does;He who cannot, teaches.
蕭伯納的這句話,就像大禮堂草坪前的日晷鐫題一樣,總提醒著我,教書的時候,對于在這許多復雜與不易中堅持做事做成事的精神,要多幾分敬意與體認。
(本文作者介紹: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