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中國經濟復蘇步入新階段,在行政性復工復產完成其歷史使命的同時,出現了“供需缺口擴大”的新現象——需求端復蘇的速度越來越慢于供給端復蘇的速度,導致中國經濟循環常態化的瓶頸性約束從產業鏈供應鏈等供給側因素轉向訂單缺乏等需求側因素。
要想推動行政性復工復產向市場型深度復蘇進行順利轉換,需要我們在快速落實中國一攬子規模化政策和有效需求提升戰略的同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快速提升有效需求應當成為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焦點,普惠式的疫情救助應當向全面刺激有效需求進行轉變,供給側扶持政策應當向需求側刺激政策轉變。
5月的宏觀數據大幅度反彈表明中國復工復產取得了超預期成效,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恢復比預期要快。
一是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以及大型項目復工復產率快速提升說明中國行政性復工復產已經完成其使命。到5月底6月初,規模以上大型企業和大型項目復工復產率超過了99%。工信部數據表明,5月下旬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達到91%,全部工業復工率接近100%;
二是供給側恢復基本完成,5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比去年同期增速近低0.6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第一次有負轉正,有4月的-4.5%上升到1%。全社會發電量也從4月的0.3% 上升到4.3%;
三是從挖掘機銷售來看,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設在恢復的基礎上得到迅猛的擴展。全國挖掘機銷售增速從3月取得11.4% 增長的基礎上,4月和5月分別達到了61%和68%。在復工復產和相關政策的作用下各類需求參數出現了持續反彈。
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停留在這些快速反彈的數據之上,必須深入把握一下幾個現象。
一是復工復產率的快速提升和接近全面完成,并不意味著產能利用率和達產率常態化。到5月下旬,產能恢復到8成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僅占67.4%,規模以上工業還有15%達產率不足50%,規模以上服務業還有30%企業達產率不足50%,有資質的建筑業40%企業達產率不足50%。要提升企業的產能率和達產率必須要有充足的訂單和市場需求,否則生產越多就虧損越多。特別是大量的服務業企業的產能恢復狀況由于沒有市場需求基本處于停擺狀態。
二是各類高頻數據上升速度很快,但是總量水平卻沒有達到去年的常態水平。第一財經研究院公布的基于交通、能源環境、消費、貿易、企業與消費者信心5個維度、8個分項的日度高頻指標體系“第一財經中國高頻經濟活動指數(YHEI)”,在6月4日僅為86%,還沒有達到常態化100的水平,顯示經濟活動已快速改善,但仍未回到正常水平。
三是供給端在行政性復工復產的推動下上升很快,但需求端的恢復速度卻相對延緩,供需缺口在經濟運行常態化進程中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出現持續擴大的現象。
利用6季度、4月、5月的供需宏觀參數所測算的供需兩端GDP名義增速缺口分別為1、1.7和3.8個百分點,其中利用5月的供給端參數測算出來對應的GDP增速在2.22%,而需求端參數對應的GDP名義增速卻為-1.6%。因此供需缺口在復工復產進程中反而擴大了2.8個百分點。
其原因在于,在各類疫情救助政策作用下經濟的供給能力能夠得到快速提升,生產的基本面在2個月的停擺下沒有出現系統性損傷,但需求端卻在疫情不確定性和收入下滑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出現了系統性損傷,同時即使在政策救助下也難以在短期中得到恢復。
四是各類價格指標的持續回落也充分表明中國面臨通貨緊縮和需求不足的威脅。5月CPI和PPI持續回落,其中PPI持續4個月負增長達到-3.7%,說明工業蕭條已經出現,核心CPI連續4個月低于1.5%到5月僅為1.1%,這說明中國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已經開始抬頭,并存在加速的現象。
五是出口參數雖然4、5月連續正增長,但深入分析卻發現外部環境對于中國外需的沖擊剛剛開始體現,而不是中國已經渡過了世界經濟惡化帶來的深度沖擊的艱難期。
1)人民幣貶值效應對沖了一些外部沖擊,如果用美元計價,1-2季度出口增速存在在波動中惡化的趨勢,5月人民幣計價出口增速為1.4%,但美元計價增速為-3.8%;
2)中國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提前恢復不僅很好地補償了一季度經濟停擺的出口供應缺口,同時也在一些貿易競爭對手國家經濟停擺時替代了很多的出口供應;
3)疫情帶來的衛生防護物質需求激增是中國外貿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4)各類微觀調研和宏觀出口先行數據表明,2季度末和3季度的出口訂單面臨大幅度下滑的沖擊 ;
5)中國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增速的大幅度回落充分說明目前國內內需十分疲軟。5月份進口增速在4月份下滑14.2%的基礎上進一步回落到-16.7% ,2季度激增的貿易順差具有強烈的“蕭條性順差”的特性。
6)更為重要的是全球疫情并沒有達到高峰,3月以來歐美第二波疫情對于經濟的沖擊剛剛全面體現,對于進口需求的沖擊需要3個月滯后期,考驗中國外部需求壓力可能在3季度全面顯化。
從上面5個方面可以清晰看到幾個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1)為什么有效需求不足會在經濟復蘇進程中反而加劇呢?
2)這種有效需求缺口擴大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復蘇進入到新階段呢?
3)這個新階段是否意味著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應當適度進行調整呢?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在于,疫情沖擊下的經濟停擺以及帶來的各種問題與傳統的經濟危機和經濟蕭條具有本質性的差別。新冠疫情不僅給宏觀經濟帶來供給的沖擊,同時也帶來需求和預期的沖擊。經濟社會的停擺在初期可能使供給沖擊和預期沖擊更為明顯,供給收縮較需求收縮力度更大,而經濟危機往往直接體現為需求的大幅度下滑,然后才是企業倒閉和供給損失;二是在疫情沖擊下對沖政策首先是疫情救助,然后是經濟恢復,往往體現為生命救助和經濟主體生存救助,然后是復工復產和經濟刺激,因此疫后經濟恢復首先體現為社會恢復、生產恢復,然后才是預期與需求的修復,因此疫情之后的經濟恢復往往體現為供給恢復快于需求恢復,特別是在行政性復工復產進程中供給過快恢復往往會帶來需求缺口的放大,導致第二次停工停產。而常態的經濟危機治理中往往直接體現為有效需求的擴張和需求缺口的縮小。
需求缺口的大幅度放大以及復工復產率超過90%,就意味著行政性復工復產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因為我們不可能進一步通過行政性手段來疏通疫情時期產生的斷點和堵點來進一步提升復工復產率和產能利用率。市場經濟循環面臨的最大瓶頸不是企業在疫情中的停擺,而是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我們的工作重點必須從行政性復工復產轉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擴展之上。我們不僅要擴張有效需求,更為重要的是要快速縮小已經擴大的供需缺口,需求擴展速度必須大大快于供給擴展速度。這就需要我們將政策的核心從經濟主體簡單的行政救助和保生存階段向全面提高企業市場訂單和需求的階段。在補貼中小微企業的同時,應當加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供給端補貼政策、供給端扶持政策、供給端刺激政策必須讓位于需求端刺激,通過促進供需平衡來恢復市場的循環。
因此,下一步的政策應當關注以下幾個要點:
1、必須從行政性復工復產轉向市場自發型復工復產,在自發性復工復產階段如果沒有快速的有效需求擴展,很可能面臨需求缺口進一步放大、就業難題全面顯化等問題,因此供給扶持必須全面轉向需求擴張,使需求擴展速度大大快于供給恢復的幅度,以快速縮小供需缺口,防止出現第二輪停工停產。
2、對于生產者的資金救助應當轉向訂單扶持和政府采購,對于生產者扶持應當轉向消費者補貼,小微企業主體資金救助很重要,但必須惕防過度資金投放和過度授信。
3、考慮到3季度外部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快速強化內需的提升以緩解外需的收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