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機構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作者:徐洪峰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院長
杜晉葉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國際油價運行有其自身規律。本報告將1861年至2018年150余年的國際油價通過數據處理(以2018年美元計價)和分析,總結出歷史上國際油價的價位密集區域、以及油價極端高位和極端低位的產生原因和運行規律,以其作為判斷當前國際油價價格水平和未來走向的重要參考之一。
數據來源: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business-sites/en/global/corporate/pdfs/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bp-stats-review-2019-full-report.pdf 下方曲線以當時貨幣計價、上方曲線以2018年美元計價。其中,原始油價數據:1861-1944年依據美國平均原油價格;1945-1983年依據沙特拉斯坦努拉公布的阿拉伯輕質原油價格;1984-2018年依據布倫特原油價格。
一 40美元以下的低油價是150余年來國際油價的常態
在1861年至2018年的150余年時間中,如果以2018年美元計價,國際油價絕大部分時期均在每桶40美元以下的價位運行(在1861年至2018年的157個年份中,共有119個年份國際油價低于每桶40美元,超過總年份的四分之三)。
自1878年開始,至1973年的將近100年時間內,國際油價一直在每桶40美元以下運行。此外,自1986年至2003年的18年時間內,國際油價也基本一直處在每桶40美元以下價位(1990年例外,由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1990年國際油價達到每桶42美元左右)。由此可見,每桶低于40美元是150余年來國際油價的常態。
此外,1861年至2018年的157年期間,國際油價均價僅為每桶33美元左右。其中,每桶15到35美元之間是150余年來國際油價的密集集中區域。如果將目前每桶低于30美元的油價放在過去150余年的長時間周期進行比較,目前國際油價處于歷史相對低位。
從歷史數據看,超過每桶100美元的極端高油價多由戰爭、疫病流行(1894年阿塞拜疆巴庫霍亂爆發,石油生產減少,推動1895年國際油價大漲68%)等意外、短期事件推動,因此極端高油價持續時間較為有限,當推動因素消失,油價下跌迅速、下跌幅度巨大。
而低于每桶15美元的極端低油價多由經濟衰退導致石油需求減少、新增油田導致原油供給增加等供需基本面推動,因此低油價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由于供需基本面改善需要一定時間,因此,油價回升速度較慢、回升幅度相對有限。
二 歷史上15美元以下的極端低油價多數源于經濟衰退和石油供給增加
自1861年至今的150余年期間,低于每桶15美元的極端國際低油價主要由兩種原因造成:
一是經濟衰退導致石油需求減少。1892年、1933年的極端低油價均由經濟衰退造成。而1915年、1945年和1946年的極端低油價則分別因為一戰和二戰導致全球經濟低迷,石油需求減少。
二是石油供給增加。例如,1892年的極端低油價除了當時經濟衰退的因素外,還源于美國和俄羅斯原油生產的增加、以及印尼蘇門答臘島開始生產原油。美國德州發現新油田使1910年和1911年的油價降到15美元以下。1933年油價下探到每桶11.9美元,除了與當時經濟大蕭條有關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東德克薩斯發現了新油田導致原油供給預期增加。此外,1952年、1960年至1972年的十余年時期內,國際油價一直在低于每桶15美元的低價位運行,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東以外地區原油生產快速增加、以及美國當時的石油生產達到高峰。
三 歷史上高于100美元的四次極端高油價均源于主要石油生產國戰爭
自1861年至2018年的150余年期間,高于每桶100美元的極端高油價有四次,均源于主要石油生產國戰爭,導致石油供給預期銳減推高油價。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使1864年的油價達到每桶118美元。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使國際油價在1980年達到每桶103美元。2003-2010年的伊拉克戰爭,使國際油價一路攀升,最終在2008年達到每桶104美元。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以及持續數年的“阿拉伯之春”使國際油價自2011年開始,連續三年每桶110美元以上(2011年、2012年、2013年國際油價分別達到114美元/桶、112美元/桶、119美元/桶)。
歷史上四次推高國際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的戰爭,均有兩個特點:一是發生在世界主要石油產出國;二是全國范圍的大規模戰爭或動亂。美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以及“阿拉伯之春”波及的沙特、阿爾及利亞均是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除了美國外,其余國家均為歐佩克成員國,其石油產量變動對國際石油價格會起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此次國際油價深度調整既有短期因素(肺炎疫情使對未來全球經濟預期悲觀,歐佩克與俄羅斯未能達成限產保價協議,美國未加入限產談判),也有長期基本面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非歐佩克國家頁巖油產量大幅增加,美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生產國,未來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之一;二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多數國家推動清潔能源替代,隨著清潔能源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化石能源需求日益減少;三是能效提高進一步減少化石能源需求。此次國際油價暴跌會出現階段反彈,最終在頁巖油邊際生產成本附近達到較為穩定的供需平衡。但由供需基本面決定,國際油價長期歷史趨勢下行。
(本文作者介紹:國內首家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為目標的開放型、國際化的研究院,綠金院以營造富有綠色金融精神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氛圍為己任,致力于打造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化金融智庫。)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