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余永定
在生產全面恢復之后,政府必須采取具有足夠力度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特別是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重點應該是通過增加財政開支支持基礎設施投資。
這次情況比較特殊,既不是資產泡沫崩潰,也不是國際收支危機,也不是經濟蕭條。至于全球經濟危機是否要來了,現在還不能下結論。
不過,這次疫情有可能引起一場嚴重全球經濟危機。在疫情暴發之前,在經歷了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增長期后,美國經濟增加已經顯示種種頹勢,貿易戰已經引起對全球產業鏈是否能夠維持的擔心,而這場全球性疫情可能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管是否會導致全球經濟危機,中國對內的宏觀經濟政策都應該是寬松、擴張的政策,對外的政策應該是進一步完善國內的產業鏈,減少對全球產業鏈的依賴。
疫情帶來的沖擊主要是供給面沖擊,在目前階段,我們的工作重心還不應該是刺激有效需求,而是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恢復正常營運。其中,對一些宏觀經濟現象的處理和應對要有所不同。例如,由于生產過程的中斷、供給的減少,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物價肯定會上升。但我們必須容忍一定程度的物價上漲(囤積居奇不在此列),而不能采取緊縮性宏觀經濟政策來應對。與此同時,央行必須保證貨幣政策足夠寬松,這樣才能使商業銀行更好地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在生產全面恢復之后,政府必須采取具有足夠力度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特別是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重點應該是通過增加財政開支支持基礎設施投資。新冠肺炎的流行進一步說明,中國公共部門基礎投資存在嚴重不足,未來的財政、貨幣政策,不管是否再以經濟增速6%為目標,必須比疫情爆發之前更加寬松、更加具有擴張性。這里有兩點應該注意。
其一,增加公共開支的主要資金來源應該是中央財政。其二,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必須經過嚴格論證,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過程中的作用必須嚴格規范,既不能搞政績工程,也不能懶政、怠政。
對外的政策是要減少對全球產業鏈的依賴。此前美國想把中國踢出全球產業鏈,現在來看,中國自己應該好好考慮自己應該如何處理好獨立自主和參與國際分工之間的關系。中國當然不應該主動退出全球產業鏈,但中國也需要明確,當全球性災難降臨的時候,除自己之外,沒人會救你。中國必須考慮糧食、能源安全,必須做到當外部供應被切斷之后,中國依然能夠生存。在此次疫情之后,世界經濟有可能進入一個去全球化、全球價值鏈局部脫鉤或區域化的過程。過長的產業鏈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同時增加了風險。世界各國必須在全球化和獨立自主之間找到某種平衡。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可能會顯示出它的特有優勢,但在關鍵產業的建立、關鍵產品的生產上,中國必須做到獨立自主。
本文首發于新京報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導、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