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徐遠
二次房改是一次房改的歷史延續,將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礎,把中華民族帶到全新歷史高度。
新冠疫情逐漸平穩,需思考全局性經濟對策。
以安居房建設為抓手,啟動“二次房改”,既能促進短期經濟復蘇,又能托住未來十年經濟增長的下限。同步進行“二次開放”,發展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將拔高經濟增長的上限。雙管齊下,則可以保住未來10-15年每年5%以上、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到2035年經濟再翻一番,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次房改是一次房改的歷史延續,將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礎,把中華民族帶到全新歷史高度。
雙重疫情下的經濟對策
新冠疫情是重大突發事件,經濟后果不容忽視。和2003年非典相比,武漢疫情有三點不同:(1)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都遠超非典。(2)防控力度、范圍、時間長度,都遠超非典。(3)武漢疫情的經濟影響,也將遠遠超過非典。
綜合判斷,武漢疫情已經演化成“雙重疫情”:(1)病毒疫情;(2)經濟疫情。初步保守預估,直接經濟損失將超過3萬億,占全年GDP比例超過3%,不排除1季度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可能性。疫情平穩以后,不僅要補齊這些損失,還要維持全年5.7%以上的經濟增長,面臨挑戰。
面對挑戰,應統籌考慮,盡快出臺力度大、見效快、可落實、易操作的改革措施。這樣的政策不能是飲鴆止渴,損害長期增長質量,更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重大結構問題上裹足不前。理想的政策,要在促進短期經濟復蘇的同時,夯實長期經濟增長的基礎,并且有利于長期社會綜合治理的改善。
已經出臺的政策,總體上是“亡羊補牢”型,不是“增強動力”型。這些政策以扶持中小微企業、幫助抗疫企業為主,可以幫助緩解經濟病痛,但是談不上治療,更談不上培育長期經濟發展的潛力。
還在醞釀中的政策,以擴大基建和扶持科技產業為主?;〝U張空間不大,操作不當容易產生副作用??萍籍a業依賴于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自身規律,速度不可控。而且,不能依賴長期戰略解決短期問題。
以史為鑒。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國之所以能夠快速走出疫情影響,與當時的兩大經濟動能有關。對外,中國剛剛加入WTO不久,出口企業活力旺盛。對內,住房商品化改革剛剛啟動,動能正在上升。兩大經濟動能合力,秒殺非典疫情的經濟影響。
當下,中國經濟動能不足,要想扭轉不利局面,必須找到同等級別的對外、對內改革措施,既注入短期經濟活力,又為中長期增長打下基礎。
對外,要以“二次入世”的力度,擴大開放。
對內,要以“二次房改”的氣魄,啟動農民工市民化。
二次入世的政策抓手,是以《外商投資法》的基礎,引進外商投資,擴大服務業開放,促進現代服務、科技研發、智能制造等行業的發展,發展現代服務業。
二次開放的實質,是“向內開放”。過去的開放,是“向外開放”,是商品走出去,把國內的生產要素與國外的商品市場相結合。這次的開放,“向內開放”,把國外的生產要素引進來,與國內市場潛力相結合。現在的經濟短板,是國內服務業市場,包括科技研發、技術創新市場。市場在國內,要求“向內開放”。
二次房改的政策抓手,是大規模建設安居房。每年興建1000萬套安居房,套均面積50平米,套均投資100萬,每年直接投資10萬億,一舉解決短期經濟增長問題。未來10年每年興建1000萬套安居房,則未來10年的經濟增長都有了保障。由此帶來的直接和配套投資,以及產業聯動效應,將有力托住經濟增長的下限。
同時,在“二次開放”政策的配合下,大力發展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科技創新產業,將拔高經濟增長的上限。雙管齊下,則可以保住未來10-15年每年5%以上、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到2035年經濟再翻一番,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時隔20年的“二次房改”,與“一次房改”既有歷史的延續性,也有重要的區別。過去的增長,以初級工業、中低端制造為龍頭,以城鎮化為載體。未來的增長,以智能制造、現代服務、科技研發為龍頭,以都市化為載體。城鎮化是城市化的初級階段,都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級階段。
二次房改的短期、中期、長期戰略利益
在對外“二次入世”的同時,對內啟動“二次房改”,是“一舉三得”的政策抓手,短期、中期、長期都有戰略性的利益。
1. 短期看,能夠快速復蘇經濟
安居房建設將帶來大量投資。在大都市和都市圈,每年興建1000萬套安居房,套均面積50平米,套均投資100萬,直接投資10萬億,同時帶動大量關聯投資和生產,一舉解決短期經濟增長問題。初步匡算,每平米投資2萬元,其中土地費用1.6萬,工程費用0.4萬。因主要選址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土地費用較高。
大都市和都市圈是未來城市化的發展方向,投資的大方向不會錯。每年浩浩蕩蕩的農民工大潮,每年浩浩蕩蕩的春運大潮,就是這個發展方向的歷史注腳。
黨中央的會議文件,已經多次認可、確定了這一大方向。2019年8月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和201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提出“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要“要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完善區域政策和空間布局,發揮各地比較優勢”。
安居房建設,與“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高度一致,是堅持“房住不炒”的有力保障。安居房與房地產調控配合,可以很好滿足中低收入家庭和外來人口的居住需求。安居房大量增加房屋供給,從根本上改變供求不平衡的局面,抑制購房恐慌,從根本上杜絕炒房。
2. 中期看,能保障未來10-15年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
過去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早已成為共識。不推動基礎性的改革,激發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不排除經濟失速的可能性。不要以為經濟下滑一定是漸漸的,緩慢的。沒有新的動能支撐,經濟下滑可能是斷崖式的,可能會引發社會不穩定。
未來10年每年興建1000萬套安居房,則未來10年的經濟增長都有了保障。由此帶來的直接投資和配套投資,以及產業聯動效應,是未來10年經濟增長的基本保障,將有力托住經濟增長的下限。
同時,在對外開放的配合下,大力發展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科技創新產業,將拔高經濟增長的上限。雙管齊下,則可以保住未來10-15年每年5%以上、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到2035年經濟再翻一番,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3. 長期看,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礎
未來10年每年興建1000萬套安居房,則可安置2億農民工,把2億農民工轉變為新市民,加上子女共新增約3億新市民。同步進行的商品房建設和其他流動人口市民化,還將形成約1億新市民。用10年時間,產生約4億新市民,市民總量從現有的6億增加到10億,一舉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解決過去40年未能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
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的基本社會結構。在漸進改革的過程中,城鄉二元結構有其歷史的合理性。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城鄉二元結構越來越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阻礙,成為國家現代化的阻力,成為提高社會綜合治理能力的負擔。只有消解城鄉二元結構,才有可能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才有可能實現黨的中長期戰略目標。
采取有力措施,消解城鄉二元結構,將一舉奠定中國現代化的基礎。不消解城鄉二元結構,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中華民族就不可能邁上新臺階。
二次房改的方向、思路、抓手、要點
二次房改的基本方向,是引導農民工市民化,消解城鄉二元結構。
二次房改的基本思路,是“政策定方向,市場為主體”,政策部門確定方向,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保證方向的正確和任務的實現。
二次房改的政策抓手,是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大規模建設安居房,完成從城鎮化到都市化的歷史轉型。
作為二次房改抓手的安居房政策,有10個基本要點:
1. 購房資格:面向所有無房人口,以就業地繳納社保為唯一標準,不歧視無戶籍、無學位人口。
2. 戶型設計:針對中低收入新市民群體,以40-60平米的小戶型為主,和商品房相互補充,形成完整的住房市場。
3. 房屋銷售:用商品房的方式銷售,加速資金回籠,形成資金閉環。不要用租賃房的思路。
4. 購房貸款:遵守商業可持續原則,首付不低于20%,貸款利率可以適當優惠。
5. 城市選擇:應主要選擇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不能選擇中小城市。以人口流入為標準,按照人口流入數量選擇城市和分配安居房名額。
6. 區位選址:應選址在較好區位,便于新市民上班,不能在遠郊區,形成新的浪費。
7. 開發建設:應商業化運作,政府籌集土地和監管,優質大型房企主導開發。
8. 土地來源:把大城市內部的低效工商業用地、科研用地轉化為安居房用地,并通過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土地出讓金,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9. 社保跟人走:要把新市民社保轉入落戶城市的社保體系,社保資金統一劃撥和管理。要采取“有檔次之差,無身份之別”的漸進思路,逐步提高社保水平。
10. 大力興建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可得性。
(本文作者介紹:北大國發院金融學教授)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