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星球商評
1917年,加州大學的校董哈立德在舊金山擁有了一座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廈,雖然有點丑,但這是世界上第一座全玻璃幕墻的大樓。
那時的舊金山,淘金熱的余溫已經散去,貿易和金融業開始走上前臺。像哈立德一樣的民營企業家們,支撐著美國年均超過20%的GDP增長率。
哈立德大廈落成那一年,舊金山半島到北加利福尼亞的跨海大橋被提上了日程。圍繞這座大橋,相關地區的政府和居民爭論了20年,主要原因是沒錢。為了建造這座大橋,當地老百姓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農場和公司,發行了3500萬美元債券。
這就是日后美國著名地標:
金門大橋。
這筆債,當地居民直到40年后的1977年才還清。
1977年,王石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廣州鐵路局做技術員,那時候他的頭發還很多,手里經常拿著政治經濟學的書籍去敲火車。
幾天前,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論壇在廣州舉辦。王石在接受采訪時說:
大灣區的發展還是要看年輕人。
舊金山灣區的真正興旺,是從1939年斯坦福大學的倆學生在車庫里搞出惠普電腦開始的。二戰中源源不斷的訂單,催生了硅谷的創業熱潮。
但是,還有一個原因總被大家忽視,舊金山灣區那時的房價很低,租售比更低。正是因為之前大搞基建,年輕的創業者們可以選擇住在廉價的遠郊。
到今天,舊金山灣區的經濟奇跡仍然在繼續,無數科技企業在這里走向巔峰,人均10萬美元的GDP水平讓大家提起“灣區”倆字,很難去想別的地方。
王石講過,年輕人不要急著買房,可以先租:
我44歲才有第一套房。
廣東省開始發展的時候,大批的年輕人和王石一樣,沒有考慮過買房的問題。
那時候,廣州剛開始大興土木搞建設,正在供銷社賣豬肉的小青年黃文仔看到了商機,放下屠刀直奔建筑市場,通過鋼材貿易兩年內就賺到了第一桶金:
1984年我就過百萬了,那時候“萬元戶”才剛開始出現。
這一年,曾做過洗碗工的廣州姑娘翟美卿踏入了家具行業,3年后,剛剛24歲的她成了百萬富翁。幾乎是在同一時期,翟美卿未來的親家公李思廉辭去了證券金融分析師的工作,開始在香港與廣州兩地之間做貿易。
這是一個蓬勃向上、萬眾創業的時代, 1989年,《財富》全球商業評價體系首次納入中國企業,但只有中國銀行一家上榜。
進入九十年代,中國迎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巔峰時期,作為開放的先鋒地帶,廣東成為了中國商業的地理圖騰:
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
1995年,《財富》雜志發布第一份包含各國企業在內的真正意義上的世界500強榜單,中國只有中國銀行、中化集團和中糧集團三家國企上榜。
那時候,鋼鐵廠車間主任許家印丟掉家鄉的鐵飯碗來廣州淘金;寧波電信局職員丁磊不顧家人的反對也來到了廣州。有朋友問他為什么不去更近的上海?丁磊說:
如果廣東人和上海人的口袋里各拿100塊去做生意,上海人會用50塊錢作家用,另外50塊錢去開公司;而廣東人會再借100塊錢去開公司。
王石有第一套房的時候也是1995年,在這之后,順德人楊國強攜碧桂園進軍廣州;張勁也創辦了雪松控股的前身君華集團;李思廉和他的好基友張力的富力地產幾乎推倒了廣州的每一根煙囪;馬化騰在全城的叮叮當當中創建了騰訊。
舊金山哈立德大廈落成100年后,“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出現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
這個區域里有接近7000萬人口,人均2萬美元的GDP,上百所高校,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區域對于年輕人的重視。
最近幾天,華為應屆生招聘郵件火了,8名應屆生在華為最低年薪下限90萬,上限200萬。任正非說:
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鉆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
今年《財富》雜志的世界500強榜單里,129家企業來自中國,首次超過美國。這其中,有20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而且,民營企業是絕對的主流。
去年排名361的雪松控股,今年上升了60名。莫愁問灣里其他企業高管對雪松的印象是什么,有位高管想了會兒回答說:
像一只頑強的泥鰍。
(本文作者介紹:4分鐘TMT、財經故事,文風通透幽默。代表作《華為令人浴霸不能》《范爺關山難越》等。)
責任編輯:楊希 1904183207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