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周天勇
要取消城鄉和地域分割的戶籍制度,及其與戶籍掛鉤的各種限制性規定,實行單一的身份證和居住登記制,促進人口、勞動力和家庭流動。
鄉村振興需要與城鄉人口和要素雙向流動及土地資源再配置,提高農村居民、流動人口和遷移新居民的收入相協同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這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人口、勞動力和人才城鄉雙向流動。如文件中提到的“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條件、有意愿、在城鎮有穩定就業和住所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有序落戶”;不宜于生活生產的農村地區,要“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農村對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強”等都體現了這一要求。
二是城鄉資金雙向流動。文件指出,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向農村流動的不僅是財政資金,還有信貸投資,社會投資資金。應當發揮財政、金融和社會資金的積極性,鼓勵城市社會投資,市場化運作,投入農村農林牧場規模化和現代化建設,促進農牧林的發展,投入農村農林牧產品加工等第二產業和旅游業等服務業,還投入水利、土地改造、生態環境、新社區建設等項目,全方位地振興和發展農業。
三是土地要素動態合理配置。需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進行土地用途的合理管制,使農村各類土地資源順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人口流動遷移、工業化進程、人口城市化、城鄉融合發展等要求,不斷優化再配置。
否則,就會出現無人住宅、空心村、耕林草地撂荒、侵占濕地等問題。閑置和利用率低的農村各類土地,需要以市場為決定基礎的調節機制,進行這種優化配置的調節。四是流動遷移人口享受平等的城鎮公共服務。文件提出,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使向城鎮流動和遷移的人口“依法平等享受城鎮公共服務”。如果向城鎮遷移的人口不能享受平等的教育等公共服務,以及公平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那么,會發生農村向城鎮流動人口的“青出老回”現象,阻礙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鄉村振興的重要目的,是提高農民收入,而關鍵則是按照文件中所說的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盤活要素,雙向流動,城鄉融合發展。除了增加農民的產業收入,特別重要的是要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2015年的研究數據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為2.73∶1,但是財產性收入差距高達12.1∶1。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前提是,通過統一城鄉土地等要素市場的途徑,將過去農村的生產資料(耕地、林地、牧場等)和生活資料(宅地)轉變成資產。也即文件提出的,“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
在農村土地為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體制下,各類土地產權不清晰,城鄉兩個分割的土地市場,各方面管制不能以市場經濟的方式表現為資產,沒有資產價值。因此在城鎮土地和城鎮居民住宅有很強的價格上漲和財富效應的情況下,農村居民的土地和住房卻不值錢,這種純粹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沒有給農民帶來財富,也沒有給農村的發展帶來經濟發展資產價值上升形成的GDP效應,農民也沒有得到這種資產性出租、交易、抵押、入股等經濟活動形成的合理的財產性收益。因此,需要加快農村土地和城鎮土地同地同價、平等入市、縮小征用范圍、按市價征用農村土地、建立統一城鄉土地市場等方面的改革,使農民真正能獲得財產性收入。
人口、勞動力和家庭的城鄉雙向流動及遷移,是最好的提高居民收入、減少貧困人口、縮小收入和貧富差距的途徑。
當前要加大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吸引青年人回鄉和城鎮人才向農村和農業流動;要取消城鄉和地域分割的戶籍制度,及其與戶籍掛鉤的各種限制性規定,實行單一的身份證和居住登記制,促進人口、勞動力和家庭流動;要取消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城鄉歧視,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務和公平的社會保障,另外城鎮中可建設廉租的安居房使進城農民住有所居。
(本文作者介紹: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公眾號天勇看經濟zhouty-tjj)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