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溫彬
目前,金融去杠桿成效顯現,風險總體可控,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回歸本源是銀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中國銀行業來說,同樣如此。這不僅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客觀要求,也是銀行業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
自2003年末啟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以來,中國銀行業進入市場化快速發展時期。這一階段,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規模和盈利水平快速增長,并呈現出重資本、重資產、重網點等特征。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以及增長動力轉變,銀行依靠“壘規模、賺利差、鋪網點”的傳統經營模式難以持續,亟待向輕資本、輕資產、輕網點方向轉型,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是,回歸本源。
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業要回歸本源,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過去幾年,我國金融市場化進程加快,銀行利差空間收窄,一些金融機構追求盈利最大化,熱衷加杠桿、擴同業、做通道等業務,進行監管套利,導致潛在金融風險上升。
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之首,采取有力措施,加強金融監管。目前,金融去杠桿成效顯現,風險總體可控,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回歸本源是銀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二是,聚焦優勢。
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必須發揮各銀行機構自身的比較優勢,實現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長期以來,銀行在戰略定位、經營模式、客戶選擇等方面雷同,導致金融供給和需求錯配、競爭激烈和服務短缺并存的問題。為此,銀行業可以比照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要求,形成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多層次銀行體系,構建國有、民營、外資和大、中、小型銀行協同發展的新格局。銀行應識別、培育、提升核心競爭力,聚焦特定區域、行業、客戶、產品,精耕細作,成為有價值的銀行。
三是,創新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當前,加強金融監管并非要抑制金融創新,而是要實現金融與經濟的良性互動。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等環境的變化,銀行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提高金融業經營效率,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在體制和機制創新方面,銀行業應加快建立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金融監管變化相適應的組織架構、業務模式、風控管理、考核體系等。在技術創新方面,銀行業應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運用,推動中國銀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