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唐建偉
緊跟科技發展,做全球金融科技的引領者,參與全球金融科技監管標準的制定。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增長及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發展也必將迎來新時代,出現一些新特征,也必然會面臨一些新風險、新挑戰。如何更好的識別、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把握機遇,關系到未來中資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的前景和全局,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 新時代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將呈現出新特征
進入新時期,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地位的變化及國際經濟格局的演變,以及新技術發展對金融業的沖擊等,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發展也將呈現出一些與此前不同的新特征,歸納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網點布局將從原來的港澳及歐美發達經濟體為主向以“一帶一路”沿線新興發展中國家為重點轉變。
中資商業銀行國際化最早的主陣地是港澳臺及歐美發達國家,主要是以全球各個主要的金融中心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等為基地來拓展海外市場。隨后再開始逐步向中國周邊亞太地區擴展。
但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縱深推進,中資商業銀行都開始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為下一步海外機構布局重點目的地。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金融服務網,不斷完善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機構布局。截至2016年底,共有9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62家一級機構,其中包括18家子行、35家分行、9家代表處。
同期,共有20個“一帶一路”國家的54家銀行在華設立了營業性機構和代表處。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分工協作,形成多元、開放式的金融服務體系,在為“走出去”企業和“一帶一路”沿線客戶提供差異化、特色化服務的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國際化水平也穩步提高。未來,中資銀行進入海外市場的方式也將更加多元,不再局限設立機構,通過代理行、并購等方式拓展業務也將日益興起。
2、業務范圍將從原來的傳統業務向新興業務拓展,業務重心也將從原來的銀行業務為主向綜合化金融服務輸出轉變。
未來中資銀行的海外業務將由單純滿足中資企業“走出去”需求向服務當地客戶不斷轉化,業務空間也將逐步拓展。一是境外零售業務加強。根據銀聯官方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銀聯卡境外發卡量已經達到9000萬張,但和逾60億的總發卡量相比,占比很小。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境外理財業務仍是一片藍海。在中國居民財富增長及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趨勢下,中國居民財富的全球化配置將成為一種趨勢,境外理財業務不僅能夠成為中資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還能夠成為中資銀行參與國際銀行業競爭的戰略型業務。
三是人民幣國際化必然伴隨著海外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快速發展。未來離岸人民幣存貸款、人民幣債券及匯率和利率衍生品等相關離岸人民幣業務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中資銀行對跨境人民幣業務愈加重視,各家大型商業銀行積極爭取離岸人民幣清算行資格,開展清算業務。
四是人民幣國際化有助于促進商業銀行綜合服務創新,銀行可以將其金融產品由單純的結算、融資等基礎性金融業務轉到側重為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方案,比如,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境內外分行聯動,幫助企業在境外人民幣市場以發債形式籌集人民幣資金,并為企業設計境外人民幣投行業務、跨境人民幣融資、跨境匯款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
3、國際化發展將向全球化全功能銀行階段邁進。
縱觀銀行國際化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國內銀行階段,主要業務仍在國內;第二階段是國際銀行階段,開始將銀行業務向國際延伸;第三階段為國際全功能銀行階段,所有業務都開始國際化;第四階段為全球全功能銀行階段,所有業務所有金融服務都實現全球化,到這一階段,其海外資產及營業收入至少要占到50%以上。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銀行還處在第二階段。
中國銀行等少數幾家大型銀行可能處在第三階段。截至2016年,中國銀行的境外機構資產占比最大,約26%,境外凈利潤占集團利潤的比達到36.3%,機構數量占比也最高,約占5%,反映出中國銀行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占比的提升及中資銀行國際化水平的提升,我國可能會出現多家國際化業務資產及利潤占比達到50%左右的全球全功能性銀行。隨著國際市場業務份額的逐步提升,重要性逐漸增強,其對國內業務及集團業務的風險傳染也會加大。
4、金融科技在國際化進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是金融科技大國已成為全球共識,英國的《經濟學人》雜志也盛贊中國金融科技的領先地位。同時,中國的金融科技也不再局限于國內市場,螞蟻金服、陸金所、微信等金融科技的業界領袖已經開發海外業務。與這些金融科技巨頭合作密切的中資商業銀行也可借助或幫助這些巨頭的出海而獲得拓展海外市場的機會。
一是金融科技中的大數據,云計算等將便利中資銀行全球化管理信息及業務系統的建設,使其更高效的運轉。二是區塊鏈、物聯網等金融科技將在跨境資金結算、跨境業務開展、跨境業務合作等方面更多的使用,降低中資商業銀行國際化業務開展過程中的成本,提升境內外業務聯動的效率。
三是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的向外輸出。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大國,第三方支付、線上線下互動的移動互聯金融生態、各類新興的現金貸等產品都是中國領先于全球其他國家的先進金融科技產品,未來將隨著中資銀行的國際化而走出國門,實現金融科技的輸出,為當地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提升當地的金融服務效率。國內銀行的業務已逐步全球化,在已經獲得全銀行牌照的市場,國內銀行與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可以為整個行業帶來巨大優勢,從而為中資企業與中國金融科技的輸出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二、 國際化發展新階段對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資銀行國際化發展進入新階段,全球經濟、金融、政治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國際化道路將面臨更趨復雜的經營環境,將對中國銀行業國際化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1、 國別風險更加值得重視。
根據中國銀監會2010年印發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國別風險管理指引》中給出的定義:“國別風險是指由于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政治、社會變化及事件,導致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或債務人沒有能力或者拒絕償付銀行業金融機構債務,或使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該國家或地區的商業存在遭受損失,或使銀行業金融機構遭受其他損失的風險。”
未來隨著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發展從發達經濟體向新興市場的擴展,國別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難度都會有所提升。因為“一帶一路”沿線的新興經濟體不管從經濟發展水平還是金融市場成熟度角度來看,都不如歐美發達經濟體。歷史上每次發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一些發展中國家就首當其沖受到波及,其經濟金融體系脆弱性就暴露無疑。
比如南美的阿根廷、亞洲的菲律賓等。而且很多發展中國家由于政治格局不穩定,很容易出現政府更替的政治風險。此前的北非地區,目前的中東地區等都面臨這樣的風險。比如當年利比亞卡扎菲政權被推翻之后,戰亂和政權更替導致當時中國在利比亞的很多承包工程都無法繼續,而中資銀行給這些中資企業的對外承包工程提供了很多保函,工程公司與銀行的利益同時受損。
2、 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更高。
中資銀行國際化進程越深入,海外金融市場波動性、海外流動性問題更值得關注。而且海外資產規模越大,對國內業務的影響及傳染也就更大。市場風險涵蓋了利率、匯率以及資產價格等金融市場波動密切相關的風險類別,是國際化進程中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動態平衡的關鍵所在。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可能會加大匯率波動風險,對商業銀行的境外業務將提出挑戰。不僅會使商業銀行自身的外匯投資和交易業務面臨匯率波動損失,還會對銀行外匯理財和其他外匯衍生業務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而海外流動性風險主要分為融資流動性風險和市場流動性風險。融資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海外無法及時有效地滿足資金需求的風險。市場流動性風險是指由于市場深度不足或市場動蕩,商業銀行無法以合理的市場價格出售資產以獲得資金的風險。
這兩種流動性風險隨著中資銀行業海外網點向新興市場拓展及參與海外金融市場的深度都會有所上升。另外境外金融機構進入同業市場不僅增加了競爭,還可能把外部風險引入國內金融體系。因此,中資金融機構進入離岸金融市場,海外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都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資本賬戶管制的逐步取消增加了銀行存款波動性,使得跨境資金流動趨于頻繁,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合規風險特別是反洗錢風險的重要性明顯上升。
政治風險和法律風險是高壓線,一旦觸發此類風險,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近年來,國際反洗錢監管逐漸加碼,受罰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多,不乏全球知名的銀行。所罰金額越來越大,甚至高達幾十億美元。范圍也逐漸擴大,除了傳統商數銀行,新興金融服務企業,如專注跨境支付的美國公司Ripple亦被罰過。
過去四五年,歐美國家對反洗錢合規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2015-2016年兩年時間內,就有中國銀行意大利米蘭分行、中國工商銀行西班牙馬德里分行、中國銀行紐約分行、中國農業銀行紐約分行等四家中資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受到國際反洗錢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中資銀行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存在不合規的風險:
一是未對國內客戶按照反洗錢的規定開展客戶盡職調查,未充分調查客戶業務性質、與中資銀行交易的原因、資金來源等;二是未對國企客戶中政治公眾人物進行加強型盡職調查,委托獨立可靠的渠道了解其個人身份情況、個人信譽、公共崗位工作情況、個人資金合法性以及與境外交易對象受益關系等問題;三是未能有效提供貿易融資產品與軍工產業無關的相關證明。中資銀行整體的反洗錢意識仍然較弱,和海外的反洗錢體系差距較大。這很可能成為未來中資銀行海外經營的重要風險點。
4、 技術風險及監管風險。
一是金融科技發展迅速,更新換代特別快,很容易導致出現技術風險。一方面,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成為金融科技業態的重要技術支撐。盡管技術是中性的,但技術與金融結出的果實未必都甜。
事實上,在軟硬件系統高度集成、信息流與資金流充分融合的金融科技生態中,一旦技術風險發生,后果更不堪設想。二是不同國家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不一樣,監管政策也不一樣,容易導致因監管標準不一致出現監管風險。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使技術創新往往超前金融監管,一些金融業務或產品可能超出監管要求,存在踩“紅線”行為。
例如,包括掃碼支付、智能投顧、互聯網消費信貸等在內的部分金融產品創新,都已經或正在突破金融監管紅線。顯然,這并不符合金融統一監管的理念。而且,由于金融科技是一項新事物,各個國家對金融科技的監管標準也并不一致,比如近期各國央行對待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未來如何避免在海外經營中由于對金融科技監管標準不一致可能導致的風險也是中資銀行必須去面對的問題。
三、新時代加強中資銀行業國際化發展風險防控的對策建議
1、加強研究預判,制定全面國際化發展戰略及風險應對策略。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當中資銀行站上世界舞臺彰顯自身實力時,其必然受到來自不同國家與地區、組織與個人更為嚴格的要求。清晰而理性的戰略規劃是中資銀行鋪展世界藍圖的基礎,無論是分支機構的區位選擇,還是進入市場的時機把握,無論是新設機構的形式取舍,還是跨境并購的往來談判,無論是國際業務的拓展方向,還是新型手段的研究開發,都需要依托于每家銀行清晰而審慎的發展戰略。國際化發展牽涉眾多,沒有充分的戰略規劃極易造成銀行對自身能力的認識不足,在國際化發展“熱情”的推動下,盲目擴張而引發戰略性風險。
2、熟悉東道國環境,避免國別風險。
各國不同的政治、法律與文化環境為中資銀行的國際化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進入東道國前了解當地人文背景、熟悉該國法律環境,對維護分支機構的設施安全、減少金融糾紛與訴訟案件、避免與當地人群發生摩擦均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因此,中資銀行在海外資本市場尋求融資時,要注意學習國外的游戲規則,加強與海外市場的溝通,及時發布有關信息,認真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重視投資者關系管理,打造專業化投資者關系管理人才隊伍,建立完整的銀行信息庫,包括國家相關政策、銀行歷史發展、戰略規劃、財務報告、產品與行業介紹、投資者概況等,確保投資者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到公司的準確信息。
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國別風險管理體系應覆蓋境外授信、投資、代理行往來、設立境外機構、境外服務提供商提供外包服務等各個環節;強化國別風險限額管理和監測,合理認定不同擔保機構和擔保方式帶來的國別風險變化及轉移,確保國別風險準備金計提充足;將國別風險納入本行的壓力測試,并根據壓力測試結果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
3、加強合規意識,避免反洗錢風險。
中國的金融體系必須從上到下真正落實反洗錢法律法規的要求,及時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條款和政策規定的變化,避免在國際化過程中遭遇相關法律糾紛,造成經濟損失。首先是要完善反洗錢立法。
擴大反洗錢報告義務的主體范圍,應將審計師、稅務師、公證人及法律專業人士等納入覆蓋人群;將虛擬貨幣納入反洗錢法律,填補虛擬貨幣監管尚無法律規制的現狀,滿足新形勢下監管要求。其次是加強機制建設,完善反洗錢信息獲取機制、建立反洗錢獨立審計機制,強化反洗錢國際合作機制,完善反洗錢領域研究機制,研究反洗錢制裁應急機制和反制裁措施,加強反洗錢公眾宣傳和人員培訓機制。
最后,要提升中資銀行境外機構合規管理水平。要準確把握境外反洗錢監管態勢,高度重視反洗錢合規管理。深入了解、全面融入東道國環境,加強與監管當局的溝通,及時準確掌握當地監管規則,嚴格遵照相關法律法規開展業務。完善洗錢黑名單管理機制,推動實現全球信息共享;高度重視銀行聲譽風險,強化海外分支機構高管人員合規意識。
4、完善風險管理系統,在集團內部建立全球一體化的全面風險管控體系。
風險管理系統與業務范圍與機構布局同步推進,持續完善全球一體化的全面風險管理架構。一方面,遵循“業務落地在哪,法律合規在哪,風險管控到哪”的原則,切實提升境外業務風險管控水平,加強境內外風險一體化管理。另一方面,加強風險條線垂直管理,建立按部門統籌與按條線延伸相結合、相關部門協同管理的機制,提高風險管理的獨立性、有效性和對整體風險的全面把控能力。
最后,要強化風險統籌,建立全球一體化的全面風險管控體系。這個全面的第一層含義是指全覆蓋,風險管控體系要覆蓋海內外業務的信用、市場、流動性、操作、國別,合規、科技等所有可能的風險領域,同時要將銀行業務和所有子公司業務全部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全面的另一層含義是全流程,風險管理系統要貫穿集團業務的前、中、后臺全流程并包括前端的風險防范、中端的風險檢測以及后端的風險處置等所有環節。
通過提升海外機構風險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強國別風險、監管風險、市場和流動性風險的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外部風險緩釋工具,增進境內外機構的信息交流,強化聯動業務的合規審查等手段,積極打造全球一體化的風險管控體系。
5、緊跟科技發展,做全球金融科技的引領者,參與全球金融科技監管標準的制定。
首先,中國金融監管部門要積極參與全球金融科技監管標準的制定,做全球金融科技的引領者。在中國的金融科技成長過程中,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與案例。在平衡金融創新以及防范系統性風險方面,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無疑是世界領先的。如果可以與各國的監管機構及政府部門分享其心路歷程,同時積極參與全球金融科技監管標準的制定,對于幫助中資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走向全球必將有極大幫助。
其次,中資銀行要學會利用科技手段加強境內外風險管理能力。適應信息化銀行建設的要求,要加強與國內外相關專業機構的合作,進一步完善國別風險信息庫、項目招投標信息庫、企業信用風險信息庫和跨境物流信息庫,運用大數據的科技手段,加強對市場需求和風險信息識別與監控。
(原文發表于《中國金融》2018年第5期)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者)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