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庚南
面對去年以來居民儲蓄存款的高歌猛進,市場表現(xiàn)出明顯的困惑:超額儲蓄究竟從哪里來?超額儲蓄將往哪里去?與之相伴而生的一另一種焦慮,——彌漫于存款人之間的降息焦慮。
5月15日,部分中小銀行根據(jù)相關部門通知要求,即日起控制通知存款、協(xié)定存款利率加點上限。其中,國有大行加點上限不能超過10個基點,其他金融機構不能超過20個基點。這意味著銀行存款利率又迎來一波大幅下調。據(jù)悉,有的中小銀行通知存款的利率將下調50-55個基點。實際上,這一波降息潮可推演至去年,全國性銀行已于去年4月、9月兩次下調存款利率, 今年4月10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fā)布《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明確將“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情況”納入考核,要求1、2、3、5年期新發(fā)生定期存款及大額存單利率的月度均值,須較上年同期下降合意水平,否則將在“定價行為”得分基礎上扣分。在此號令下,各中小銀行對存款利率進行了“補降”。
這一態(tài)勢將存款人的降息焦慮擴大到了極致。按照調整后的各檔期存款利率,1年期定期存款均為1.85%,低于1年期國債利率(2.05%);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除少數(shù)股份制銀行達2.95%外,各大銀行基本在2.65%-2.7%水平,大多低于無風險利率即10年期國債利率水平(2.7887%)。問題是,老百姓購買國債并非易事(且不考慮通脹因素及預期),如何安放養(yǎng)老的“錢袋子”無疑成了許多人的煩心事。
老百姓的降息焦慮因何而生?
在存款利率持續(xù)走低態(tài)勢下,存款領域出現(xiàn)的類似于“特種兵式旅游”(前段時間網絡上爆紅的一種年輕人旅游方式)的“存款特種兵”應該是降息焦慮表現(xiàn)的極致。由于不同地區(qū)的市場利率自律定價機制商定的存款上浮幅度、上限存在時空上的差異,即使同一家銀行在不同地區(qū)的分支機構存款定價也因資產負債結構、市場競爭策略及當?shù)厥袌龅牟町惗煌ㄍ瑯邮?年期定期存款,有的地區(qū)要高出40個基點)。這就給比較“計較”存款利息收益的儲戶提供了打時間差獲取利差的空間。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瞄準不同地區(qū)的存款利率差異,到不辭勞苦趕到異地去存款,像極了“旅游特種”。
準確地說,居民的降息焦慮實際上始于基于貸款利率LPR報價機制的存款利率“換錨”。2021年6月1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以下簡稱“利率自律機制”)工作會議審議通過的優(yōu)化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方案,利率自律機制優(yōu)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確定方式,將“基準利率*上浮比例”調整為“基準利率+基點”類似于貸款的LPR加點定價模式,即轉換的基本模式是將原來的上浮比例轉換為加點數(shù)。
這一定價模式的轉變無疑增強了央行調整存款基準利率的彈性,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原有的1.5倍指導利率機制可能形成的倍數(shù)效應。更為重要的是,央行希望通過這一改革,引導存款利率的下降,為商業(yè)銀行降低貸款利率“騰出”空間,也由此開啟了存款利率下行的態(tài)勢。 存款利率定價模式轉換后,長短期存款利率之間的利差將明顯收窄,半年及以內的短端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的自律上限趨于上升,一年以上的長端利率自律上限趨于下降。總體呈現(xiàn)“短端穩(wěn),長端降”的趨勢,這無疑有利于銀行優(yōu)化負債結構,擴大低利率負債比重,但顯然不利于風險承受能力低、偏好于通過銀行存款實現(xiàn)資產保值增值的群體。而且,管理層鼓勵金融機構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導向實際上也在不斷強化存款利率下行的預期。因此,每一次利率下調都會催生一大批客戶去搶存款。這種怪象深刻地折射出存款人的降息焦慮。
銀行機構降低存款利率的意圖是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這次降息并非源自商業(yè)銀行的自發(fā)的、個體行為,而是政策窗口指導在發(fā)揮作用。那么,監(jiān)管部門引導機構降低存款利率的意圖是什么呢?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二:
一是促進消費。毫無疑問,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當前我國經濟持續(xù)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而恢復和擴大消費擺更是被擺在優(yōu)先位置。在社會投資增長面臨后勁的考驗、進出口更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消費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盡管4月份社零等數(shù)據(jù)明顯改善,但仍不及預期。而國際環(huán)境依然復雜嚴峻,國內需求仍顯不足,經濟回升內生動力還不強。因此,希望將超額儲蓄“導”入消費領域的想法大有市場。于是乎,降低存款利率似乎成了釜底抽薪的高招。
或許從宏觀層面看,這是一種各方都樂見其成的結果。但恰忽視了存款人一方的感受和訴求。需知,中央在強調擴大消費需求的同時,也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huán)境,促進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就是說,推動城鄉(xiāng)居民擴大消費并非盲目的。
二是緩解銀行息差收窄的壓力。目前銀行業(yè)面臨較大的凈息差下降壓力。2022年底,商業(yè)銀行整體凈息差為1.91%,同比下降了17個基點,這是2010年以來首次跌破2%。這意味著銀行從貸款和儲蓄中賺取的利潤較小,甚至不賺錢,而資產端要讓利實體經濟,增加貸款利率不適應于目前的經濟形勢,降低存款利率已成為銀行穩(wěn)定凈息差的共識和本能應對之策。2023年以來,銀行資產端收益率受滾動重定價影響延續(xù)下行,負債端則由于結構性流動性短缺框架顯效而再度上行苗頭,銀行體系凈息差收窄壓力仍大。就5月16日部分中小銀行降息的行動看,步調一致的背后體現(xiàn)的顯然是基于微觀層面的利益驅動,或可視為商業(yè)銀行的“息差保衛(wèi)戰(zhàn)”;但實際上是監(jiān)管部門維護行業(yè)穩(wěn)健發(fā)展、引導存款利率進一步市場的舉措。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4月發(fā)布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實質就是為了緩解銀行息差收窄的壓力,引導銀行合理降低存款利率。
如何從共同富裕的視角看待居民的降息焦慮?
對比上述降息的意圖,存款人所表現(xiàn)的降息焦慮折射出的是居民實現(xiàn)資產保值增值的強烈愿望和理性選擇,傳遞出存款人作為資金提供方的合理訴求和現(xiàn)實無奈。
作為存款人的訴求是什么?在缺乏有效投資渠道,在處處面臨投資陷阱的背景下,存款成為普通百姓資產增值保值的主要選擇。或曰:何不去投資基金、股票、債券?在承擔應有風險的同時獲取更高的受益。這顯然是更符合市場精神的投資理念。但是,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各類投融資市場陷阱多多的情況下,勸老百姓把“養(yǎng)老錢”去投資基金、股票,無異于“何不食肉糜”之說。畢竟,對于大多數(shù)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存款的受益聊勝于無,至少可以部分遞減通脹對其資產的侵蝕。
這種訴求是否完全純屬于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從管理者的角度,特別是站在共同富裕的高度,我們顯然不應漠視百姓資產面臨的侵蝕狀況和態(tài)勢,而應積極主動幫助其實現(xiàn)保值增值。顯然,并非如某些專家所言,居民不會一味追求存款收益。實際上,有的存款本就是老百姓的養(yǎng)老錢,在收入未增加、預期不明朗情況下,通過降息推著老百姓去消費的思維本身就不夠厚道,更毋庸奢談以人民為中心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偏重于對銀行利差收窄的關注,而忽視存款人的降息焦慮,其實也是對存款人的一種不公。理論上,存款人與銀行之間存在典型的委托代理的契約關系。存款人將資金存入銀行,實際上是將資金的所有權暫時讓渡給銀行使用,條件是獲得合適的到期回報(利息收入)。在這里,存款人與銀行之間實際上構成了一重借貸關系。既然是借貸關系,那么就應遵循借貸的基本原則,體現(xiàn)平等互利的市場交易規(guī)則。也就是說,邏輯上借貸資金價格(利率)的確定應該是在存款人與作為借貸中介的銀行的協(xié)商結果,體現(xiàn)對雙方利益的兼顧。至少,存款利率形成的背后應體現(xiàn)平等互利的借貸契約關系。
毫無疑問,息差“保衛(wèi)戰(zhàn)”保衛(wèi)的是銀行的利潤。但這本身充滿了悖論,在實體經濟舉步維艱、回報率總體下降的情況下,銀行憑什么還要維持、還能維持既有的盈利水平?當商業(yè)銀行將降低存款利率視為對沖息差下降壓力的時候,這種看似符合商業(yè)原則的背后實際上隱含著非商業(yè)行為。其實質是將存款人的一部分利益轉化為商業(yè)銀行的利益,最終形成對商業(yè)銀行高收入的支撐,這顯然有失公允。
現(xiàn)實中,在助企紓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大方向下,銀行對于降低存款利率顯然是最直接、最“理直氣壯”的,根本就不存在轉嫁成本的意識。但這種意識的缺失本身就存在非商業(yè)性,即忽視和淡化了銀行與存款人之間的平等互利的借貸關系,實際上也將動搖銀行自身的存款客戶基礎。
如果一味推動存款利率的下行,在通脹率上升的情況下,實際上是對存款人特別是低收入階層的不公。因為,真正把資產主要配置在存款上、在乎存款利率的多為低收入階層,即那些需要靠儲蓄來養(yǎng)老的群體。也就是說,降低存款利率會動了這一群體的奶酪,降低他們養(yǎng)老的儲備。這與共同富裕“提低擴中”的導向也是相悖的。
需要反思的是,存款利率究竟由什么決定?銀行機構把實體經濟收益率下降、政策推動的降成本等因素導致的利差收窄壓力通過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轉嫁給存款人究竟是否合理?如果按照市場原則,按照存款自愿原則,在存款人與銀行之間形成價格博弈之下的雙向選擇,那么銀行降息以遞減息差收窄的行為是無可非議的。問題是,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這一博弈過程。存款利率自律機制實際上把這種博弈束縛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之內。
因此,無論從兼顧存款人利益、維護客戶長遠關系等角度出發(fā),還是促進共同富裕出發(fā),銀行機構應積極應對利差收窄的趨勢,既要通過優(yōu)化管理、降低負債及經營成本,遞減利差收窄的沖擊;同時,也要正式金融自身運行的規(guī)律、金融與經濟的適應性,適時調整自身的經營戰(zhàn)略、盈利目標。而作為監(jiān)管者,在指導銀行存款定價方面,應遵循借貸資金運行的基本原則,兼顧各方利益,包括存款人利益。需知,促進居民財產性收益增長也是推動共同富裕的應有內涵。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xiàn)為銀行監(jiān)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yè)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yè)金融服務問題。)
責任編輯:宋源珺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yè)領域的專業(y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