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莫開偉
截止8月31日,六家國有銀行半年報均已披露完畢。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統計,今年上半年國有六大行營業收入總額達1.94萬億元;歸母凈利潤總額達6731.71億元,按照上半年181天計算,六家國有大行平均日賺37.19億元。
六大國有大行上半年能賺這么多錢,對于銀行來說該大歡喜,因為賺了這么多錢,反映六大國有銀行總體經營狀況不錯,尤其較強的盈利能力對六大國有銀行彌補資本、提高撥備覆蓋率、消化不良貸款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對于六大國有銀行不斷提高抗金融風險能力更厚積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六大國有銀行取得如此豐厚的盈利也實在來之不易,因為當前六大國有銀行的盈利是在吸引存款與發放貸款之間形成的凈息差越來越窄的壓力之下獲得的,尤其是LPR連續幾次下降,使銀行靠貸款獲利的能力大幅下降。而六大國有銀行的盈利并沒受到較大的影響,只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銀行今年投放貸款的力度加大,靠信貸投放量增加了利息收入提高了盈利能力,以量增彌補了價格的下跌。今年上半年六大國有銀行貸款信貸投放大幅增長就是最好的佐證。二是表明銀行加快經營轉型取得了實體成效,不僅在降本增效方面采取了過硬措施,也在加快業務轉型向中間業務拓展、不斷擴大輕資產業務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發展。三是表明了銀行放貸的效率與放貸的準確性在不斷提高,在支持產業項目方向對路,產生的信貸效能明顯,為提高信貸業務收入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稍微思考一下,又感到些許令人納悶之外,在當前經濟形勢依然處于下行壓力、疫情多點暴發、實體企業生存日趨艱難的情勢下,六大國有銀行業績不僅沒有下降、而且保持相對穩健狀況,多少還是有點不太正常。一則,明顯與當前總體經濟形勢不相符。按正常經濟規律或思維邏輯,實體企業經營效益下滑,六大國有銀行的盈利下降才是正常現象,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六大國有銀行盈利則完全超出了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制約,實在令人不解。二則,明顯與實體企業生存現狀不相符。目前除了國有大型企業之外,所有中小微實體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受到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疫情影響,經營普遍面臨困境,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大量中小微實體企業不僅賺不到錢,反而出現嚴重虧損,不少已到關門破產的境地。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至少有超過5200家線下門店關閉,其中不乏沃爾瑪、悅詩風吟、海底撈等綜合實力強勁的頭部品牌。分業態來看,包括服飾3400多家,便利店700多家,美妝600多家,餐飲300多家,超市100多家,專業店59家,休閑娛樂20多家,百貨26家等等。這些中小微實體企業關店數量不斷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企業經營的嚴峻性,與六大國有銀行盈利高企、經營這邊獨好形成強烈的反差。三則,明顯與宏觀經濟政策要求不相符。自疫情之后,中央政府以及各級地方政府為復蘇經濟,對實體企業實施了系列減費降稅、降低貸款利率、銀行讓利等優惠財稅金融政策,在這種宏觀政策背景下,六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應該下降而不是大幅增長才是正常的,否則銀行對實體企業讓利的成效到底在哪兒,真的讓企業和民眾難以感受到。
這么說,并非眼紅六大國有銀行的盈利總額,也并非故意要六大國有銀行滑向虧損邊緣才開心,只是覺得六大國有銀行在當前這種經濟環境下,按181天計息平均日賺37.19億元,這個賺錢數量是否有點太大、太多?且這個結果并非是好現象,也并非是全國民眾尤其是實體企業所樂于看到的結果。
因為銀行盈利能力過高、賺錢過多,確實會帶來較大的負面金融效應。從大道理上說,銀行只是一個金融中介服務組織,通過組織資金即吸引社會存款與運用資金即發放貸款以及提供中間業務服務而產生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距形成利潤或虧損,其本身并不直接創造利潤,銀行其實也只是一個寄生在實體企業身上的金融組織,銀行賺錢越多,表明融出資金的利率越高,企業和居民個人付出的融資成本就越多,利潤也就越少。同時,社會利潤是個大蛋糕,銀行切除了過多的部分,企業和居民的利潤相對就減少了,甚至還會因為融資成本的過高而出現虧損,導致破產關閉。而我國六大國有銀行憑借自身的經營優勢,賺取了這么多錢,實際上打破了社會平衡利潤的分配格局,導致了嚴重的利潤分配不公局面。很明顯,若六大國有銀行這種強大的盈利能力和賺錢效應不改觀,有可能帶來較大負面金融效應:一則,銀行利潤越多,意味著對企業和居民的利潤侵蝕越厲害,使企業生產經營及擴張能力受到較大的削弱,尤其會制約制造業的更新改造和轉型升級能力,使實體企業難以走出經營低谷,也會影響居民拉動內需。而且,在當前這種經濟態勢下,銀行高盈利能力也是不可持續的,有點竭澤而漁的嫌疑。二則,銀行高盈利能力,使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措施很難落實到位。尤其是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將成為一種痼疾。為了追求自身盈利,銀行難以真正將中央政府要求的減費讓利措施落實到位,企業融資成本降低就會淪落為一句空話。三則,有可能扭曲國有銀行信貸經營行為,為追求自身盈利,向社會提供相關優惠金融政策也難以履行到位,大量信貸資金會投向大型國有企業,使民營中小企業獲得信貸支持的難度加大,民營中小微實體企業獲得金融資源的機會越來越少, 受到融資制約也越來越嚴重,這對于中國經濟全面復蘇以及穩住經濟大盤帶來不利。
顯然,在當前現實語境下,不僅實體企業、還有全國廣大民眾都有一種祈愿,希望國有大型銀行充分發揮好金融帶頭作用,以國家經濟發展為已任,不斷提高自身經營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落實減費讓利上再進一步,在經營上應樹立將自己的盈利水平與當前中國客觀經濟現實一致、將自身經營盈利能力與實體企業經營現狀相一致、與抗風險能力相一致等經營理念。也就是說,六大國有銀行的盈利水平與當前客觀經濟所能承受的資金成本相適應,盈利能力與實體企業經營利潤率相適應、財務收入能夠覆蓋支付可以有效消化金融風險能力相適應,不片面、不盲目追求自身盈利能力,不使自己的盈利能力明顯超越客觀經濟發展所允許的范圍,想政府社會經濟發展之所想、急實體企業之所急,使自己的盈利水平始終處于銀行與企業都接受、全社會都能理解的合理區間。這樣雖然可能讓六大國有銀行經營業績暫時處于不理想狀態,但從長遠看,卻是一種“放水養魚”和“休養生息”的金融經營原則,只有當所有實體企業能度過今天艱難的經營困局,才能使我國經濟全面復蘇,這樣也才能使六大國有銀行蓄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利潤來源,六大國有商業銀行也才能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所以,孰輕孰重,相信六大國有銀行經營管理者們能一眼明了,下決心將貸款利率和中間業務收費降低、再降低點吧,盈利額少點、再少點吧,目前中國經濟和實體企業確實需要國有銀行這種大度的經營情懷!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財經評論人、獨立經濟學者)
責任編輯:王婉瑩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