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四十人論壇
超大規模市場并非一個封閉的國內市場,而是一個開放、包容、聯通國際的市場,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8月30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主辦、CF40資深研究員肖鋼牽頭負責的《2020·徑山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主題為“‘十四五’時期經濟金融發展與政策研究”。這也是CF40連續第四年發布《徑山報告》。
著眼“十四五”,《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面臨三大變化:一是人口紅利和低勞動成本優勢趨于消失,二是后發優勢不再,三是相對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改變。面對上述變化,“十四五”時期的中國經濟必須挖掘和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新優勢潛力。
《報告》分為一個綜合報告和六個分報告,從儲蓄率變化、寬貨幣低利率、金融支持民企發展、房地產金融、金融防風險等角度對“十四五”時期重大經濟金融問題展開系統研究,提出政策建議。
《報告》課題組主要成員包括:CF40資深研究員、課題負責人肖鋼,CF40學術委員、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CF40特邀成員、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都陽,CF40成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CF40特邀嘉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室副主任朱鴻鳴,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CF40特邀成員、中金公司研究部原負責人、高瓴資本產業和創新研究院院長梁紅以及CF40特邀成員、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以上按報告章節排序)。所有課題組成員均以個人身份參與研究。
CF40秘書長王海明主持發布會。
“十四五”時期傳統優勢趨于消失
須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新優勢
《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面對國內外更加復雜嚴峻的形勢,在傳統優勢趨于消失的同時,中國經濟必須挖掘和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新優勢潛力。
《報告》系統闡述了超大規模市場新優勢的內涵,包括:第一,新一代青壯年人口優勢。第二,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優勢。第三,科技創新與技術產業化應用規模優勢。第四,超大規模金融市場優勢。第五,超大規模市場地區收斂優勢。
可以看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新優勢,是一個全面、系統的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這個市場涵蓋了勞動力、消費、產業、創新、金融、物流、房地產等各類市場;既包括商品市場和服務市場,也包括要素市場;既涉及實體經濟,也涉及虛擬經濟。《報告》認為,超大規模市場并不僅僅以某些市場達到世界最大規模來衡量,更為重要的是強調全國統一的市場,以及對全球市場能夠產生重大影響,對內循環與雙循環能夠形成有力支撐的大市場。
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是能夠對“雙循環”形成足夠有力支撐的大市場
“可以說,像我國這樣超大規模的統一市場,全世界只有一個。”《報告》寫道。
需要注意的是,超大規模市場并非一個封閉的國內市場,而是一個開放、包容、聯通國際的市場,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指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促進了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市場深度融合,將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七方面入手
實現潛在優勢轉變為現實效能
不過,盡管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新優勢蘊藏著巨大潛力,但要轉化成現實優勢,充分發揮其效能,需要一系列條件,目前還面臨不少障礙和挑戰。要真正實現潛在優勢到現實效能的轉變,更好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為此,《報告》從七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第一,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占比,加快培育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體系。①持續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深化教育改革,營造鼓勵基礎理論研究的社會環境;②堅持“房住不炒”定位,高度重視高房價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年輕人擇業問題;③加快培育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體系,不斷完善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大幅提高“第二支柱”覆蓋面,加快構建養老金“第三支柱”。
第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壯大國內消費市場。①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進一步壯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②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推進縣域產城融合;③要加大供給補短板力度,及時破除制度藩籬,引導勞動、資本等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
第三,構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①建議制定《民營企業促進法》,側重在所有制中性、競爭中性和民營企業家財產保護與傳承等方面做出規定,將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納入法律規范;②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優化地方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對民企經營發展的直接干預,強化政府監管標準的嚴格、統一、可預期;③金融機構要轉變經營理念與方式,建立健全新型銀企關系,改進對民企信貸風險管理,發展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健全民企的現代企業制度。
第四,提升金融體系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和協調性。①以股權化、長期化、多元化、國際化和規范化為核心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結構平衡、富有韌性,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②大力發展股權市場,增加風險資本供給,強化金融的創新催化劑功能;③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搶抓機遇打造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
第五,推進房地產金融改革,促進房地產業長期健康發展。①房地產金融改革應當堅持以可持續發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改善為中心,構建多層次的市場化房地產金融體系,探索創新型的房地產公共金融體制;②發展房地產證券化市場,抓緊落實基礎設施公募REITs試點,推動商業物業公募REITs發展;③創新房地產金融服務,構建有效、包容、可持續的公共金融體系,推動公共租賃住房市場發展,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購房租房需求。
第六,以更高水平金融開放應對日益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推動形成互利共贏局面。①練好金融市場化改革內功,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培育市場基準利率和收益率曲線,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化干預,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積極推進金融機構市場化改革;②優化金融開放的體制機制,完善開放、統一、普惠的跨境投融資體系,構建開放多元、功能健全、富有彈性、競爭力強的外匯市場體系,建立以人民幣金融資產為基礎的國際金融中心;③構建與更高水平金融開放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治理體系,建立開放經濟條件下多層次跨境資本流動宏觀調控體系,構建以負面清單為基礎的微觀合規管理框架,完善關鍵領域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金融科技賦能。
第七,保持金融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①加強宏觀政策協調,提高宏觀調控有效性,注意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同配合,創新和規范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健全“雙支柱”政策框架;②防范化解中小銀行風險,推動轉變經營理念,補充資本,改進公司治理;③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特別是隱性債務風險;④防范輸入型風險,統籌協調好人民幣國際化,高度重視國內外資本市場聯動風險;⑤加強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與協調,堅決反對并妥善應對美國的長臂管轄與金融制裁,做好極端情況下的工作預案。
問答環節(部分)
1
所謂“金融脫鉤”是偽命題
中國日報:《報告》中提到,在“十四五”期間形成超大規模金融市場可以降低金融脫鉤帶來的可能性,能否具體分析一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從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金融脫鉤可能帶來的最迫切的問題是什么?如何應對脫鉤帶來的挑戰?
肖鋼:發展超大規模金融市場可以降低金融脫鉤的可能性。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超大規模金融市場使得國際國內的資金更容易、更便利地相互流動和交融。這就為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創造了條件。
所謂“金融脫鉤”我認為是一個偽命題。大家都知道,金融是服務業,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不可能某個國家的實體企業只跟本國企業和本國銀行打交道,各國實體企業實體經濟是必然要相互聯系的。那么,如果這個問題不存在,我認為所謂金融脫鉤也就是個偽命題。
當然我們要承認,中美博弈正在升級,這的確會給我們的國際金融合作和發展帶來一些困難,比如我們的金融機構可能會受到所謂長臂管轄甚至經濟制裁,一些高管也有可能受到制裁。另外,美國還有歐盟一些國家都提高了安全審查的門檻,我們的對外投資會受到一些安全審查的限制。再比如美國提出來,由于監管方面的原因,要限制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已經上市的可能會要求退市。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在當前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堅持斗爭,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準備,大力發展我們的金融市場,來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
2
要真正落實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
中國證券報:《報告》中提到要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使居民儲蓄更有效地轉化為企業投資。此前監管部門也多次提到要推動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請問在這方面具體可以如何著手?
蔡昉:我主要講一下原則.如何把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這中間有很多環節,主要涉及儲蓄的供給方和資金的需求方,除此之外還有金融中介,以及體制環境。
首先是我們自己的儲蓄行為。如果說能夠常態化我們的儲蓄行為,儲蓄者會變得聰明一些,可以減少不確定的資金出處,比如少受非法集資非法理財的誘惑,讓我們的錢能夠真正進入需求者手里。
除此之外,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需要進一步改革,具體來說就是利率市場化,這是我們今后改革的重要方向,更好的價格形成機制,才能使價格信號本身反映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性以及供給需求狀況。還有金融體制本身、金融的基礎設施等等,也就是中央文件講的高標準的市場體系。
再有就是從需求方的角度看,應該消除所有制歧視和規模歧視,增強市場的競爭性。
總的來看,我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里面把一些主要原則都講的非常清楚了,我們應該把它真正落地。
3
公積金制度到了可以退出的時候
鳳凰財經:梁紅老師剛才簡單提到了住房公積金的改革。住房公積金改革在前幾年有一個抓手,就是成立國家住房銀行,這個問題在2015年前后討論的比較熱烈,當時住建部說成立的環境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這幾年似乎銷聲匿跡了。您對住房銀行怎么看?
梁紅:中國公積金的結余金額將近6萬億,超過了整個養老金結余,而且每年還在以超過名義GDP的增速在增加。因為各方面的限制,公積金其實基本就在銀行存款,2%的利息,所以我們一直在呼吁要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既然已經有了個人住房貸款,而且還有了個人買房租房直接在稅收上的抵扣,公積金這個制度應該說到了可以退出去的時候,而且這也會降低中國的無效儲蓄率。據我們觀察,在五險一金制度大范圍執行之后,中國的儲蓄率明顯跳升,這些儲蓄因為各種各樣在投資方面的安排,實際上回報非常差。我當時看到住房公積金的結余超過整個養老金結余的時候還是非常吃驚的。我們建議:第一在流量上,把公積金個人和公司的繳存減下去,等于企業減稅、增加可支配收入。第二在存量上,這筆錢如果投在建設公共住房上,相信回報至少會高于2%。
至于國家住房銀行,我們不認為它可以解決中國今天面對的問題。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是住房公積金效率不高,增加了儲蓄率,減少了可支配收入。另外一方面,公共住房這端一直缺乏有效供給。我們并不缺銀行,并不缺房貸的提供者。
《徑山報告》項目簡介
《徑山報告》項目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于2017年初正式啟動。該項目旨在通過集中研究、辯論,積極推動學界、政界與業界對于金融開放問題的思考,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每年的《徑山報告》將定期舉行報告研討與發布會,并于當年末正式成書出版。
第一期(2017-2019年)《徑山報告》項目由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牽頭。從2017年的“金融開放”、2018年的“金融改革”到2019年的“金融創新”,第一期《徑山報告》的核心主題就是探討“中國金融如何繼續往前走”的問題。
《徑山報告》項目由協調小組確定年度研究主題,并邀請學術素養深厚、經驗豐富的專家承擔課題研究工作,所有課題組成員均以個人身份參與研究。
《2017·徑山報告》:積極、穩健地推進中國金融開放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隨后,國務院提出要持續推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對外開放,明確對外開放時間表、路線圖。
如何合理構建金融業進一步開放的時間表及路線圖?2017年9月23日,以“積極、穩健地推進中國金融開放”為主題的《2017·徑山報告》在杭州發布,及時為這道關鍵問答題給出思路。
《2017·徑山報告》就穩步推進金融開放提出七方面政策建議,并率先給出了我國金融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2017·徑山報告》課題組主要成員包括黃益平、張宇燕、朱民、張斌、管濤、徐忠和朱雋。所有課題組成員均以個人身份參與研究。
由于發布之時正值我國金融開放政策即將出臺這一關鍵節點,《2017·徑山報告》甫一面世就受到廣泛關注。美國財政部第一時間翻譯了報告,IMF等國際組織也就報告內容與相關人員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交流探討。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 China Economic Journal刊載了《2017·徑山報告》英文縮減版。
2018年1月,《2017·徑山報告》英文版在華盛頓正式發布。2018年3月,《2017·徑山報告》正式出版成書,題為《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CF40學術顧問、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為本書作序。
《2018·徑山報告》:強化市場機制 構建現代金融體系
201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九大部委聯手發布了《“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不同于“十二五”的“金融業的發展改革規劃”,文件名稱針對性地采用了“現代金融體系規劃”這一表述,意義深遠。
金融體系應該往哪個方向轉型?“現代金融體系”的“現代性”又該如何體現?2018年9月15日,以“強化市場機制 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為主題的《2018·徑山報告》正式發布,為我國金融體系轉型方向這道關鍵選擇題給出建議。
《2018·徑山報告》分為一個綜合報告和六個分報告,從金融體系建設理論、金融補短板、貨幣政策框架、資本市場改革等方面,提出了金融改革的方向與主張:金融改革的方向應該是進一步的市場化,但它不會是一場放任自流的市場化過程,應是增加直接融資,強化市場機制以及改善金融監管。
《2018·徑山報告》課題組主要成員包括:黃益平、殷劍峰、張斌、徐忠、紀志宏、孫國峰以及洪磊。所有課題組成員均以個人身份參與研究。
2019年1月24日,《2018·徑山報告》英文版在美國紐約首發。2018年4月,《2018·徑山報告》正式出版成書,題為《中國金融改革路線圖》。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為本書作序。
《2019·徑山報告》:金融創新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經濟迎來了一系列重大轉折。近年來低成本優勢喪失、人口老齡化加劇,加之全球化趨勢停頓甚至逆轉,我國經濟增長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如何支持經濟創新、實現可持續增長這一關鍵問題亟待回答。
對此,《2019·徑山報告》提出了關鍵論斷:經濟創新呼喚金融創新,這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前提。《報告》由一個綜合報告和六個分報告組成,從最優金融結構、資本市場、商業銀行、影子銀行、數字金融、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2019·徑山報告》課題組主要成員包括:黃益平、林毅夫、田軒、楊凱生、肖鋼、黃卓、沈艷、郭凱。所有課題組成員均以個人身份參與研究。
2019年11月6日,《2019·徑山報告》英文版在華盛頓首發,2020年4月正式出版成書,題為《中國金融創新再出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為本書作序。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定位為“平臺+實體”新型智庫,專注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譚兆彤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