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揚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要進行市場化配置的要素有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五種。對此,IMI顧問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7月5日晚做客《中國經濟大講堂》發表演講時指出,“要素市場化改革是當今我們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也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效率的提高依靠生產要素的轉移。通過要素市場化改革,特別是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有利于進一步釋放資本的力量,從而更好地帶動實體經濟發展。以下為演講紀要。
1
要素市場化改革直達供給側改革核心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以往的普遍定義中,主要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等,隨著科技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完善,在這一次發布的《意見》中,國家已經明確,要進行市場化配置的要素主要有5種: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
李揚認為,這次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之一,被正式納入到國家所定義的要素市場化配置中,意義重大。數據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是數字經濟的典型特征,但若在數據運行各個環節采集標準不一致,共享共用就很難實現。作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重要舉措,《意見》提出將有關領域數據采集標準化,具有積極意義。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為核心驅動的數字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但若在數據運行各個環節采集標準不一致,其共享共用就很難實現。”李揚指出:“這就好比火車行駛的鐵軌,如果一段路程有的寬軌、有的窄軌,火車行駛的速度就起不來,更別說跑高鐵了。”
談到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意義,李揚分析稱:“需求側講的是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大部分是以貨幣形式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總是著眼于需求側,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供給側就是要素的供給,都是實實在在的實體經濟:勞動力、資本、土地,包括技術企業家的才能、數據,是真金白銀。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展開要素市場化改革。”
李揚特別指出,現代社會再生產的基本特征是擴大再生產,而進行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就需要不斷有新的資本形成。因此,資本的形成是一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要素市場化改革中核心的一環。
2
服務實體經濟必須是資本的核心使命
資本要素配置問題的核心在于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投資對于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因為只有不斷地擴大再生產,國民收入水平才會不斷地提高,國民生活質量才能不斷改善,這就需要有不斷的資本投入。李揚指出,“資本投入是一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來認識資本要素的配置。”
宏觀經濟運行的核心是保持儲蓄和投資的平衡。李揚指出,儲蓄轉化為資本要素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國家財政,由國家進行配置;二是通過金融市場、銀行機構等金融之洪流,為企業家從事生產性工作提供支持、創造利潤。正因為此,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議題。“如果資金都不回到生產領域中,炒的都是泡沫,只有那些搞金融的人才會在泡沫中獲益,那么廣大從事實體活動的人就沒有收入了。”李揚說。
近年來,決策層反復強調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全國兩會結束不久,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連續發文,針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長短兼顧、綜合施策,推出一系列促進資金“直達”中小微企業的工具,包括普惠小微企業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等。
一系列舉措值得肯定,但李揚也指出:“資本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血液,資本市場則在解決資金來源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盡管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仍是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目前各層次的資本市場發展仍不均衡,個別市場流動性還是較弱。
此次中央意見出臺之后,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包括著力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制度,完善股市基礎制度建設,完善債券市場統一標準建設等方面。此外,為了打造更開放包容、充分競爭的金融環境,近年來我國金融部門還集中宣布了40多條對內、對外自主開放的措施,在很多領域完全取消了外資股東資質限制,在市場準入、業務范圍、營商環境等方面進一步加大開放,不斷釋放改革紅利。
3
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多管齊下
李揚認為,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要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機制、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等幾個方面。
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包括改革完善股票市場發行、交易、退市等制度;鼓勵和引導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為市場的波動提供上下線,有效控制投機行為;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推動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證券民事訴訟制度,實行辯方指證;完善主板、科創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市場建設。此外,李揚認為,在債券市場領域,加強債券市場評級機構統一準入管理,規范信用評級行業發展,也至關重要。
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機制,能督促金融機構進一步回歸本源。“小微、三農金融服務需要很多專門的機構來做。在發達經濟體,有許多銀行專門駐扎在基層,是為那‘一畝三分地’服務的金融機構。”李揚介紹。他建議,通過各種各樣的措施,包括鼓勵性的補貼獎勵、強制性懲罰措施等等,“胡蘿卜加大棒”并舉,切實提高中小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則是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內容包括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推進證券、基金行業對內對外雙向開放,有序推進期貨市場對外開放;逐步放寬外資金融機構準入條件,推進境內金融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交易等等。
“中國目前還存在一些‘玻璃門’‘高門檻’‘潛規則’,實際上是阻礙中國對外開放的。而進一步推進國內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是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一個基礎條件。”李揚介紹。
此外,李揚特別提出,放管服改革也是絕對必要的。“在金融領域中,破除不當的行政干預,增強服務意識,才是提高金融資源、資本要素配置效率的治本之道。”李揚說。
(本文作者介紹: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