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溫彬
目前,戰“疫”決戰已取得重大進展,恢復生產、奪回損失已成重要戰“疫”主線。在此過程中,如何更好、更高效地配置金融資源,已經成為擺在中國金融人面前的一項課題。為此筆者建議:要堅持做到、做好“三個結合”,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為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擔負應盡職責。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協調下,央行等經濟金融管理部門第一時間出臺政策、部署工作,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響應、主動作為,以戰“疫”姿態提供更為優質、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全面助力疫情防控。目前,戰“疫”決戰已取得重大進展,恢復生產、奪回損失已成重要戰“疫”主線。在此過程中,如何更好、更高效地配置金融資源,已經成為擺在中國金融人面前的一項課題。為此筆者建議:要堅持做到、做好“三個結合”,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為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擔負應盡職責。
短期戰“疫”救急與疫情結束后穩增長措施相結合。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達標之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信這場疫情會很快過去,但毋庸置疑,疫情會給全年經濟增長帶來壓力。因此,金融工作需要將戰“疫”與支持經濟恢復性增長相結合。
就貨幣政策而言,繼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和市場利率穩中有降;降準和降息仍有空間,要盡快引導LPR利率下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對金融機構來說,要調整好全年的資產負債管理規劃,持續加大對制造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信貸投放,優化信貸結構,建立和完善小微金融發展的長效機制,更好地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展。
2月1日,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發布30項工作舉措,部署金融支持防控肺炎疫情相關要求;2月2日,央行發布公告將于2月3日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確保市場流動性充足供應,穩定市場預期;2月10日,央行設立的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開始發放,財政給予一半的貼息,確保戰“疫”重點企業貸款利率低于1.6%;2月17日,在10000億元逆回購到期之時,央行為對沖影響,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通過公開市場開展2000億元一年期MLF(中期借貸便利)和1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一如預期,一年期MLF中標利率3.15%,與上次MLF中標3.25%的利率相比,降低10個基點。這無疑為進一步壓低貸款基準利率(LPR)、降低企業借貸成本提供了必要條件。
其實,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看到社會生活領域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同時也讓我們發現很多新的商業機會和增長空間。比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升級,醫療衛生、健康保健、養老育兒等領域的服務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很大缺口;再比如,居家辦公、網絡娛樂、5G、智能科技等創新領域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疫情結束后,這些領域都可能迎來爆發式增長,金融機構應該關注市場主體的行為變化和科技創新方向,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這次疫情也將極大地推動銀行業數字化和網絡化進程,為銀行機構的經營和創新帶來深遠影響。下一個階段,商業銀行應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支出,加速金融科技在客戶體驗、運營支付、風險防控、場景金融、開放銀行等領域的前瞻性布局和創新性應用,重塑發展模式,推動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金融與財稅、就業等政策相結合。為了控制疫情蔓延,政府采取了延長假期、減少人員出行和聚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阻斷疫情傳播。但同時,這也給部分行業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更加直接明顯。它們一方面收入大幅下降甚至顆粒無收,另一方面工資、租金、利息、稅賦等成本支出剛性存在。雖然各地已經開展有序復產復工的努力,但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是:企業所面臨的經營難度和短期流動性壓力依然很大。因此,要充分估計這次疫情影響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加強各項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有效合力,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當前,尤其要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作用。我國財政政策有空間,至少可將今年的財政赤字率提高到3%,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擴大到3萬億元左右,以此加大對疫情防控相關領域的公共支出,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同時要提高財政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金融方面要確保全社會資金暢通無阻,確保商業銀行能夠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同時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就業方面,政府應強化就業信息供給,在激勵穩崗獎勵、培訓補貼等政策的基礎上,積極鼓勵發展返鄉創業、“共享員工”等新型就業模式。
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與防控金融風險相結合。近幾年,中國政府加強金融監管,推動金融業回歸本源,銀行機構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資產不良率等一系列安全指標均保持在良性水平運行,影子銀行治理初顯成效,金融體系風險總體可控。但受疫情的影響,非常容易導致一些經營管理不規范、產品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出現還款困難甚至破產倒閉的問題,這對銀行資產質量造成較大壓力。
如何破解這道難題,防范潛在風險爆發?這對中國銀行業無疑是一次大考。為此筆者建議:第一,針對不同行業特性采取相應舉措,對于信譽良好、管理規范、市場前景好、暫時有困難的企業不斷貸、不抽貸、不壓貸,同時對破產重組企業提供必要資金協助。第二,要制定明確的標準、嚴格而規范的流程,防止個別企業和個人借疫情逃廢銀行債務。
就目前而言,銀行機構正在加大對疫情防控重點醫藥企業、生活物資保障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對一些受疫情影響而出現貸款逾期的企業采取展期、續貸、征信保護等措施。上述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它可以保證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防止企業因短期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倒閉。應當說,該措施截斷了疫情引發重大金融風險的通道。同時,這一措施也對穩定金融市場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之,疫情對于金融業而言,機會和風險并存,只要各方可以同舟共濟、系統施策,就完全有可能化被動為主動,不僅可以確保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而且還將為中國經濟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本文原發于中國金融雜志。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