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管清友:哪種方式保增長更適合中國國情?

2020年03月03日21:39    作者:管清友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管清友

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一直在上山,上山的時候最怕速度慢,所以必須開足馬力,不能松油門,但未來十年我們面對的是下山路,這個時候最怕速度快,必須控制好速度,尤其是疫情之后,下山的路更陡了,千萬不能讓剎車失靈,但也不能錯踩了油門。

   2020年初大家討論的是中國經濟要不要保6,疫情之后,這個問題似乎已經不需要討論。很多機構,包括我們,對疫情的經濟影響都做了估算,結論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是有共識的,即便沒有疫情,今年的中國經濟增速也有較大的下行壓力,有了疫情,短期的下行壓力將進一步加劇。與GDP高度相關的領先指標PMI已經出現大幅回落。2月制造業PMI為35.7,比上月下降14.3,遠低于市場預期的46。非制造業PMI直接從上個月的54.1掉到了29.6。疫情對數據的沖擊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嚴重,一季度GDP很可能超預期下行,破6幾成定局。

  在展開討論之前,有必要明確一個基本背景:中國經濟這幾年一直在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過渡,用中央的話說,這叫“增速換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們已經先后跨過了幾個重要的“擋位”。2011年破10%,2012年直接破8%,2015年又破7%,現在我們又到了6%的關鍵擋位,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

  放眼全球,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夠長期保持在6%以上增速,也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減速換擋。根據海外經驗,減速期平均時間為20年,最終穩定的GDP增速平均值為3%。美國經過減速期30年,經濟增速從高點18.9%下降到3%。日本經過減速期30年,經濟增速從高點13.1%下降到1%。韓國、泰國、臺灣都經歷了20年的減速期,經濟增速從12%以上的高點下降到3%。中國經濟增速從2008年步入換擋期,目前剛剛走過了11年,GDP增速從高點14.2%下降到了6%。相比于發達經濟體,中國經濟雖然正在減速,但增速仍處于較高水平。

  所以現在這個擋位仍是中國經濟換擋過程中的一個中繼站,不是終點站,中國經濟可能還有5-10年的換擋期。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經濟就不需要保增長了?當然不是。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一直在上山,上山的時候最怕速度慢,所以必須開足馬力,不能松油門,但未來十年我們面對的是下山路,這個時候最怕速度快,必須控制好速度,尤其是疫情之后,下山的路更陡了,千萬不能讓剎車失靈。

  就像下山路不踩剎車更容易翻車一樣,經濟下行階段不保增長也可能讓經濟“翻車”。這種翻車的風險來自下山路上崎嶇的路面隱患:

  第一個隱患是社會層面的,經濟下行會減少就業崗位,動搖社會穩定的基礎。為什么地方政府過去那么重視GDP?記得一個地方政府的領導跟我說過,你體會一下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的民工返鄉壓力就明白了。每個單位的GDP都需要人力去生產和服務,GDP少了,人力需求自然會受影響。當然,這不能只看GDP的速度,還得看結構,比如現在GDP里服務業多了,每單位GDP吸納的就業也就多了。但經濟和就業的相關性依然存在,而且是很明顯的相關性。

  第二個隱患是金融層面的,經濟下行會加劇債務負擔,動搖金融體系的穩定。經濟下行,賺錢的機會少了,借錢的可能還不上錢,面臨破產,往外借錢的投資者收不回錢,會形成壞賬。這次疫情給了我們一次深刻的現實教學,當經濟活動一受阻,很多企業的債務壓力一下子就爆發了,過去有現金流還能滾動起來,但現金流一受損,像西貝這樣的優質企業都一度面臨生存危機。

  第三個隱患是外部風險,經濟下行的內部壓力會削弱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這個外部,不只是指國外,泛指一切我們自己決定不了的東西,有點像經濟學里說的“外生沖擊”。疫情就是一個典型的外生沖擊,這類風險你無法完全預防,發生了你只能被動應對。經濟好的時候,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強,但經濟差的時候,不管是人力財力物力都會受影響。這次疫情之所以后期防控給力,也是來自于中國經濟這三十年積累的底氣和實力。

  所以,保增長其實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必選項,尤其是在疫情壓力疊加經濟壓力的當下,各方在爭論的其實不是保不保的問題,而是怎么保的問題。前三次保經濟增速關口,方式和速度都不一樣。2011年歐債危機發酵,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當時保9的手段比較克制,當年降了1次準,2012年又用了2次降準,2次降息。但這一輪弱寬松未能讓經濟下行踩下剎車,經濟增速只用了3個季度就接連跌破9和8的關口。2014年保7用的是大寬松刺激,當年4月開始定向降準,11月開始重啟降息,之后11個月降息140個BP;房地產隨著寬松刺激水漲船高;PPP盛行,基建大干快上。從第一次定向降準開始算的話,最后破7用了5個季度。大力度寬松確實在短期內起到一定效果,但也未能改變經濟長期下行趨勢,同時也累積了一系列金融風險,為近幾年的金融出清埋下了很多“雷”。

  不同的保增長方式直接決定了經濟的走勢,而保增長的方式無非有三種: 

  (一)激進式保增長:奔著7去保,用大力度的需求刺激政策徹底把經濟增速打上去

  激進式保增長的好處很明顯,就是短期能夠迅速見效。789三個關口基本都是采用激進式的方式來保,以貨幣大幅寬松為主要手段,配合地產和基建投資刺激。短期內能夠通過需求提振緩釋風險,往往可以迅速收到成效。2012年降準降息后,4季度經濟增速的確出現了小幅反彈,2015年大寬松刺激后,經濟增速也表現出一定的韌性。

  激進式保增長的弊端也很明顯,就是會造成很多長期問題。首先,貨幣寬松的邊際效用越來越弱,起效的時間也越來越長。2011年開始降準降息后,3個季度見效,2012年4季度經濟增速反彈了0.6個百分點,持續了1個季度;而2014年開始的寬松8個季度之后才見效,經濟增速反彈了0.2個百分點,持續了3個季度。

  其次,大水漫灌會刺激金融泡沫,加劇金融風險。2015年的股災、2016年的債災、2017年后大量企業破產、債券違約、P2P暴雷以及連環的金融風險都是活生生的例子。2017年以來的金融強監管、去杠桿帶來金融周期收縮,就是為了把過去寬松埋下的“雷”一顆顆拆掉,包括打破剛兌、禁止資金池、嚴控杠桿、規范并購重組、消除表外違規融資、化解地方隱形債務等等,為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也付出了很大代價。

  第三,激進式保6會進一步扭曲收入結構,導致收入分配不均。“大水漫灌”是主觀刺激需求,離“雨水”近的群體如金融機構、房地產公司甚至地方政府都賺的盆滿缽滿,而離“雨水”遠的群體如制造業、實體企業、小微企業卻很難獲益。擁有資產優勢的人能得到資產收益上漲帶來的好處,而沒有資產的人不僅不能享受更多的資產收益,還必須為此承擔更高的生活成本(房價、豬肉等)。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產業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分配不均等。

  (二)對沖式保增長:主要以延緩經濟下行的速度為目標,適度寬松刺激需求,但不強求經濟的回升

  對沖式保增長的好處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釋下行過快帶來的風險,經濟不至于爆發危機又不會繼續扭曲收入結構和刺激金融泡沫。對沖式保增長就像飛機著陸,下一個臺階有一個緩沖的平臺期運行一段時間。逆周期調節政策松緊適度,既不像過去“大水漫灌”式刺激累積風險,也不因過度緊縮造成經濟硬著陸。政策之松在于以適度寬松、結構性寬松為導向,疏通貨幣傳導機制,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合理充裕的資金環境。寬松落實處進行精細化、區別化調整和定向調控,引導資金流向小微企業、實體經濟,對沖經濟下行風險的同時不走過度金融化、過度地產化的老路。政策之緊在于仍然要結構性去杠桿,推動“僵尸企業”的合理退出,嚴控地方隱性債務,防止產生更多經濟泡沫,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對沖式保增長的弊端在于當前經濟形勢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對政策定力和調控精準度的把握要求很高。當經濟下行壓力過大時,如果沒有足夠的政策定力把握對沖力度,很有可能再次陷入“大水漫灌”式寬松。如果沒有正確認識經濟增速過快下行的嚴峻性,也很有可能由于沒有及時采取合適的對沖措施造成經濟崩潰。日本陷入“失落的三十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內部政策失誤,廣場協議后大幅降息,金融泡沫達到頂峰時又過度收緊,導致經濟滑向泡沫破裂的深淵。當前經濟下行與通脹走高并存,讓政策制定陷入兩難境地。外部中美貿易摩擦具有反復性,又為判斷國內經濟形勢增添了難度。對沖式保增長需要更加精準的把握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和節奏。

  (三)改革式保增長:主要以長期增速為目標,弱化需求管理,甚至主動刺破杠桿、擠出泡沫,轉而依靠長期結構性改革來激發經濟潛在增長。

  改革式保增長的好處是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優化,激發長期增長潛力。出口、基建、房地產三大拉動經濟增速的需求動能已經不足,保持必要經濟增速需要通過改革促進經濟長期增長潛力的釋放。中國未來發展潛力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于城鎮化率的提升。中國目前的城鎮化率還不到60%,與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如果每年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新進城的人口超過2000萬,這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二是由于體制機制上的束縛,很多領域被管制的太過。在這些領域放寬準入、促進競爭有利于擴大內需,激活潛能。三是在知識產權保護、創新人才培育、核心技術攻堅等方面仍有大力進行制度改革和追加投資的空間。改革式保增長有利于促進一二產業提質增效,第三產業創新升級,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改革式保增長的弊端在于見效慢,改革的過程中可能加快風險的釋放。中國目前的社會、工業、金融等領域都存在不穩定因素。社會方面,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就業難、看病難等現象仍然存在。工業方面,傳統工業產能過剩、新興工業創新不足、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等難題仍待解決。金融方面,企業杠桿率仍然高企,政府隱性債務規模龐大,經濟下行加劇信用風險,金融監管體系也多有不健全之處。深化改革需要打破種種思想束縛、利益固化,要以時間換空間。改革也必然伴隨著短期陣痛,比如強調環保、淘汰落后產能等措施可能會進一步限制經濟的彈性,金融領域的改革也可能造成流動性緊張、匯率波動等一系列問題,觸發各領域的一些風險點。

  綜合考慮,第二種需求對沖+第三種供給改革相結合的方式來保增長可能更適合目前中國的國情。

  (1)在需求側,采取適度的寬松政策來穩定需求,尤其是在一些潛力較大和較為薄弱的重點領域。

  從央行來說,貨幣政策的大方向是非典型寬松,把改革式降息作為主要手段。寬松是逆周期對沖的必然選擇,但又不能“大水漫灌”,于是就有了我們說的非典型寬松。非典型寬松的力度會小于2008、2011和2014年開始的三輪大寬松。2008年4次降準4次降息,2011-2012年3次降準2次降息,2014-2016年8次定向+全面降準6次降息。而2019年只有3次降準和3次改革式降息。改革式降息就是不直接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而是用利率市場化改革來間接的降低社會融資成本。LPR形成機制就是“改革式降息”的關鍵一步。LPR改革以來,短端利率和長端利率不再一刀切,盡量隔離房貸,引導資金流入實體企業。去年8月份改革以來,1年期LPR下調了四次,從4.31%降至4.05%,共下降了26BP,5年期LPR下調了兩次,從4.85%降至4.75%,只下降了10BP。未來5年期LPR雖然也會下降,但還是受“房貸利率基本穩定”的約束,下調的節奏和力度會明顯小于短端。

  從中央政府來說,對赤字率的容忍度可以再高一點,可以適當增發規范的政府債券,包括專項國債、特別國債等。私人部門被動去杠桿的過程中公共部門應該加杠桿對沖,是所謂逆周期調節。而目前中央對財政赤字率容忍度較低,經濟下行期財政收入大幅受限,導致財政缺錢。目前財政空間比貨幣空間還要更大一些,海外諸多發達國家如美、日、法、德等國家赤字率并沒有嚴格遵守3%的紅線,下一步可以繼續擴大財政赤字,把對赤字率的容忍提高到3甚至更高一點。此外,從中央政府的角度來說可以增發特別國債和專項國債,由中央作為加杠桿主體把閑置的資金利用起來。要么用于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比如1998年8月向四大國有行發行了2700億元長期特別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全部用于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要么直接用于公共投資,比如財政部于1998年9月面向四大行發行了1000億、年利率5.5%的10年期國債,專項用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投入。這也是是刺激寬貨幣向寬信用擴張的有效方式。

  從地方政府來說,堵完歪門之后要把正門開大點,提高專項債的發行額度,繼續補充基建的一些毛細網絡和新的科技基建。如果赤字率空間很難打開,那么地方政府專項債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最重要抓手。未來應繼續適度擴大地方債發行額度,并做好配套制度改革,堵完歪門之后必須開正門。專項債發行成本較低,現在平均發行利率只有3.33%左右,且不存在期限錯配問題,而一般債券平均利率3.35%,AAA城投債發行利率甚至能達到4%以上。適度擴大專項債的規模,用于一些有價值的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基建狂奔之下,我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四縱四橫”高鐵主通道基本貫通,以高速鐵路為骨架、以城際鐵路為補充的快速客運網絡初步建成。未來可以從以下方面尋求突破,擴大總需求:一是繼續補充高鐵的毛細網絡,完善好城際高鐵建設。二是我國機場數量,尤其是一二線城市機場數量與國際大都市相比仍偏少,機場建設還有擴張空間。

  從家庭部門來說,適度支持剛需加杠桿,可考慮成立中國版國家住房銀行。房地產既不應該被神化,更不應該被妖魔化。從短期來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有利于經濟穩定。長期來看,我國的城鎮化率只有不到60%,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人均居住面積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是未來“白銀十年”的最主要支撐。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政府要對合理的住房需求提供支持。(1)地產政策向剛需適度傾斜,對剛需結構性放松限購限貸,適當鼓勵剛需加杠桿。(2)盡快成立中國版的國家住房銀行,有助于釋放住房需求并消化庫存。一方面,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規模還有較大增長空間,為國家住房銀行提供業務來源。2018年中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25.8萬億元,占GDP比例為30.9%,而同年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占GDP比例為55.3%。另一方面,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仍有提高空間,房地產抵押貸款發生系統性違約的風險較低。2019年2季度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為54.6%,仍遠低于同期美國75%和發達經濟體平均72.8%的水平。為了滿足合理的住房需求,成立中國版住房銀行,通過購買商業銀行的房地產抵押貸款,盤活信貸資產存量,改善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提高放貸意愿。

  從金融部門來說,要激活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財富效應。資本市場是連接實體和資本的紐帶,在這一次經濟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注冊制的態度要堅定,改變主板IPO和新三板兩個堰塞湖的問題,暢通PE/VC機構退出渠道。對科創板的定位要堅定,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落實多項資本市場創新,如審核權下放、上市標準多元化、定價機制市場化等。科創板有望吸引優質紅籌企業回歸,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幅提高資本市場吸引力,讓更多的優質科技創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對于監管者而言,轉換風險管理思路勢在必行,摒棄事后監管、猛踩剎車油門的西醫式監管,學會事前預防、防微杜漸的中醫式監管,才能在金融創新提速背景下為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發展保駕護航。

  (2)在供給側,采取更加積極的改革和開放措施,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硬骨頭”上,簡單來說,就是兩個詞:放開和開放。

  一是適度放開戶籍、編制等人員流動的限制。人本身就是資源,人口聚集能產生規模效應。允許人口自由流動,是實現勞動力要素最優配置的方式。(1)改革戶籍制度,推動農村人口真正市民化,能夠釋放合理的購房需求。發改委要求各地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這意味著戶籍改革又進一步落到實處。戶籍政策放寬后,城市間搶人大戰愈發激烈,經濟發展實力強、潛力大的城市能夠持續聚集人口,激活城市發展潛力,向都市圈、城市群等更高級的城市形態邁進。(2)設置人才專項編制,部分崗位可與編制適度分離,推動人才向基層和一線流動。繼續完善醫師多點執業、異地執業政策,改善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同時給人才提供市場化的薪酬待遇。

  二是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應該讓它流動起來,使用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隨著產業轉型、城鎮化率的提高,需要探索新形勢下的土地制度。1980年代以來,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很多地區通過實踐去摸索,形成了很好的經驗。新的形勢下,應該鼓勵地方去大膽探索大膽嘗試,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邊界。

  三是適度放開對文化、娛樂、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領域的管制。目前還有一些領域整體上還是屬于嚴監管的狀態,一些管制可以放松甚至取消。比如大家現在仍覺得通信費用很貴,但和當年的郵政相比,還是享受到了很大的福利改進。服務業的發展瓶頸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不足,下一步必須通過供給端的開放來解決:(1)文化娛樂行業多元化。2019年電影票房同比增速較去年同期下滑10個百分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供給端優秀影片不足的原因。未來可以探索分級制,適當放松進口電影配額,適度放寬準入標準。適當放松管制可以帶來充分競爭,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2)教育市場化。公立學校教職工未能獲得市場化收入,缺乏有效激勵機制。下一步應該擴大學校的自治權和社會資本的辦學權;促進私立和公立學校的合作;發展民營教育集團。(3)醫療民營化。地方政府可以甩掉財政包袱,社會資本可以獲得新的投資渠道,通過產業鏈實現盈利;醫療人員也可以獲得市場化的收入。(4)養老服務市場化。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的同時,應在養老機構用地、金融幫扶、養老人才的培訓和供給等方面出臺配套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降低養老服務企業的建設運營成本及獲得補貼的條件。

  四是加快開放對外資的投資準入,通過開放改善供給。通過引入外資參與直接融資市場的競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快行業與國際化水平接軌,有利于提升中國直接融資市場運行的效率,也有助于加速資本市場創新步伐,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加快金融業開放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1)資本市場對外國投資者進一步開放,包括A股和債券市場的開放。如2019年9月外管局已經宣布取消QFII和RQFII投資額度限制,并將RQFII試點國家和地區限制也一并取消;中國政府債券于2020年2月28日起被納入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預計外資將加快布局我國資本市場。(2)放松外資對金融業的控股比例限制。如2020年有兩條對外開放措施,一個是人身險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的過渡期,另一個是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在全面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后預計將會有更多外資拿到券商、保險、基金等金融準入牌照。外資的進入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短期來看會加速國內金融機構洗牌,對監管的要求也會更高。長期來看有序擴大金融開放有利于以開放倒逼改革、推動我國金融業在發展與創新中從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本文作者介紹: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管清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