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連平 鄧志超 陳冀
當前,金融市場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民銀行應該降低存款基準利率,減輕商業銀行的計息負債成本,從而提高其投放信貸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意愿。然而,存款基準利率變動的影響路徑和效果較為復雜,通過對利率政策空間、商業銀行計息負債結構、存貸款增速差和實際利率等四個方面的綜合分析,我們認為現階段降低存款基準利率短期不合時宜,長期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首先是降低存款基準利率的政策空間有限。自2015年10月人民銀行將前期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1.75%調降至1.5%以來,存款基準利率已處于歷史最低點,這一低點甚至相較于2003年和2009年貨幣政策寬松時期的1.98%和2.25%還要低出許多。在1.5%這樣一個低水平上再次調降,其幅度會較為有限,進而降低商業銀行計息負債成本的效果不會明顯;也難以有效引導市場預期。
其次是商業銀行計息負債成本率高反應其吸儲能力弱。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整體的計息負債成本率約為2.3%-2.5%,明顯高于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的1.4倍,說明現階段存款屬于賣方市場,銀行吸收存款能力較弱,負債議價能力不強。從存款結構來看,住戶活期存款占比存款總額為15.28%,非金融企業活期存款占比為12.57%,兩者合并占比為27.85%,這一部分活期存款對應的是活期利率0.35%,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對這一部分存款影響非常有限。但這類存款如果全部以0.35%計息的話,則可以發揮壓低銀行業負債成本的重要作用。然而事實上,不少銀行為了吸收和留住存款,采用活期存款定期化結息辦法,更有甚者大幅上浮這部分存款利率,以有效爭奪存款資源。這一做法抬升了商業銀行計息負債成本,使得原來價格最便宜的活期存款也要付出定期基準利率以上的成本。此外同業存款和結構性存款的利率都不同程度的高于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只有四大國有銀行和招商銀行的計息負債成本率在2%以下,絕大部分中小銀行的計息負債成本率都在2.4%以上,有不少中小銀行甚至接近3%。而同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招商銀行在銀行業中所占份額已經低于40%,意味著中小銀行己成為銀行業主體。由此可以推斷,銀行業整體的計息負債成本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銀行主導。而中小銀行吸收存款能力較弱,存款供求關系偏緊,從而使得存款基準利率難以抑制銀行業吸儲成本上升的壓力。此時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可能難以實現驅動銀行業負債成本同步下降的目的,反過來會導致中小銀行吸儲能力更趨弱化。
再次是存貸款增速差走擴限制銀行業放貸能力。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資管理財、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和同業負債下降使得銀行業負債資金來源渠道變窄,存款增速持續處在8-9%的相對較低水平。而人民幣貸款增速則持續高于存款增速,在12-13%區間運行,兩者之間差距為4-5個百分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銀行業的人民幣存款與貸款的比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2015年的接近70%上升為目前的接近80%,目前已有一批商業銀行的存貸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當銀行業存貸比為70%左右時,銀行業的信貸投放能力相對比較強,因為其可用資金較為充裕,但當存貸比超過80%、多家全國性商業銀行超過了90%、甚至個別銀行超過了100%的時候,銀行業資金來源普遍偏緊,信貸能力受到制約。在此背景下,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可能會進一步減弱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使得資金更加流出銀行業,導致存款增速持續下滑。針對這種局面,一方面銀行將不得不加大力度攬儲,反而可能大幅上調存款定價,從而抬高負債成本,同時也會牽動貸款利率上升。這一結果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初衷顯然是相悖的。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金融、資產理財和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其對銀行存款來源分流的趨勢越來越強。而未來一個時期存款基準利率不宜太低,因為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和社融增速偏低,決定了銀行信貸仍將需要保持較高的增速,較高信貸增速又需要存款增長的支持,如果存款基準利率太低,理財等非存款類金融產品對存款的替代作用會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負債增速減緩將難以支撐信貸投放。事實上,現階段降低融資成本較為有效的方法是全面或結構性調低存款準備金率。這既可以增加銀行可用資金,增強信貸能力;又有助于銀行穩定息差,降低信貸定價;可見此舉對銀行業和實體經濟來說是雙贏之舉。
最后是實際利率為負限制了存款基準利率的調降空間。近四年來,我國存款基準利率均低于CPI指數,形成了事實上的負利率,這一情況短期內還將持續。2020年一月我國CPI為5.4%,處于階段性高點,因為翹尾因素和疫情影響,CPI在上半年可能在4%左右高位徘徊,下半年將逐漸回落。當下如果降低存款基準利率,使得實際利率為負程度進一步加深,可能引發存款人不滿,造成社會負面影響。可見,近期調降存款基準利率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綜上所述,降低存款基準利率短期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有限,長期反而可能加劇商業銀行對存款的爭奪,從而抬高融資成本,使得政策效果適得其反,故不建議此時降低存款基準利率。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大幅推進,基準利率的政策效用正在逐漸淡化。貸款基準利率開放正在進行,剩下來的是存款基準利率開放的推進。在這個推進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市場化的供求關系對存款利率的影響,以市場化為導向逐步取消存款基準利率,讓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逐漸由貨幣市場和貨幣政策工具決定。
作者簡介:連平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鄧志超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經所助理研究員、上海市經濟學會金融開放研究院主任;陳冀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本文作者介紹: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40人論壇成員和理事。)
責任編輯:張緣成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