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黃大智
我們到底要如何評價當下的中國?
有人說,我們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并基本實現自主創新突破。也有人說,我國技術發展遠遠落后歐美,關鍵技術受制于人,一個小小的芯片就能置無數企業于“死地”。
有人說,我們的創新能力領先,各種高級別、高影響的期刊論文,占比很高。也有人說,我們的研究論文注水造假,毫無價值。
很明顯,中國地大物博的特性,使得很難用特定的幾個詞來進行評價。
對于消費而言,同樣如此。有人說我國的消費即將超過美國,穩居世界第二,也有人說我們的消費水平還很低,消費的數量和品質都還不夠。
對此,我們不妨分開來看。
分化的消費時代
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有一部非常有名的書《第四消費時代》,描述了日本過去兩百多年的消費變遷史,并劃分了四個消費時代:
第一消費時代(1912~1941):西化的消費主義傾向。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勝利使經濟空前繁榮,西方文化開始進入,西餐等文化開始盛行。
第二消費時代(1945~1974):家庭消費興起。經濟的發展使日本工業化進程加速,各類家電的普及使得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大幅度增加。
第三消費時代(1975~2004):個性化、品牌化、高端化的消費。收入的持續提高刺激了百姓的消費欲望,并逐級提高對于消費品的需求,個性化、品牌化、高端化、體驗式消費快速增長。
第四消費時代(2005年至今):回歸理性消費。人口老齡化、經濟下行、自然災害、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使日本人民消費觀念逐漸變化,人們在消費上開始更加注重性價比和方便快捷。
結合人口、GDP、人均收入等各項指標,與這四種消費時代對比,可以大致判斷,我國當前的居民消費總體上接近日本的“第三消費時代”。
當然,這顯然不是我國的消費全貌,或者說并非全部如此。作為決定消費選擇的最直接因素,收入差異會反映到消費的多樣化上,使其所處的消費階段不盡相同。因此,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也導致了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處在不同的“消費時代”。
一般來講,城市間由于資源稟賦和政策的不同,在發展上會呈現階梯發展的特性。一二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要快于三四線城市,城市平均收入也會隨著經濟發展的繁榮程度而變化,經濟越發達,收入越高。
其中,一二線城市具有明顯的“第三消費時代”向“第四消費時代”過渡的特征。一二線城市發達的經濟使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較高,并帶來了相對超前的消費。他們的消費更加注重多樣化和消費體驗,簡單的標準、制式消費難以滿足其消費需求。同時,滿足物質需求后,一二線城市的消費逐漸向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休閑等滿足精神需求的服務性消費轉移。同時,“去品牌化”消費的興起,與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都側面反映出共享消費觀念正在逐漸替代個人消費觀念。而環保、利他、節約、共享等意識,正是第四消費時代的典型特征。
而三四線城市,多數還處在“第三消費時代”。溫飽與家庭生活的生存型消費得到滿足后,開始向著享受型消費轉變。據麥肯錫的《中國數字消費者的現代化之路》報告顯示,三四線城市電商購物的比例比一二線城市更高,并且在跨境電商購物中展現了更強的消費欲望和消費潛力。
更下沉的五六七八線城市,大概處于“第二消費時代”,即為家庭消費的階段。受到家庭收入、消費品供給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個性化的消費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但是,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策的持續傾斜,當這片廣茂的“下沉市場”被開拓時,其產生的消費能力和前景,將更加龐大。
基于經濟發展程度所體現的消費情況大抵如此,即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收入的不平衡,進而形成處在不同消費時代的現狀。
差別性的“消費地圖”
除了不同地區處在不同消費層級外,不同地區的消費增長數據能夠更加細致地反映這種差別。
整體而言,在我國的各個地區中,東南沿海經濟強省表現穩定,消費市場體量龐大,中西部地區的消費增長則較快。但在不同區域,居民消費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以2019年上半年各省市公布的數據為例,2019年上半年,我國消費支出金額較2018年普遍上漲。東南沿海省份在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占據半壁江山,江、浙、滬、閔、粵五省的消費超過平均水平。
中西部的消費增速較快,普遍超過東南沿海省份,但在總量上仍有不及。如四川省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5%,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江西省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1.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
而在消費能力靠前的地區中,也具有較為超前、新穎的消費理念。如花在健身房的費用,以及看演出、看話劇、外出旅游等文娛消費。
同時,隨著收入的增加和互聯網技術的推動,新的服務型、發展型、體驗型消費成為了新的特色消費。例如,北京上半年的服務性消費對總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4%,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消費對總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六成;上海無店鋪零售額完成1173.24億元,比2018年同期增長20.4%。
這種由技術創新帶來的消費,正在不斷的增加。比如說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電信普遍服務持續推進,逐漸加快5G網絡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突破應用,使得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特別是隨著移動支付更加普及,智慧物流、社交電商迅速發展,網絡消費保持著高速增長。
我國的消費有多大增長空間?
根據中美最新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按匯率計算,中國消費總量規模進一步接近美國,如今較美國差距約為2700億美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4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0%。美國方面,人口普查局公布的2019年消費數據顯示,全美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2375.57億美元,同比上漲3.6%。也就是說,中美消費規模差距從2017年的3400億美元,縮小至2018年的2800億美元,又進一步縮小至2700億美元左右。2019年,中國消費規模相當于美國的95.67%。
但是,基于人口、經濟發展、內需等因素,從長期角度,中國消費市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那么,這個市場會有多大?
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1年的五年間,中國的消費增量會達到1.8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有什么意義呢?其大概相當于英國2021年的消費總量,即中國在這五年間的消費增量就能趕上英國一年的消費總量。
這個數據絕非憑空揣測,其背后有多重因素支撐。
首先是人口。雖然我國的人口增長率在降低,但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末,大陸總人口突破14億人,為140005萬人,比上年末增長467萬人,未來在這14億人中,將產生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其規模為世界之最,所帶來的消費想象空間巨大。
其次,我國的居民收入在不斷提升。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水平也大幅提升,2018年達到9470美元。同時,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斷提升,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首次超過3萬元,比上年增加2505元。收入的增長意味著居民消費能力在增強。
再次,消費預期和消費信心的保障。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速雖有一定下滑,但仍然保持良好快速發展,就業形勢穩定,社會保障覆蓋面在擴大。
最后,政策也在不斷地鼓勵、促進消費。2018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在促消費方面進行了系統、全面的部署。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了20條穩定消費預期、提振消費信心的政策措施。
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促進消費,這一系列的因素和政策,有力地保證了消費的穩定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一二線城市居民約3.9億人,三線以下城市居民規模多達10億人。其中,三四線城市居民約為5.6億人,五六線城市居民約4.4億人。下沉市場10億的人口占全國7成以上,GDP接近60%。三四線城市市場貢獻了中國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但同時,目前相對較低的消費水平使得這些城市在未來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然,決定消費的最根本因素還是居民收入,體現在GDP中就是勞動者報酬,根據收入法核算,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勞動者收入的多寡(有錢才能消費)和居民收入差距(窮人沒錢消費、富人有錢花不掉)直接影響著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長潛力。因此,在保證收入增加的同時,同樣要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根據國際統計局數據,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而未來,隨著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及促消費政策逐步落地,消費結構將不斷優化,新業態新模式也有較快發展,新消費增長點加速形成,消費將繼續發揮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帶動我國經濟不斷向前健康發展。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遼寧大學應用經濟學碩士)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