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劍
降低實際利率,更主要的,還是要從定價原理出發,科學地找準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
今日,國務院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和解決融資難問題。
一、什么是實際利率
這里,涉及到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實際利率”,我們先準確理解它。
經濟學上,實際利率是和名義利率相對應的,是指剔除了通脹之后的利率。但是,很顯然,結合上下文,這里的實際利率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融資行為發生時,最終實際產生的利率水平。
其實,它是與“基準利率”、“官定利率”相對應的。即,雖然央行依然公布基準利率,但實際投放貸款時的利率,并不是基準利率,而是會有所區別(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下浮),那才是借款人最終支付的利率,也是我們最應關注的。
“實際利率”此前多次出現在過央行的官方表態中。2月15日,央行召開2019年1月份金融統計數據解讀吹風會。當時有記者問及是否有降息可能,孫國峰司長回答稱“首先要更加關注實際的貸款利率的變化”,意思就是說,除了降低基準利率這種動作之外,還可以通過各種政策手段,讓銀行實際發放出去的貸款利率產生變動,“貸款的利率走勢也是下行的”。從這次表態上看,實際利率是和基準利率相對應的概念。
上個月,央行又召開2019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孫國峰司長指出:“對于中國的利率水平,主要看兩個重要利率。一是整體市場利率水平……二是貸款實際利率,2019年5月企業貸款平均利率5.34%,同比下降17個基點,尤其是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明顯降低。”從這段表態可以明顯看出,實際利率就是最終投放的貸款的利率,并且明確表明,可以用金融機構平均貸款利率來表示,央行每季度會公布數據。
與此同時,還有個概念,就是“綜合利率”或“綜合成本”,是指在發行融資行為時,借款人支付的全部融資費用(利息、手續費等)與真實融資本金(名義上借款一定金額,但被銀行要求存回一部分)之間計算出來的綜合利率。本次會議也提到了“綜合利率”。
二、實際利率怎么降
從上述央行表態來看,央行并不希望降息(因為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基準利率是要退出歷史舞臺的,現在再去動它,有開歷史倒車之嫌),而是要通過多種政策手段,引導貸款的實際利率下行,以減輕企業財務負擔。
事實上,我國貸款定價早已實現充分市場化,除個別品種有特定監管(比如小微、按揭)之外,大部分企業的貸款定價其實是由銀行和企業自由議價,完全市場化形成的。基準利率現在還在公布,主要是起到引導作用,而不是用來嚴格管制貸款定價。
那么,銀行會按照一定的定價方式實施定價,比較容易理解的一種方法即成本加成法,即:
貸款定價=資金成本+業務成本+風險溢價+合理利潤
當然,現實中算法會更精細復雜,我們此處僅用于說明其原理。
按上述模式形成定價后,還要拿到市場上去拼殺,最后定于多少,還要取決于銀行在企業面前的議價地位,以及企業是否對銀行有其他貢獻(如果有的話,貸款定價可以讓步,比如該企業為銀行創造大量的中間業務收入)。
按此模型,決定貸款定價的,主要有四項,我們稱之為四大成本:資金成本、業務成本、風險成本(風險溢價)、資本成本(合理利潤)。
其中,資金成本由銀行的負債成本決定,業務成本、合理利潤則基本上較為剛性,剩下的就是風險溢價,成為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企業經營風險低,那么銀行所要求的風險溢價就低,定價就會下行。也就是說,越好的企業客戶,貸款定價越低,這不言自明。
我們可將該模型簡單套用一個實際數據(其實不準確,僅用于說明原理)。根據央行披露的數據,2019年6月,金融機構全部一般貸款的平均利率是5.94%,我們簡化處理,直接使用6%。然后,資金成本按2.5%計(近期A股上市銀行的平均負債成本率),業務成本按1.5%(經驗值是1-2%之間),合理利潤按1%計(參考行業ROA),那么剩下的風險溢價其實只有1%。
這里可以有幾個初步發現:
(1)風險溢價只有1%,太低,導致銀行只能敢做不良率不超過1%的企業,不敢做太高風險的企業,因為其風險溢價不能覆蓋風險。
(2)資金成本占比最高,所以應引導資金成本下降,可進一步引導信貸利率下降。
(3)銀行在各方面考核壓力下,基本上不會輕易放棄合理利潤ROA(較為剛性),如果強制要求降實際貸款利率,最后可能會犧牲風險溢價,從而導致放貸更保守,融資難問題只會進一步惡化。相反,如果允許貸款利率上行,在其他不變的情況下,風險溢價會上升,反而能夠覆蓋一些風險更高的企業,反倒有助于融資難問題。
融資難與融資貴相互矛盾。要想融資不難,必須允許承受更高利率。
因此,合理的政策導向,應該是進一步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并允許提升實際利率水平。面粉價格降了,面包價格總會跟著降的。
三、負債成本怎么降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如何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呢?
從歷史數據上看,銀行負債成本其實較為剛性,波動不算大。2016年底開始緊貨幣、2017年開始嚴監管之后,負債成本明顯上行。其中,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存款,二是同業負債和債券發行等,前者占比更高,但利率更為剛性,央行所有的貨幣寬松主要是作用于后者,市場利率確實下行了,但占銀行業總負債比例不夠高,對總體負債成本的下降貢獻有限。
由于銀行對存款的渴求,于是屢屢開發出結構性存款、智慧存等高成本品種用于拼搶存款,導致存款利率居高不下,而整體負債成本也居高不下。所以,整頓存款市場,取締高息品種,可能是降低負債成本最為直接的方法。同時,可推進存款與同業負債的“監管同等化”傾向,不再嚴格要求同業負債不得超過1/3之類的規定,允許存款基礎不佳的銀行通過更便宜的同業負債融資,也能降低整體負債成本(只要管好流動性風險即可)。
因此,降低實際利率,更主要的,還是要從定價原理出發,科學地找準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根據上面分析,其實是應該從四大成本入手,多管齊下:一是努力降低負債成本,二是盡可能幫銀行降低業務成本(比如國家推行更好的征信系統,收費也低,則也能降低銀行的風險審查成本),三是銀行也可適度讓點利(但ROA僅1%,空間不大了。但是ROA降,若能通過增加杠桿補上ROE,也行),四是,盡可能提升(而不是降低)風險溢價,以便銀行更好覆蓋更多風險客群。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于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8年加盟國信證券,任金融業首席分析師。)
責任編輯:陳鑫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