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董希淼
我國加入WTO后,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金融業以及其他行業都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同時,國家也鼓勵金融業積極穩妥開展創新。Apple Pay作為一種新型的移動支付產品,必將以其“安全、便捷和私密性”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支付體驗。
開放和文明的社會有一個特點,一個新鮮事物出現后,瞬間就涌出千姿百態的點贊、吐槽或YY。
2月18日,萬眾期待的Apple Pay終于在我國正式上線。由此,中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后開通Apple Pay業務的第五個國家。
瞬間朋友圈、媒體、自媒體就炸了鍋--為什么你能綁而我不能綁?這神器都有哪些商戶可以用?哪家銀行的推廣活動最給力?我手機丟了別人會不會把我們的錢刷了?銀聯是不是要通過這個干掉支付寶和微信?
還有高瞻遠矚的人士,則是憂心忡忡地問:Apple Pay是不是影響國家金融安全呢?這是語重心長,還是杞人憂天?作為銀行業的從業人員,我只能說:您真的想得太多了!
除了綁卡時候略有擁擠感之外,銀行業和支付圈對Apple Pay的良好體驗贊譽有加。業內人士堅定看好Apple Pay發展前景,很重要的原因是看好其通過與銀聯、銀行等中國金融機構的聯姻,借助“云閃付”搭建的開放式移動支付平臺,從而從當前掃碼支付橫行市場中獨樹一幟,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加安全、便捷的選擇。
有人擔心Apple Pay影響我國國家金融安全,可能是因為不了解Apple Pay的本質及其業務模式:
從支付流程看,蘋果公司并沒有介入支付流程。Apple Pay這個名字可能會引人誤解,以為是蘋果公司提供了支付服務并介入了支付流程。但實際上,蘋果公司不是一家支付公司,Apple Pay僅僅利用了蘋果手機中的安全芯片和NFC功能模塊,用戶通過申請將其本人的銀行卡生成一個TOKEN號(一組代碼)放入手機安全芯片,這樣手機就可以視為一張芯片卡,與實體銀行卡共用一個銀行賬戶。
此后,使用這個手機無論在商場POS上(這里需要手機的NFC模塊與POS終端進行信息交互),或在線上APP內開展支付,仍然由收單機構把交易信息通過銀聯傳遞給發卡行,然后銀聯進行資金清算和結算。就跟我們平時拿實體銀行卡進行支付的流程,是完全一致的。
從上述流程不難看出,Apple Pay還是沿用傳統的發卡、收單、轉接的四方模式,蘋果公司不擁有支付賬號,不介入支付流程,僅僅提供技術支持和手機終端。正是由于這樣的模式和定位,Apple Pay得到銀行、卡組織的認可,否則也很難在五個主要國家推開。
從支付特點看,Apple Pay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線下實體店的POS機上支付時,Apple Pay使用NFC技術,正符合中國國內IC卡遷移和終端NFC改造的大趨勢。簡言之,Apple Pay沒有用戶數據積累、沒有交易閉環、不集成金融服務,符合中國金融機構的利益訴求與傳統運作模式。
其不同于市場上很多支付產品的特點之一,正是由于Apple Pay沒有支付賬號,也不存在虛擬中間賬戶,支付資金完全在銀行體系流動,不存在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卷款潛逃和少數非銀支付機構的挪用備付金風險。這也是Apple Pay被眾多國內銀行擁護的原因之一。其不同于市場上很多支付產品的特點之一。正是由于Apple Pay沒有支付賬號,也不存在虛擬中間賬戶,支付資金完全在銀行體系流動,不存在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卷款潛逃和少數非銀支付機構的挪用備付金風險。其不同于市場上很多支付產品的特點之一。正是由于Apple Pay沒有支付賬號,也不存在虛擬中間賬戶,支付資金完全在銀行體系流動,不存在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卷款潛逃和少數非銀支付機構的挪用備付金風險。從這個角度看,Apple Pay的安全性要遠高于眾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產品。
從支付設備看,蘋果系統和產品相封閉性更強。蘋果手機及相關產品作為廣受國內消費者歡迎的智能終端設備,很早就進入了我國市場,其iOS操作系統由于封閉性也被認為更安全。廣大消費者在蘋果手機及相關產品內下載銀行網銀、支付寶、微信等工具,并用手機進行理財、支付等金融活動,目前尚未發現因為蘋果設備本身而導致的安全隱患。如果蘋果公司需要“別有用心”地截取中國消費者的金融信息,那他們可能獲取的信息量遠超Apple Pay的信息。
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國內早期的金融支付發展中,銀行卡片、ATM取款機、POS機具幾乎都是國外廠商在國外生產的,實踐中并沒有帶來國家金融安全問題。而蘋果手機作為一款支付發起的終端,介入支付業務的程度還沒有這些設備深。僅僅因為蘋果公司是外國公司,就說Apple Pay或將威脅國家金融安全,顯然過于草率。
我國加入WTO后,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金融業以及其他行業都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同時,國家也鼓勵金融業積極穩妥開展創新。Apple Pay作為一種新型的移動支付產品,必將以其“安全、便捷和私密性”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支付體驗。
關注安全情有可原,危言聳聽大可不必。我們更希望,相關言論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談著金融安全,瞅著利益博弈。
“沉舟側畔千帆過”,在地球村時代,我們不僅要有新技術、新產品,更需要寬廣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近著《有趣的金融》。)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