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王洪章
《中國金融安全與風險通論》是諸多專家長期以來觀察和實踐的經驗總結,書中富含國際、國內金融重大風險事件的生動案例,不僅內容豐富,數據翔實,且可讀性強,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是一本難得的風險管理教程。蒙格斯公眾號特推出《中國金融安全與風險通論》專欄,連載系列文章,以饗讀者。
本文摘選自《中國金融安全與風險通論》第三章《信用風險防控機制》第一節《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一)信用風險管理架構
1
以有效制衡為主要特征的信用風險治理頂層安排
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后,主要商業銀行大力改善公司治理,明確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董事會、管理層和監事會各自的責任,建立了有效的制衡和監督機制,形成獨立垂直的內部審計管理體系。健全了披露信用風險信息的制度,主動接受外部監督,為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架構的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在董事會中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確定信用風險敞口總量、審批信用風險管理戰略和政策,監督信用風險管理政策執行,監控信用風險敞口變化,評估信用風險內控體系有效性。在管理層中設立風險管理與內控委員會,由首席風險官在行長領導下,負責全行信用風險管理工作。
2
以主體責任清晰、風險響應快速、管理協同高效為主要特征的信用風險管理體制
主要商業銀行針對授信評審、放款審核、貸后管理、抵(質)押管理、客戶統一監控視圖五個薄弱環節,按照“流程銀行”建設的內在邏輯,科學界定前臺、中臺、后臺職能,以實現政策制度統一、集團綜合授信、強化支用審批、業務集約管理、補強貸前貸后短板的要求。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設立信貸管理綜合部門,承擔信貸業務綜合管理職能,負責對信貸業務的監督、檢查和指導工作。加強信貸政策、信貸基礎制度、信貸業務準入標準的制定和管理,統一信用風險監控體系,加強信貸系統建設,完善信貸資產分類和減值準備計提方法,重點解決信貸政策不統一、放款條件不落實、貸后管理“規定動作”不到位、押品管理分散等基礎管理關鍵環節薄弱等方面問題。
二是設立專業授信部門,承擔項目評估、評級審查、授信方案制定等工作。授信環節是信用風險總量控制的核心,按照以客戶為中心,實現全方位、全產品、全集團的綜合授信,既涵蓋信貸業務,也涵蓋具有實質性信用風險敞口的理財、信托、債券、租賃等各類業務,防止多頭授信和過度授信。強化綜合授信和集團授信職責,充分發揮綜合性和多功能的優勢,體現授信在風險管控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堅持獨立審批體制。獨立的專家審批制度在控制信用前期風險的關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綜合授信框架下按照權限進行信用審批,更加強調獨立審批環節的實質性風險管控。
四是強化經營部門市場拓展和營銷責任。明確信貸經營部門在信貸經營、市場拓展、客戶營銷維護、貸前貸后盡職調查、產品創新等方面的職責。
五是提升風險管理層次,強化風險控制。風險管理部門持續優化完善風險計量系統和模型,提供便捷易用的信用風險成本、資本成本等計量工具,支持前臺經營人員做好客戶選擇和風險定價。同時,發揮專業優勢,綜合考慮國家宏觀政策、行業周期、區域風險、產品技術、市場變化等因素,結合客戶和項目的風險控制措施、風險緩釋安排等,提出專業的風險評估意見。
(二)信用風險管理方法
1
信用風險識別
有效管理信用風險的基本前提是識別信用風險。銀行要準確識別其面臨的信用風險,就必須做好信息的收集、提煉和鑒別等相關工作。根據已充分掌握的相關信息,銀行可以從外部環境、基本面、財務狀況等角度刻畫客戶的信用風險。國內銀行業在識別信用風險方面有了長足進步,完成了從事后報告向事前主動查找信用風險信號的重要轉變,能夠主動識別、主動甄別、主動揭示信用風險的重要變化。
2
信用風險計量
現代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和關鍵環節是信用風險計量。盡管信用風險概念已經從傳統的、單純的違約風險發展成為包括信用等級變化在內的更加全面的現代信用風險概念,但是在信用風險分析中,違約仍然是最為重要的信用事件,或稱為資產安全事件。目前,巴塞爾委員會鼓勵全球范圍內具備條件的商業銀行使用內部評級模型來計量違約概率(ProbabilityofDefault,PD)、違約損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和違約時的風險暴露(ExposureatDefault,EAD)。這些要素決定了信用產品的預期損失(ExpectedLoss,EL)和非預期損失(UnexpectedLoss,UL),據此可以計算商業銀行需要計提的減值準備和應擁有的信用風險資本占用,使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內部評級體系和計量技術快速發展進步。對于現代銀行而言,如果無法計量信用風險,就無法對信用風險進行有效管理。國內銀行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實踐經驗,逐步積累自身數據,立足自主研發,建立了較為完整的信用風險計量體系,并在關鍵領域結合專家經驗,大幅增強了信用風險管理的科學性。
3
信用風險選擇
信用風險選擇是商業銀行根據業務戰略和風險偏好,主動選擇承擔并且有能力承擔的信用風險標的。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標的取舍的判斷直接體現了其風險偏好和管理水平。銀行根據股東意愿、資本實力、監管要求、發展戰略和業務特長等因素,形成了自己的信用風險偏好,包括信用風險的目標輪廓,主動愿意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種類和結構等。同時,根據自身的信用風險偏好和業務發展戰略,形成了多維度的信貸政策體系,明確了信用風險選擇標準,為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經營中創造價值提供了基本依據。
4
信用風險策略
商業銀行根據不同類型的信用風險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信用風險規避,即通過拒絕或退出某一業務或市場來消除對該業務或市場的風險暴露。簡單地說,就是“不做業務、不承擔風險”。二是信用風險控制,即采取內部控制手段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具體辦法是:在損失發生之前,對所面臨的風險因素的種類和性質、風險發生的原因、損失發生的過程、風險事件的影響程度進行深入分析,預先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損失實際發生或降低損失嚴重程度,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三是信用風險分散,即通過授信對象多樣化來分散和降低信用風險。簡單地說,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從長期實踐看,授信對象的多樣化有助于實現違約風險的相互獨立,有助于降低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整體風險。四是信用風險補償,就是在事前用提高定價的辦法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損失進行彌補,合理的信用風險定價發揮了市場機制的發現功能,有利于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五是信用風險準備,即商業銀行針對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取足夠多的準備性資金,以確保損失能夠很快吸收,進而保證金融機構在風險發生后仍然能夠正常運行。六是信用風險轉移,也就是采取購買某種金融產品的方式(如保險、信用衍生品等),將信用風險轉嫁給其他經濟主體。
5
信用風險安排
信用風險安排是指通過合理控制授信總額,恰當選擇信用產品組合,穩妥確定授信期限,合理進行定價并設計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等方式,合理安排風險方案。它既包括組合層面上的信貸結構安排(包括行業、區域、產品等維度),也包括單個客戶層面上的具體授信方案確定。國內銀行主動安排風險方案的意識有了明顯提升,主動安排風險方案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6
信用風險監測
信用風險監測是指銀行通過建立有效指標體系,借助各種先進的監控技術,有效捕捉信用風險指標的異常變動,并判斷指標是否已超過閾值。當其超過閾值時,及時預警,并在風險預警的基礎上采取控制措施。銀行可依托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開展實施監測、預警和控制,形成上下聯動、響應迅速的分層監控體系。一是客戶和債項層面的監控,通過系統逐戶逐筆跟蹤監測,生成違規操作、逾期貸款名單,由后臺自動推送到相關機構進行核實整改或及時化解。二是機構層面的監控,通過設定各分支機構風險預警線和控制線并及時監測,突破預警線的,要求及時整改。突破控制線的,可采取調整業務限額、信貸授權等嚴厲方式。三是行業層面的監控,通過監測不同行業的市場運行、客戶評級、風險資產質量結構等參數,預測行業性信用風險變化趨勢,及時調整行業風險限額、準入標準,指導各級機構及時調整信用類資產配置方向。四是專題層面的監控,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變化,專門針對某類企業信用風險狀況、風險限額占用情況、信貸政策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及時采取干預性措施。
7
信用風險處置
信用風險處置分為預防性處置和事后處置。預防性處置是指銀行主動對尚未爆發的潛在風險采取提前控制措施,從而減輕損失。例如,一些生產經營暫時比較困難的企業由于現金流量不足,短期內一次性收回全部貸款本息有一定困難,可采取逐步壓縮的辦法回收部分貸款本金以降低風險,同時,對此類企業也可以考慮將信用貸款轉換為擔保貸款,將高風險擔保方式貸款轉換為低風險擔保方式貸款。事后處置是指風險暴露后采取多種手段(包括一些創新性處置手段),減少信用風險損失。主要包括以下方式:一是現金清收,主要針對生產經營正常但未能按期償還貸款,或者雖然停產、半停產,但有其他方式現金流入的企業,銀行可以通過加強跟蹤監督并利用借款合同做好事前約定,一旦發現企業賬戶上有現金流入可直接扣收。二是依法訴訟,主要針對一些還款意愿差、故意拖延、企圖逃債的企業。銀行應積極利用法律手段追償,防止部分企業轉移資產、惡意逃廢債。三是還本免息,主要針對具有一定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企業,這些企業因歷史原因(如罰息)造成貸款利息負擔過于沉重的,可以通過減免一定利息,減輕其財務負擔,有助于鼓勵其解決債務問題。四是以物抵債和公開拍賣,主要針對確實沒有現金流入的欠貸企業。銀行可以通過收取抵押品或其他資產以折抵債務的方式收回貸款。在工作中,要注意采取第三方評估、公開拍賣等方式保障銀行合法權益。五是推動改制重組,既可以采取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非核心業務、低效無效資產以減輕負擔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引入戰略投資者以改善經營的方式。六是打包處置,主要針對受制于“維穩”壓力而處置困難、受償率低的企業。銀行可以通過和資產管理公司或其他合格投資人共擔成本、共享利益的方式加快不良貸款清收處置。七是債轉股,主要針對貸款實際用途是充當企業生產經營所必需的長期周轉性資金而難以按期回收的。銀行可以通過附屬債轉股實施機構開展債轉股。八是風險代理,主要針對部分回收難度大、銀行自行清收成本較高的貸款,銀行可以通過委托社會中介機構,按照事先約定的掛鉤比例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借助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不良貸款清收。
8
信用組合管理
組合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避免集中風險和多樣化分散風險,即所謂“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避免貸款集中是銀行業早已有之的經營原則,實施貸款限額管理也是銀行避免貸款集中的基本做法。長期以來,由于缺乏足夠科學的信用風險計量工具,銀行只能依賴經驗制定信用風險限額。同時,由于缺乏信用風險轉移工具,無法準確衡量單筆貸款對整體信貸資產組合風險和價值的影響,銀行往往難以有效實施多樣化策略。隨著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信用組合管理取得積極進展。其基本管理邏輯是:將單個信用產品納入組合分析和管理的框架,在風險收益平衡的基本原則下調整和優化信用組合結構,最終在風險容忍范圍內實現信用組合風險回報比率的最優化。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信用組合經濟資本配置和業績衡量,具體來說就是計算商業銀行持有某項新增信用產品而使整體信用組合風險(VaR值:VaR是Value at Risk的縮寫,指風險價值或在險價值)所增加的量,稱為“邊際風險”;同時計算商業銀行持有此項新增信用產品的“邊際回報”及金融機構邊際經濟資本占用,由此反映此項信用產品的邊際經濟資本回報率。通過分別計量地區、行業和產品等不同層次上信用業務所形成子項組合經濟資本的占用和相應的風險調整資本回報率(RAROC),金融機構能夠將有限的經濟資本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區、行業和產品上,以獲得更高的風險回報。
二是信用風險科學定價,商業銀行所承擔信用風險最終通過信用產品風險溢價得到補償。通常來說,信用產品風險定價=融資成本+管理成本+預期損失+資本成本。風險較高的業務、經濟資本占用較多、資本成本較大,其風險定價也相應較高。科學的風險定價有助于商業銀行獲得與風險承擔水平相適應的風險補償和回報,也可以通過提高收益率要求拒絕信用風險較高的產品,避免進入高風險領域,進而優化信用組合。
三是信貸資產證券化。所謂資產證券化是指發起人將缺乏流動性的、同質的和現金流穩定的基礎資產構建成資產池,同時設立一個特殊目的載體(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由其再通過一定結構安排和信用增級,分離或重組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并轉化為以基礎資產所產生現金流為擔保的證券發售給投資者。資產證券化有助于商業銀行減少長期資金占用,擺脫以往簡單的資金提供者角色,增強其業務發起、證券承銷、交易撮合等資金組織者功能。同時,可以通過證券銷售將風險分散到各類投資機構手中,有助于降低銀行體系風險積聚。此外,還可以增加銀行流動性管理手段,將難以流轉的中長期貸款隔離到資產負債表之外。
(三)信用風險管理路徑
1
信用風險偏好
所謂風險偏好是商業銀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按照“符合監管要求、符合股東期望、符合自身能力”的要求,在可承受范圍內所愿意承擔的風險總量,在可選擇范圍所愿意接受的風險目標。信用風險偏好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起點。以此為基礎,商業銀行通過合理規劃信用風險敞口和結構擺布,形成信用風險目標輪廓(Risk Pro?le),以此反映其未來業務戰略走向和經營成效預期。
商業銀行設定信用風險偏好要滿足以下三方面要求:
一是符合監管要求,金融監管機構通常對銀行承擔風險總量和業務發展規模提出監管要求,監管規定直接影響銀行風險偏好的確定。例如,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體現了監管機構對銀行風險總量的容忍度;10%的貸款集中度規定,體現了監管機構對銀行業務結構的要求。
二是符合股東期望。設定風險偏好需要體現股東收益和風險兩個方面的期望,其中,收益期望主要表現為對資本回報的要求;風險期望主要表現為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商業銀行依靠資本抵御非預期損失,一般來說,銀行所擁有的資本規模越大,它能夠承受的風險總量也就越大。在確定可承受的風險承擔總量時,商業銀行通常需要根據歷史經驗統計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按照既定的風險容忍度(在統計學上反映為置信區間的設定)測算經濟資本占用水平,由此確定合理的風險邊界。
三是符合比較優勢。商業銀行的管理優勢、資源配置、人員結構等方面狀況是影響其風險偏好的重要因素。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將有限資源配置到自身有專長的領域。商業銀行所確定的目標風險通常是其利潤的主要來源,而且自身在相關領域內具有相對較強的分析專長和管理優勢,不能也不應規避和對沖。例如,如果一家銀行將零售業務作為自身的戰略性業務,需要審視內部是否擁有該領域專家資源,是否研發了零售風險管理技術,能否依托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業務流程,實行批量化、專業化的管理。
2
信用風險政策
商業銀行董事會確定風險偏好之后,管理層根據董事會所確定的風險偏好制定信用風險政策,以確保商業銀行統一風險偏好的準確傳導和嚴格執行,為信用風險資產結構調整提供方向。信用風險政策包括信貸投放總量、行業授信策略、區域差別安排、授信客戶和項目選擇標準及授信風險管控等方面要求,是有效規避區域性、行業性信用風險的重要保障。信用風險政策體系包括企業層面的信用風險政策、條線層面的信用風險政策和業務單元層面的信用風險政策三個層級,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選擇經營的重點區域。區域政策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需要考察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區域信用環境、政策制度環境等區域市場環境;同時,需要關注市場容量、未來發展前景等反映區域市場潛力的因素。如果區域市場容量有限,銀行投入大量的信貸資源將導致邊際收益銳減甚至引發區域信用風險。
二是把握行業趨勢。根據行業成長性,可劃分為朝陽行業、夕陽行業、過剩行業等。同時,銀行需要考察產能利用率、產能缺口等產能利用情況。銀行可通過制定行業政策及行業風險限額,合理規劃不同行業間的資源配置。
三是分析客戶發展潛力。一般來說,優質客戶具有領先的技術優勢、重要的行業地位和良好的市場成熟度,有規范的企業管理、專業專注的經營范圍和具有責任感的股東等特點。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分析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客戶所處的行業地位和生命周期階段、財務及經營管理狀況等方面判斷客戶的發展潛力。
四是設計產品結構。產品結構設計既是落實客戶需求的過程,也是安排風險管控方案的過程,是商業銀行主動優化資產結構和管理風險能力的具體體現。銀行根據不同客戶設計不同的產品方案,風險資產的分布狀態也會不同。
3
信用風險管理責任體系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責任可以分為機構管理者的領導責任、條線或部門管理者的管理責任及信貸經辦崗位的直接責任。在領導責任方面,把信貸主體責任納入領導責任認定體系,有利于強化各級機構管理團隊的責任意識。在條線管理責任方面,明確信貸經營等前臺部門對條線信用風險資產質量承擔風險防控第一道防線管理責任;風險、審批等中臺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制度規范、業務檢查、監控預警等方式承擔風險防控第二道防線管理責任;審計等后臺部門對前臺、中臺部門落實信用風險防控體系有效性承擔第三道防線管理責任。
在建立信用風險責任體系的同時,商業銀行也要遵照“違規必究、問責有據、盡職免責”的原則建立相應的信用風險管控責任認定制度體系,明確事前、事中、事后各主要環節對應的責任分級和責任情形,明確各種違規情形的制度依據,建立“正面激勵、將功補過”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4
信用風險管理的考核機制
商業銀行需要將風險要素內化到經營激勵約束機制中去,加強風險管理評價,強化考核的指揮棒作用,探索建立以客戶為中心、平衡風險收益的考核機制。例如,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增設逾期貸款、關注類貸款等考核指標,增加各級機構對信貸成本的敏感度,不斷加強經營條線的風控意識。又如,商業銀行可通過差別化減值準備計提等經濟手段,加快問題貸款退出,提升經營機構對風險的敏感度。再如,商業銀行可以建立利益補償機制,適當在考核上補償因主動退出風險客戶或風險項目而當期績效受損的分支機構。
(四)信用風險管理工具
1
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是商業銀行根據內部風險管理需要,運用內部模型計算出來的,對應于一定置信水平和期限的非預期損失所需要的“資本”。從某種意義上看,經濟資本用同一統計口徑和方法綜合反映和評價各業務板塊、各業務品種的風險—收益水平,便于橫向比較。從信用風險總量敞口和組合管理層面看,由于信用風險經濟資本細化到各區域、各行業、各業務條線,信用風險經濟資本配置狀況客觀上決定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承擔總量和信用風險組合擺布。在具體客戶管理層面上,經營部門選擇客戶、審批部門授信審批時,可利用經濟資本工具采取統一口徑測算風險成本、風險回報,有助于實現RAROC最大化。經濟資本工具的推廣應用能夠促進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重點從單項交易向組合結構轉變,管理策略從被動接受風險敞口向主動選擇風險標的轉變,管理技術從主要依賴專家的模糊定量管理向主要依賴信息系統的準確定量管理轉變。
2
風險限額
風險限額工具以信用風險敞口計量模型、估值模型、VaR模型、現金流分析模型和IT系統為實施基礎。風險限額規定了風險邊界,通過合理控制集中度降低整體風險,是對信用風險的主動管理和自我約束。具體來講,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限額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針對單個客戶、相互密切關聯客戶群的貸款集中度;二是針對同一行業、區域客戶的貸款集中度;三是針對還款來源相同(如依賴同類業務、同種商品等)的客戶貸款集中度;四是針對風險緩釋來源相同[如由同一抵(質)押品覆蓋、由同一客戶提供保證等]的貸款集中度。在具體做法上,通常可以根據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風險承受能力設定交易對手的信用限額,將其嚴格控制在設定范圍之內并定期重檢修正。對于超限額情況,可以采取相應的控制政策和控制措施來解決。例如,在交易對手風險限額設置和監控過程中,國際先進銀行一般通過建立模型計算當前暴露(CE)及最大未來潛在暴露(MPFE),加總后確定交易對手的風險敞口,確保不超出限額規定的范圍。
3
信用評級
對客戶的信用評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財務評價,主要是現金流的數量、質量和趨勢,資產和負債的質量,償債能力和財務靈活性等;二是財務報告質量,主要判斷財務報告是否符合會計準則、信息披露是否及時全面及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和資質;三是非財務因素,主要是產品質量保證、未決訴訟、勞資糾紛、環保問題等非財務或有事項;四是行業地位;五是關聯企業。
對融資工具的評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融資用途,主要看資金使用是否符合客戶發展戰略,客戶主營業務范圍是否為其所熟悉和擅長的業務;二是保證人和抵(質)押品,主要看保證人的信用評級或抵(質)押品在不利市場環境下的估值。
4
風險分類
信貸資產風險分類是指商業銀行根據審慎原則、自身風險管理需要及信貸資產的內在風險特征,定期審查信貸資產的質量,對審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歸類。一般而言,信貸資產風險分類的檔次和標準是衡量信貸資產潛在(或已發生但未顯現的)風險的尺度,是控制和管理信用風險的重要工具。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在客戶層面上主要考慮借款人信用等級及財務狀況、財務報告質量、非財務因素、生產經營規模、宏觀經濟、市場和行業狀況、近期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影響借款人生產經營的重大事件、借款人授信額度使用情況及還款意愿;在債項層面上主要考慮債務償還的法律責任、債務的擔保情況、債項用途、到期期限、還款記錄、貸款重組情況、債務預期損失等。
5
信貸授權
商業銀行法人授權是指在商業銀行總行一級法人的統一管理下,在法定范圍內對有關業務職能部門、分支機構及關鍵業務崗位授予具體業務權限,規定最高信用控制的制度。商業銀行信貸授權遵循“授權有限、內容明確、區別對待、權責一致、適時調整”的原則,主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因素:一是下級機構的業務發展水平和風險狀況,通常對市場環境好、金融資源豐富、業務發展速度快的機構給予較大授權;二是下級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可以選出部分經營管理水平較高、風險控制能力較強的下級機構,給予較大授權;三是下級機構當地的金融信用環境,通常對金融信用環境較好地區的機構給予較大授權。
6
信息系統
對信用風險做到“先知先覺”,需要有很強的敏感性,過去主要依靠專家經驗。對于現代商業銀行來說,更多還是要依靠信息技術工具的支持,將數據信息、風險計量、專家經驗和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信用風險預警工具,分別針對銀行宏觀層面的整體信用風險敞口、中觀層面的信貸組合風險及微觀層面的信貸客戶風險和業務風險,制定不同的風險預警先行指標及預警信號組合,用于違約前的干預。從國內外銀行實踐看,有的銀行設置了早期風險信號預警觸發點,形成了一套“風險發現、風險報告、風險處置”的機制。有的銀行根據風險信息系統和數據庫,研發了“早期預警”信號體系,可以對大額高風險敞口和信貸組合風險進行預警。有的銀行將相對成熟的指標直接做成“風險儀表盤”內嵌到系統中,便于直觀地開展監測和跟蹤。
(五)信用風險管理流程
1
貸前階段
貸前階段包括客戶分類、信貸業務受理與信貸客戶準入、貸前盡職調查、客戶信用評級、項目評估五個環節。其中,客戶分類主要考慮客戶性質、規模、組織形式和管理需要四方面因素;信貸業務受理與信貸客戶準入包括客戶申請、資格審查、提交材料、客戶準入四個步驟;貸前盡職調查包括實地調查和間接調查兩種方式,要求遵循“雙人調查、客觀審慎、勤勉盡責、結論明確”的原則;客戶信用評級是指分析、評價和預測客戶因償債能力變化而可能產生的違約風險,通過計量客戶違約概率,判定其信用等級;項目評估主要針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重點分析項目建設必要性、技術先進性和財務效益,為貸款決策提供依據。
2
貸中階段
貸中階段包括綜合授信、信用額度審批、單筆信用業務審批和貸款發放四個環節。其中,綜合授信是按照綜合金融服務要求,制定客戶整體授信策略,以確定其各類信用風險敞口最高限額及授信策略,其核心是控制客戶信用風險總量;信用額度審批是在嚴格審查和審慎評估客戶所使用各類金融產品的還款來源后,為其確定的信用風險敞口控制量;單筆信用業務是指銀行為客戶提供的具體融資方案,包括融資申請人、金額、期限、用途、成本、擔保措施等要素;貸款發放是指客戶貸款申請審批通過后,由銀行放款中心或經辦機構審核貸款條件的落實情況后,進行會計放款的過程。
3
貸后階段
貸后階段包括貸后管理方案制定、貸后檢查和監控、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和減值準備計提、預警和商機管理、重大信用風險事件報告和處置、到期管理、不良資產管理和處置七個主要環節。其中,貸后管理方案要求根據客戶或項目的不同特點,“一戶一策”地制定,以此作為貸后管理的依據;貸后檢查和監控是指跟蹤和分析影響信貸資產安全的各類因素,及時、準確地識別出信貸風險預警信號和金融服務商機的過程,包括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兩種方式,可以按照風險等級和重要程度實行分級監控和分級診斷;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和減值準備計提是指按照規定的標準、方法、流程和要求對信貸資產全面評價,劃分其風險程度級別,并以此為基礎測算信貸資產的預期損失;預警和商機管理是指發現信貸客戶預警信號后,利用跟蹤管理平臺對其進行持續跟蹤管理,并在跟蹤管理中挖掘其新的金融需求,進行商機維護;重大信用風險事件報告和處置是指發生可能危及信貸資產安全、造成較大損失的風險事件時應按規定上報;到期管理主要是到期前提示督促客戶落實付息資金、到期時及時回收資金并做好還款賬務處理、逾期后及時發送催收通知書和履行擔保責任通知書;不良資產管理和處置主要采取常規催收、法律追索、貸款重組、貸款減免與保證責任免除、抵押物處置、不良債權轉讓、呆賬核銷等方式,目的是減少資產損失,努力實現處置價值最大化。
(六)信用風險管理進展
相比于國際先進銀行,國內銀行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基礎相對薄弱,專業水平相對不足。通過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轉型發展,國內商業銀行的信貸經營理念發生了較大變化,下大力氣完善政策制度、業務流程,并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技術工具、強化數據基礎、培養專業隊伍,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
1
信貸理念的進步
一是從被動的風險規避經營轉向積極主動的風險經營。長期以來,不良貸款是困擾國內商業銀行的難題,因此,國內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重點主要是消化不良貸款,盡可能規避風險以減少損失。在當時歷史背景下,這種風險取向以及相配套的管理策略,在控制不良貸款滋生和提高資產質量方面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相脫節。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和對現代銀行經營規律認識的深入,國內銀行對風險的認知發生了巨大轉變,認識到不能把風險簡單等同于損失,風險同時也是銀行價值創造的源泉,只有主動選擇和科學安排風險,銀行才能實現利潤持續增長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從內控導向轉向“以客戶為中心”。商業銀行之前在設計信用風險管理制度、流程和解決方案時,更多的是從內控的角度出發,管理的主要內容是“控制”,客戶的多樣化金融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在轉型和改革發展過程中,大型國有銀行的風險管理理念逐步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注重分析客戶端和識別風險,強調把握客戶風險,注重在客戶服務方案中有機融入風險管理措施,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銀行的風險管控和價值創造目標。
三是樹立現代銀行資本約束理念。國內銀行在過去基本沒有資本約束和資本消耗等概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之后,國內銀行逐漸確立了資本的概念,在開展業務時會主動考慮資本消耗因素和資本承受能力。具體來講,就是在總體大局上,樹立了“有多少資本做多大的事”的理念;在具體業務操作中,只要開展涉及風險的業務,各級經營機構就會考慮資本消耗的問題,在客戶營銷、業務計劃、資源配置、績效考核、風險管控等方方面面體現資本約束的要求。
四是營造“全員參與”的信貸文化。風險管理常常被認為僅是風險管理部門的事情,因此,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經常是割裂狀態,有時甚至將兩者對立起來。目前,國內銀行基本形成“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理念,在信貸流程各個環節、各個崗位上的前臺、中臺、后臺員工都負有相應的風險管理責任,信用風險管理從此不僅僅是某些部門或者某些人的事情。全員參與風險管理能有效形成管理合力,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2
政策制度的完善
銀行通過系統梳理,建立了包括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在內的健全的風險政策和制度體系,用來明確風險邊界,規范業務操作。部分銀行還在業務系統中嵌入相關管理政策制度,利用IT系統的剛性約束,盡可能地杜絕過去常見的“打擦邊球”“闖紅燈”等違規現象,極大地增強了銀行的風控能力和政策執行能力。
3
業務流程的優化
國內大型銀行特別重視流程銀行建設,引入六西格瑪、精益管理等先進技術,在梳理優化業務流程的同時,將風險管理融入其中,提高了流程效率和風控效力,在流程再造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例如,銀行在信貸流程中建立“平行作業”機制后,客戶經理和風險經理從不同角度同時進行風險審視和管控,在保證風控效果的基礎上大大提升了流程效率。
4
技術工具的研發
銀行推進風險管理技術工具研發和IT系統建設,生產力大為提高。比如,在計量工具方面,銀行引入了經濟資本、經濟增加值(EVA)、RAROC等先進指標,研發了針對各類客戶的信用風險評級模型和配套系統,改進了風險限額等組合管理工具,設立了風險壓力測試體系等。銀行已經將風險管理技術工具運用到了風險偏好、績效考核、綜合計劃、信貸政策、信貸審批、風險定價、風險分類、風險監控預警等領域,有力地支持了銀行經營管理決策。
5
數據管理的強化
國內銀行長期面臨數據質量不高和管理基礎薄弱的共同問題。股改后,國內銀行針對薄弱環節,加快數據資源整合,推進數據倉庫建設,強化數據質量管理,建立專業化數據集市。有的銀行依據應用環境、渠道整合、管理決策、客戶管理、產品服務和業務操作五個層級,構建了架構合理、高效便捷、功能集成的數據平臺,為銀行的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特別是風險計量)打下了良好基礎。
6
專業隊伍的培養
國有大型銀行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搭建了風險管理專業人才梯隊,培養出一批風險管理、信貸審批、研究分析和計量技術專家,建立了針對不同層次和不同業務領域的專家團隊,形成了較穩定的風險管理專業團隊。銀行在與境外戰略投資者合作的過程中,通過組建聯合項目團隊、跟崗培訓和經驗分享等眾多途徑,培養了一大批銀行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