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楊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法學院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疫情形勢嚴峻復雜,黨和政府迅速作出部署,全面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期間,線下的溝通交流和業務辦理受到極大限制,金融行業也迅速響應,用“無接觸”的模式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服務,緩解小微企業等受到疫情影響產生的困境。
2020年2月1日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出臺了30條措施,吹響了金融抗“疫”戰的號角。其中,第13條支持金融機構采取遠程視頻、電話等方式辦理相關業務。2月14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第5條更明確指出要提高線上金融服務效率,強化網絡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
此次疫情期間,以網商銀行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銀行多措并舉,依托大型科技公司的數字經濟平臺,為客戶,尤其是傳統金融難以觸達的小微客戶提供更加專業、精準、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務,成為此次疫情期間的一大亮點。
2月20日,全國工商聯就會同網商銀行并與郵儲銀行、浦發銀行等25家銀行合作,面向全國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推出純信用、無需擔保或抵押的“無接觸貸款”方案及相關優惠措施。該措施一經啟用就廣受好評,3月5日,工商聯和網商銀行進一步聯合個體勞動者協會、銀行業協會等多家行業協會以及包括六大國有銀行和三大政策性銀行在內的100多家銀行,推出“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計劃支持全國約1000萬家小微企業、個體經營者及農戶有序復工復產及疫情之后的擴大生產。
筆者認為,“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是科技與金融結合抗擊疫情的經典案例。當前,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助微計劃”以全國工商聯為紐帶,連結起網商銀行等數字金融平臺、傳統金融機構、縣域政府和品牌企業,從電商、餐飲、快消、物流、汽車、地圖等十個方面提供專項支持。中大型金融機構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縣域政府能夠提供政策支持,品牌企業搭建起供應鏈支撐,與網商銀行等數字金融平臺相結合,能夠構建更好地觸達海量小微企業、小店的通道,加速優勢互補。
“無接觸”是“助微計劃”的首要關鍵。當前疫情形勢復雜多變,防控工作仍是重中之重。“無接觸”的模式能夠提供全線上化的普惠金融服務,為融資需求不大的客戶提供直接地幫助。“無接觸”能夠實現的根本原因就是依靠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依托于大型科技公司的數字金融平臺能夠利用歷史經營、支付、守約和企業工商、稅務等多維度數據,采用大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計算能力,以風險模型動態判斷的方式生成授信額度進而完成服務,不需要依賴傳統的抵押方式進行風險控制。通過網商銀行構建的系統,大量貸款需求在100萬以下,甚至僅需要3-5萬的小微群體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直接通過移動終端直接獲得“無接觸貸款”,甚至做到了3分鐘申請、1秒鐘放款、信用審核無人工干預,最大程度上簡化了金融業務的辦理流程,縮短辦理時間,既能夠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又能夠防范疫情的持續擴散。
“助微”是計劃的最終目的。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愈發凸顯,如何服務好小微客戶也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關鍵所在。而“助微計劃”中,網商銀行等數字金融平臺通過支付、社交、電商等場景服務沉淀的數據,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搭建的新型數字化風控模式,將大量無法從銀行系統獲得金融服務的小微客戶納入金融服務體系和信用體系,切實有效地提升了金融的普惠性,幫助解決傳統金融機構收集信息、風險評估的困境。網商銀行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獲得“無接觸貸款”的小店在2月底已經成功實現回暖,單日流水相比節前日常水平實現了46%的增長,為復工復產期間的疫情防控提供持續保障。
筆者認為,科技和金融的結合是“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背后的重要驅動,“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也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和金融深化融合。第一,網商銀行等數字金融平臺已經成為金融領域的“毛細血管”,對傳統金融形成有力的補充。以各類金融和非金融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為驅動的征信評級、風險控制等將會成為未來金融的發展基礎。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數字金融平臺能夠更好地服務這些傳統的金融機構很難觸達的客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實體經濟,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第二,有實力的大型金融機構開始主動加速金融科技能力的建設和開放銀行戰略部署。銀行機構采用開方式API,將金融服務嵌入各個合作伙伴的平臺與業務流程中;基于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共票”機制,以數據為核心要素,將數據共享的權益反饋給相關方,推動開放銀行數據共享,實現有效的數據治理。
第三,數字金融平臺企業以技術開放的形式向中小金融機構輸出數字金融科技,對于傳統金融機構來說,金融科技的自主研發需要過高的成本投入。數字金融平臺將其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以平臺化的方式向傳統銀行提供技術服務,能夠加速數字金融技術的應用,推動科技和金融的深度結合,成為金融發展的新的引擎。例如,南京銀行“鑫云+”互聯網金融平臺依托于阿里云等技術服務建立;人保健康引入螞蟻金服的金融科技能力支持其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發展。
從更高的維度看,“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充分體現了我國以數據為生產要素的平臺經濟的結構優勢。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平臺經濟已經成為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是經濟發展新動能。以數據生產要素為基礎的網商銀行等數字金融平臺,依托新技術優勢,和傳統金融機構的資本優勢相結合,在疫情發生后為抗“疫”戰爭發揮出獨有的作用。數據在當下疫情防控的新環境中,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經過流通、使用、共享、賦能之后,作用得到了較充分的體現。特別對于金融行業而言,數據的價值正在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更深層次的挖掘。
“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對我國未來金融發展的影響是長遠的。筆者相信,在疫情之后,這些在特殊時期的平臺新實踐、新技術、新模式和新理論,或許能為平臺經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甚至可能改變一定的社會管理模式,推動人類社會向數字時代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本文作者介紹: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