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陳九霖
我滿懷信心地預期:一個占有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將從本世界中葉起,在包括諾獎經濟學獎在內的所有諾貝爾獎以及類似的世界大獎中成為主角,乃至獨占鰲頭。
本月,諾貝爾各種獎項密集揭曉,引起全球關注。雖然諾獎成就不一定是授獎領域的最高成就,卻肯定是很重要的成就;諾獎得主不一定是受獎領域最杰出的人物,卻肯定是很杰出的人物;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不一定是授獎領域最發達的國家,卻肯定是很發達的國家。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于1901年開始設立并自此以后每年頒發的重要獎項。一個多世紀以來,諾貝爾獎一直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生平和成就的反映。據悉,諾貝爾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設立這個獎項的目的,是想向世人傳達出來這樣的一種理念,那就是: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的進步是增進全人類福祉的引擎。
自1901年開始頒發第一個獎項,到2018年,諾貝爾獎一共頒發了590次,涉及935個獎項,其中,個人獎項908個,組織獎項7個。根據諾獎基金會的章程,諾獎獎項既可以頒發給個人,也可以頒發給組織。可是,到目前為止,諾獎頒發給單位的獎項,只是諾貝爾和平獎而已。
迄今為止,諾獎獲得者,最小的年齡只有17歲,那就是201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馬拉拉(Yousafzai);而諾獎獲得者最大的年齡是96歲,那就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亞瑟(Ashkin)。
在尚未計算2019年諾獎獲得者的情況下,全球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一共251人,其次是英國,為93人,再次是德國,為84人。這些國家無一例外的都是創新型國家,也是人才集中之地,科研、教育條件良好。
日本特別重視諾獎,近年來,一直急起直追。除了在文化、體制等多方面進行調整之外,日本對科技、教育的投入巨大。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即使在經濟形勢嚴峻和困頓之時依然不吝于科研的投入,并把堅持原始性科技創新作為引領日本前途的必由之路。日本教育經費的投入,高峰時期占國民收入的比例超過了18%。因此,自2000年以來,日本連續19年共有19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平均每年一位,令人嘆為觀止!
從民族的角度來看,猶太人民族獲獎人數最多。全球猶太人,總人口約為1450萬,僅占全球總人口的0.2%。其中,約650萬猶太人居住在以色列國,約530萬猶太人居住在美國,其余猶太人散居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或地區。然而,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民族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計算到到2017,占所有諾獎的22.5%,在902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占有了203席,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0倍。猶太人成為諾獎霸主的重要原因是,猶太人特別重視教育,以色列始終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而且,猶太人的教育強調個性和創造性的開發,注重對價值和新思維的認知與培養。
比較之下,雖然獲得諾獎的華人不乏其人,但是,遺憾的是,中國本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卻只有兩位,那就是莫言和屠呦呦。
諾貝爾最開始設立的獎項共有五個獎項:物理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在諾貝爾的遺囑中,沒有經濟學獎。普遍的說法是,諾貝爾設立獎項原因,基于他個人感興趣的學科,且這些學科以某種方式影響到了他的生活和科學發明。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 向諾貝爾基金會進行捐款,提議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頒發第一個諾獎經濟學獎。此后,每年的諾獎經濟學獎,都頒發給那些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經濟學家。
截至2018年,諾獎經濟學獎已經被授予81人、50次。其提名程序與其它獎項一樣,在頒獎典禮前一年多就開始進行,由瑞典科學院的一個由5到8名不同國籍的成員組成的委員會進行協調。通常會有大量的提名申請和許多候選人。
諾貝爾經濟學家涉及面廣泛,包括:經濟心理學、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博弈論、微觀經濟學、國際及區域經濟、經濟治理、勞動經濟學、計量經濟學、金融經濟學、產業組織、福利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均衡理論等。
總體上看,在諾獎經濟學獎中,大約超過一半的獎項,落入“經濟”領域,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一般均衡理論,以及探索國民賬戶核算和公共財政等相關的經濟領域,共有42人獲得這個“經濟”獎項。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與金融和行為范式的相關研究,似乎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金融和管理”領域的研究和發現中,約26%的比例、共有21人獲得了諾獎經濟學獎。
歸屬于計量經濟學和數學研究以及博弈論的絕對“定量”領域,共有18人獲獎。
諾獎經濟學獎獲得者,最年輕者為51歲,最年長的是90歲。
2019年諾獎經濟學獎的公布時間是10月14日(星期一)11:45。花落誰家,拭目以待。一般說來,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此次,暫未聽說有中國人或華人獲得提名。因此,對于炎黃子孫而言,我們無喜無愁,有的不過是遺憾罷了!
那么,為什么我國一直無緣于諾獎經濟學獎乃至連提名都沒有呢?讓我們從近幾年諾獎經濟學獎獲得者的情況分析一下吧!2015年的諾獎經濟學獎頒發給了對于消費、貧困和福利方面分析的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2016年的諾獎經濟學獎頒給了對契約理論做出貢獻的哈佛大學奧利弗·哈特、麻省理工學院本格特·霍斯特羅姆;2017年的諾獎經濟學獎頒給了“在心理學和經濟學的決策分析之間搭建了一個橋梁”的理查德·塞勒;2018年的諾獎經濟學獎頒給了兩個人:一個是保羅·M·羅默,他建立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成為經濟學教科書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型;一個是威廉·D·諾德豪斯,他和保羅·薩繆爾森合著的《經濟學》,是很多高校本科經濟學的教材。而他們兩人的獲獎理由是:“將氣候變化和技術革新的因素融入了宏觀經濟學分析之中。”“這兩人設計了一系列方法來解決我們時代最基本和最緊迫的問題——如何創造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由此,可以看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選擇,多數是基于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問題,獲獎者中的大多數,都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即支持自由巿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而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委看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在經濟學研究方面尚未得到普遍的共識。我相信,這是導致我國很多數一數二的經濟學家沒有得獎的重要原因。
但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路突飛猛進,我國經濟不斷地打破了國外經濟學家和經濟學理論對于中國實際情況所設定的上限,創造了很多非常值得并應該被諾貝爾經濟學獎銘記的中國經濟學家和獨創的經濟學理論。
有人說,諾獎經濟學獎未來的任務,應優先考慮重要的經濟和金融問題。但我覺得,最應該優先考慮的是經濟領域中的偉大實踐和企業家精神。這兩項恰是諾獎經濟學獎最大的缺憾!
如上所述,諾貝爾設立獎項的理念,就是引導和證明:知識的重要性。他認為,知識的進步,是增進全人類福祉的引擎,終極目標是造福人類。而知識又分為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
中國人民改革開放以來最偉大的改革開放實踐,讓人類四分之一的生命得以從貧窮通往富裕之路,應該足以讓諾貝爾在天之靈感到震撼。這也得益于獨創性的經濟理論的指導。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中國本土的經濟學獎獲獎,背離了諾貝爾生前設獎的初衷,也不符合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向諾貝爾基金會捐款而設立經濟學獎的主旨。
此外,企業家精神屬于經濟學的范疇,又是推動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和源泉。諾獎經濟學獎不能缺了此項。而中國人民巨大的經濟成就,恰是企業家精神的結晶和果實。
不僅經濟學獎的桂冠,本土的中國人應該享有,而且,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中國過去數十年所積累的知識成果越來越豐厚、所培養的人才越來越多、海外歸國留學人員猶如泉涌,以及中國對科技與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我滿懷信心地預期:一個占有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將從本世界中葉起,在包括諾獎經濟學獎在內的所有諾貝爾獎以及類似的世界大獎中成為主角,乃至獨占鰲頭。
(本文作者介紹: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北京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擔任兩個世界500強企業副總。)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