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王劍
小微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如何有效地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融資服務,仍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作為盈利性的金融企業,銀行從事小微信貸業務必須遵從經濟規律,以盈利為目標,同時適當兼顧社會責任,因此必須嚴守小微信貸業務的一些根本原理。
前言
在浙中縣城長大的我,從小從未聽說“小微貸款”這種名詞,因為那邊除了小微貸款,周邊就幾乎沒聽說過其他貸款類別。
北上求學,學金融學,跟著導師研究非正規金融,開始到處聽說一個說法:中小企業融資難。反正,他們一直告訴我,中小企業融資很難很難,我也就信了。而后,完成碩士畢業論文《關系型借貸、信息不對稱與中小企業融資》,并獲了獎。
2011年,我剛成為一名證券分析師,就遇到溫州中小企業流動性危機,舉國上下又到處說小微企業融資難。可一調研,發現那些老板跑路的小微企業,家家戶戶貸著好幾百萬甚至上千萬,這才導致債務違約……好家伙,這哪是融資難啊,這明明是被貸款撐死的啊!
而后接觸了很多小微業務做得非常優異的銀行。在各路專家的指導下,慢慢系統、深入地了解了銀行和其他機構從事小微信貸業務的科學方法。所謂“科學”,無非就是要遵從這些事物背后的客觀規律,而不是僅僅憑著直覺和善意。只有找到科學的路,才是為企業好,也是為銀行自己好。
為此,我們團隊完成了這篇小微企業的深度報告,重在提煉原理與邏輯,篇幅不長,卻是濃縮了我長達十多年對小微業務的觀察。當然,這不是終點,我們還將在研究之路上繼續深入下去。
摘要
■ 銀行從事小微信貸業務需要遵從經濟規律
小微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如何有效地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融資服務,仍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們認為,作為盈利性的金融企業,銀行從事小微信貸業務必須遵從經濟規律,以盈利為目標,同時適當兼顧社會責任,因此必須嚴守小微信貸業務的一些根本原理。
■ 原理:小微信貸業務的關鍵是以合理成本實現風險定價
小微信貸業務需遵從風險定價原理和商業可持續原理。銀行投放小微企業信貸的利率,由資金成本、業務成本、合理利潤、風險溢價構成,我們認為這其中業務成本和風險溢價更加重要。風險溢價需要遵循風險定價原理,即通過利率覆蓋風險,其核心在于準確判斷小微企業的違約率,對風險準確定價。而小微企業本身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因此加大了實現風險定價的難度。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銀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來獲取、處理信息,這就涉及到業務成本問題,即第二點——商業可持續原理。因此,如何以相對合理的成本,確定一個較為可靠的預期損失率,是銀行小微信貸業務成敗的關鍵。
■ 模式:較為主流的三大類小微業務模式
國內外銀行在小微信貸業務上的現有實踐,均是從不同角度解決業務成本和風險定價之間的難題。目前大致可分為“全手動”“半自動”“全自動”三大模式:
(1)“全手動”傳統模式:通過廣泛的基層業務員對小微企業進行深入了解和密切跟蹤來防控風險,這一模式比較適合區域性的小銀行;
(2)“半自動”信貸工廠模式:大型銀行由于業務區域大,難以在每個地區建立小銀行那樣龐大的業務員團隊,因此半自動化的信貸工廠模式給了大型銀行介入小微信貸業務的可行方式;
(3)“全自動”互聯網金融模式:隨著互聯網平臺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大數據的積累,很多原來的軟信息逐步硬化,從而為整個流程的全自動處理提供了可能,使得互聯網金融模式在小微信貸業務中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 實例:小微企業專業銀行的“利基優勢”
我們選取了三家典型的以服務小微企業為主的銀行(臺州銀行、泰隆銀行、網商銀行),對其財務數據進行了分析。分析發現,傳統小微銀行主要通過加大人力資源投入來減少信息不對稱、控制信用風險。這種大力度的人力投入難以被大中型銀行采用,因此它們在小微企業貸款這一細分市場建立起競爭壁壘,產生“利基優勢”,獲得很高的收益率,最終帶來高ROA和高ROE。而互聯網銀行則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建立競爭壁壘,效果同樣可觀。
■ 投資建議
我們認為,隨著金融“脫媒”深入,大零售(個人、小微)或將成為銀行業未來的主戰場,也有望誕生出更多具備競爭優勢的優質銀行。我們建議投資者關注上市銀行中小微企業業務有特色的區域性銀行,包括寧波銀行、常熟銀行等。
■ 風險提示
宏觀經濟發展存在不確定性;信用促進政策效果存在不確定性。
目 錄
一、主要邏輯
二、小微企業融資是世界性難題
1.小微企業的界定
2.小微企業貢獻卓越
3.小微企業融資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三、從原理上理解小微企業
1.風險定價原理:利率覆蓋風險
2.商業可持續原理:留存合理利潤
四、小微信貸業務的實踐成果
1.“全手動”的傳統模式
2.“半自動”的信貸工廠模式
3.“全自動”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4.三種模式的小結
五、典型小微銀行的財務分析
1.臺州銀行
2.泰隆銀行
3.網商銀行
4.總結:小微企業貸款細分市場的“利基優勢”
六、投資建議
七、風險提示
以下為報告正文
一、主要邏輯
小微企業融資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們基于商業可持續原理和風險定價原理,對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根源進行了分析,認為降低小微信貸的成本更多的需要從業務成本和風險溢價著手,而貨幣寬松、政策鼓勵等手段幫助有限。基于此,破解小微信貸難題,關鍵是借助各種新老技術手段,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充分地獲取盡可能大的客戶群體的信息,從而實現風險定價。
我們之后分析對比了我國銀行業現有的小微信貸業務模式的優劣,按照發展演進和技術進步的維度,大致分為三類:“全手動”的傳統模式、“半自動”的信貸工廠模式、“全自動”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當然,每家銀行的實踐做法其實是多種模式不同比例的融合。
我們最后以杜邦分析為工具,分析了三家典型的以小微企業為主要目標客戶的銀行:臺州銀行、泰隆銀行和網商銀行(網商銀行數據披露很少,我們以前兩家為重點分析對象)。分析后認為,傳統上專門服務小微企業的小型銀行通過加大人力資源投入來減少信息不對稱、控制信用風險,這一業務模式富有成效,但難以被大中型銀行采用,因此這些小銀行在小微企業貸款這一細分市場建立起競爭壁壘,產生“利基優勢”,獲得很高的ROE。
二、小微企業融資是世界性難題
1.小微企業的界定
企業按規模劃分為大、中、小、微四種類型,“小微企業”即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的統稱。早年比較通行的概念還有“中小企業”,即中型企業、小型企業的統稱。隨著我國金融深化,中型企業融資難題得到較大緩解,因此“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近年被“小微企業融資難”替代。
小微企業的界定標準并不清晰,我國常用的主要有“國標”“監標”“行標”三種標準。事實上,這四類企業之間并沒有清晰的邊界,世界各國大多都是從企業銷售額、員工數等指標來劃分規模,且各行業標準不一。在我國,不同部委還結合自身工作需要,分別定義了小微企業,主要有工信部、銀保監會兩種定義(分別俗稱為國家標準、監管標準,即“國標”“監標”)。
工信部等多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按照企業從業人數、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結合行業特點,對不同行業的小微企業標準作了規定。例如,農林牧漁業的劃分標準為:營業收入2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營業收入5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營業收入5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工業的劃分標準為: 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金融管理部門(人行、銀保監會等)根據金融工作的需要,也有自己的一套小微企業、小微信貸界定標準,即“監標”,一般是在“國標”基礎上,加入融資規模的變量。2007年,原銀監會在《銀行開展小企業授信工作指導意見》(銀監發〔2007〕53號)中,對小企業授信定義為:銀行對單戶授信總額500萬元(含)以下和企業資產總額1000萬元(含)以下,或授信總額500萬元(含)以下和企業年銷售額3000萬元(含)以下的企業,各類從事經營活動的法人組織和個體經營戶的授信。金融管理部門的小微“監標”一般用于評價、考核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實際支持情況。
有些銀行還會根據自身情況調整上述定義。比如某些小型銀行,其對公客戶幾乎全是“國標”中的中小微企業(“國標”的中型企業對它們而言可能是大型客戶),則自己內部再做更精細的劃分(比如再進一步劃分為小微貸、微貸等),便于開展工作,這個被業界俗稱為“行標”(行內標準)。
2.小微企業貢獻卓越
小微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易綱行長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2018)”上主旨演講《關于改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幾個視角》中提及的數據:“從國際看,美國、德國、日本中小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左右,對就業的貢獻率大約為60-70%。從我國實踐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發展迅速。截至2017年末,小微企業法人約2800萬戶,另外還有個體工商戶約6200萬戶,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占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這就是所謂的中小企業“五六七八九”貢獻,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很大推動作用。
尤其是,小微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是很多基層民眾的謀生手段,是事關民眾福祉的重大民生問題。因此,各國政府均花大力氣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保障民生。
3.小微企業融資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如何有效地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融資服務,以支持其發展,目前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我國,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在3年左右,經營波動大,抗風險能力也相對弱。同時,相對于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規范性不足,經營管理比較隨意,沒有嚴謹的財務和審計制度,企業相關信息的書面化程度不足,現代公司治理更無從談起,難以套用常規的銀行信貸業務流程。因此,我國大部分銀行在提供小微企業融資上十分謹慎,加上業務開展成本較高,導致小微信貸利率較高。這就形成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正是由于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而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中又占據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因此,小微企業融資作為我國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政策當局高度重視。相關部委不斷出臺政策,降低小微企業融資的成本和難度。以下是2017年以來支持小微企業的有關政策。
上表還不包括2017年之前的政策。可見,國務院及各部委在支持小微企業上,可謂嘔心瀝血。但現實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存在,甚至在近年經濟下行、政策偏緊的環境中,更加突出。因此,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們有必要從金融業務的原理出發,找到根源,對癥下藥。
三、從原理上理解小微企業
除部分高新技術類的小微企業適用股權融資(種子、天使、VC、PE等)外,大部分傳統行業的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還是債權融資,尤其是信貸。主要的信貸獲取渠道包括民間借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公司、擔保公司、商業銀行等,近年還有些新的業態,包括互聯網金融。國家在早些年規范了民間借貸,推行民間借貸陽光化,發展了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公司、擔保公司等“微金融”行業,對促進小微企業信貸有較大幫助。不過融資成本最為低廉的仍然是銀行,因此,如何推動銀行業發力小微信貸,成為了政策的重中之重。本文也聚焦于銀行業的小微信貸業務。
作為盈利性的金融企業,銀行從事小微信貸業務,必須遵從經濟規律,以盈利為目標,同時適當兼顧社會責任。因此,必須遵從小微信貸業務的一些根本原理,而不是純粹從善意的角度去不計成本投放小微信貸。最為主要的兩個原理,便是風險定價原理、商業可持續原理。當然,這兩個原理本質是相互統一的。
1.風險定價原理:利率覆蓋風險
小微信貸業務作為信貸業務的一種,同樣遵從信貸業務的客觀規律。首先,信貸業務開展的必要條件是合理的利率水平,一般而言,合理的利率水平除了覆蓋放款人自身的資金成本、開展業務的成本和一定的合理利潤(資本成本)之外,也需要包含對信貸可能發生的風險損失的合理補償,也就是風險溢價、風險成本。或者反過來表述,合理的利率水平是指扣除了資金成本、業務成本、風險溢價之后,還能留下合理利潤。我們可以將信貸利率分解為四大成本:
信貸利率 = 資金成本 + 業務成本 + 合理利潤 + 風險溢價
(1)資金成本代表放款人的資金成本,可以用其實際資金成本表示(比如銀行的計息負債的平均付息率),也可以用放款人的其他無風險投資的收益率來表示(即機會成本),比如國債收益率。
(2)業務成本指的是放款人開展信貸業務時,有關拓展客戶、開展業務、維持自身運營等各類事項的成本,在眾多事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成本是用于調查客戶實際情況,獲取充分信息,確定風險水平。和其他行業一樣,這些業務成本又可劃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固定成本代表與客戶數關聯度低的成本,比如辦公樓、信息系統的支出,變動成本則是與客戶數緊密關聯的成本,比如客戶經理一線拓展客戶時的支出:
業務成本 = 固定成本 + 變動成本 = 固定成本 + 客戶數 * 單客變動成本
或
單客業務成本 = 固定成本 / 客戶數 + 單客變動成本
(3)合理利潤(資本成本)是放款人從事信貸業務賺取的合理利潤,這是放款人能夠實現商業可持續的必要條件。按照目前銀行業ROA的平均水平1%左右,可視為這是大致的資本成本(為與上述公式可計算,以放款額為分母)。如果慈善機構或政策性機構從事信貸業務,合理利潤的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4)風險溢價(風險成本或信用成本),指的是能夠覆蓋所有放款的損失率。在信貸利率的四個組成部分中,資金成本主要由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決定(但大小銀行會有較大差異),暫視為外生變量。合理利率一般在1%左右,暫視為常量。因此,資金成本、資本成本暫不作為研究的重點。業務成本則將在后文“商業可持續原理”中分析。因此,風險定價原理的關鍵是風險溢價。
風險成本是風險定價原理的關鍵。首先,銀行要事先預判借款客戶群體的預期違約率,比如1%,然后將風險溢價設定為1個百分點,加到信貸利率中去。這樣,一旦真的發生1%的違約損失,那么額外多收的1個百分點的風險溢價,即可覆蓋損失。當然,如果擔心1%的違約率預判不夠有把握,那么可收2個百分點的風險溢價,增加安全墊。
小微信貸之所謂難,難就難在其違約率的預判比較難。科學預判一個客戶群體的違約率,需要充分掌握其相關信息。而小微企業本身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因此加大了實現風險定價的難度。很多小微信貸業務的現有實踐,均是從如何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上做文章。銀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這些工作被統稱為“信息生產”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這就涉及到業務成本問題(后文的“商業可持續原理”中分析)。亦即,業務成本和風險成本處于一個此消彼長的負相關關系中,需要取得一個合理的平衡。
由于存在逆向選擇問題,單純通過高利率不一定能夠有效彌補風險,有效篩選客群更加重要。即使銀行已經掌握信息,完成了違約率的預判,比如判斷違約率大致是20%,那么也不可能實現風險定價。風險定價的本質,是不違約的借款人一起為那一小部分違約的借款人“埋單”,來支付那部分壞賬損失,本質是一種保險制度(全體人支付保費)。但如果預期損失率是20%,是不可能讓不違約的借款人額外支付20個百分點的風險溢價,去為違約人埋單的,這太高了。這時候好的借款人會退出,只剩下差的借款人,即出現“逆向選擇”問題。因此,在實現風險定價之前,銀行最好還有一套獲客策略,能夠相對可靠地遴選出風險相對低的客群。假設初始時我們只知道某群客戶的預期違約率在1-5%間,那么為了保證能夠完全覆蓋風險,風險溢價只能確定為5個百分點(融資貴)。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有辦法甄別一小類客戶借款的預期違約率其實是1%,那么風險溢價也能夠相應下降,從而降低信貸利率,進而減少小微信貸的成本。
這四類因素構成了信貸利率的四大成本:資金成本、業務成本、合理利潤(資本成本)和風險溢價(風險成本)。金融規律告訴我們,利率不僅要覆蓋資金成本和業務成本,同樣也要覆蓋風險成本,最后留下合理利潤,只有這樣才會保證信貸業務的商業可持續。小微業務由于風險較高,放款人當然也會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同時,由于獲取小微企業的信息成本較高,放款人開展小微企業的業務成本也會上升。因此,小微企業“融資貴”,利率較高,根本原因是業務成本、風險溢價太高。而成本高到一定程度后業務難以開展,就出現“融資難”。因此,“融資難、融資貴”有其客觀原理。
由此也能看出,如果政府將利率定得極低,則很難覆蓋合理的信息成本和風險,銀行在面對這種情形時,只能選擇不做小微業務。也就是說,如果以傳統銀行的信貸模式開展小微業務,在商業上難以保證銀行持續經營該類業務。
2.商業可持續原理:留存合理利潤
商業可持續原理是指銀行從事這項業務,能夠獲取相對持續、穩定的合理利潤,而不是做慈善。前文已述,小微信貸利率由四大成本構成,其中,資金成本是相對外生的,并不由銀行自身所能夠完全決定。因此,對于信貸利率的研究重點主要在于業務成本和風險溢價。所謂商業可持續,是指銀行收取的小微信貸利率,在扣除資本成本、業務成本、風險溢價后,還能留有相對穩定的合理利潤(比如1%)。因此,關鍵是用技術手段完成信息生產工作后,能把業務成本、風險溢價控制在合理水平內,以便留存合理利潤。
因此,商業可持續原理與風險定價原理其實是高度統一的,在成本公式上,只是體現為計算順序的變化:
合理利潤 = 信貸利率 - 資金成本 - 業務成本 - 風險溢價
業務成本指放款人承做業務所需要的成本,又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指放款人運營所必要的支出成本,由于小微客戶的單筆業務量較小,放款人如果沒有獲取到足夠的業務量,也就難以覆蓋固定成本。因此,需要盡可能多地去拓展客戶,但又會產生更多變動成本。變動成本包括做單筆業務所需要的各種支出。信息生產成本是業務成本中的一大部分。因此,有時信息生產成本太高,導致業務難做,小微企業融資就會出現難或貴的局面。
業務成本與風險溢價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如果放款人希望更加準確地了解借款人的預期違約率,就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去挖掘更多信息,也就意味著更高的業務成本。這是由于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且其信息大多是非書面化保存的“軟信息”,放款人需要花費更多成本去獲得信息,再用非標準化模型處理信息(比如使用經驗去處理信息,形成判斷),以便完成風險定價。總的來說,業務成本與風險溢價有一定的負相關關系,放款人需要根據自身偏好權衡二者大小,實現一個合理的總成本水平。
因此,如何以相對合理的成本,確定一個較為確定的預期損失率,是放款人小微信貸業務成敗的關鍵。在我國,部分從事小微貸款業務的銀行放款利率接近10%,資金成本為3.5%(參考國債收益率),合理利潤為1%,那么信貸利率的一半左右將取決于業務成本和風險溢價。在資金成本、合理利潤外生的情況下,降低小微信貸的成本更多的需要從業務成本和風險溢價著手。貨幣寬松只能夠降低資金成本,但不可能降至極低(畢竟貨幣政策還在考慮其他目標);多開辦新銀行、加大銀行競爭能夠降低資本成本,但對整個信貸利率的下降,幫助十分有限。
因此,不管是基于風險定價原理,還是基于商業可持續原理,都形成同一個結論,即:破解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更多需要從業務成本和風險溢價著手,引進各種經營管理和技術手段,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盡可能充分地獲取盡可能大的客戶群體的信息,從而實現風險定價。
四、小微信貸業務的實踐成果
基于上述原理,我們得出,推進小微信貸業務,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關鍵是如何幫助銀行以更低成本獲取更多信息、有效覆蓋更多客戶,從而降低業務成本、風險溢價,從而使該項業務更加商業可持續,最終使小微企業受益。
國內外銀行在小微信貸業務上的現有實踐,均是從不同角度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多年探索,國內外的各類機構已經摸索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將這些模式,按照標準化程度,大致劃分為三大類,即“全手動”“半自動”“全自動”。
1.“全手動”的傳統模式
為了破解小微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需要采集、處理它們的有關信息。傳統上,由放款機構(比如信用社)的業務員深入了解借款人情況,充分掌握其有關信息(包括大量未書面化的軟信息,包括借款人的人品、習性、才干、人緣、口碑等)。然后,基于經驗去判斷其還款能力與還款意愿,從而做出放款決策和利率定價。但這一方式建立在:(1)基于社區、村落的熟人網絡,信息不對稱程度天然較低,這也導致每位業務員的區域覆蓋有限(方圓數公里以內);(2)通過“蜜蜂采蜜”式的辛勞,緊密調研、跟蹤借款人經營情況,這還導致每位業務覆蓋客戶數量有限(經驗數在100家以內)。而且,由于這種模式主要建立在業務員本人的業務經驗和職業操守之上,因此銀行對員工的管理需要非常精細化,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
實踐表明,這一做法的效果其實還不錯。但是,對人力投入較大,并且由于每位業務員覆蓋客戶數量有限(因為經營每戶客戶需要一定的勞動量),因此業務的可擴展性較差。另外,由于業務的開展是基于業務員的熟人網絡和業務經驗,所處理的信息多是難以書面化的軟信息,因此傳承性也較差(比如對新員的培訓,主要靠師徒般的傳幫帶)。這實質是一種全手動采取信息、純經驗判斷的經驗式的做法,當然,其原理也同樣是希望“以相對合理的成本,確定一個較為確定的預期損失率”,本質不變。
這一做法后來得到一些改進,逐步把一些經驗做法固化下來,把一些軟信息逐步“硬化”(書面化),最終一定程度上實現上述人工經驗的系統化、標準化。其中,主要以德國IPC技術為代表。IPC技術的本質,是盡可能把全手動的上述過程流程化,初步實現了系統化、標準化。
“全手動”模式的優點是基層業務員對小微企業了解深入、跟蹤及時,能夠有效防控風險。缺點是需要進行“人海戰術”,成本高昂,異地擴張復制的難度較大。這一模式比較適合區域性的小銀行,大中型銀行難以采用。
2.“半自動”的信貸工廠模式
隨著信息采集與處理技術的進步,整個獲客、調研、審批、貸后管理的全過程的書面化、系統化、標準化程度逐步提高,換言之,就是流程自動化水平逐步提高,小微信貸業務逐步開始進入“半自動”時代,其中最為代表的是“信貸工廠”模式。
信貸工廠最早由新加坡淡馬錫公司在當時的東南亞小企業信貸業務基礎上開創。其根本原理,是盡可能實現全流程標準化,從而實現業務的自動化、批量化。首先,信貸產品是標準化的(較難滿足某些企業的定制化需求),各銀行會推出很多通常以三個字命名的小微信貸產品;然后,貸款申請、審批、發放、貸后管理等,乃至小微信貸業務專門團隊的內部管理,均是高度標準化的,整個流程仿佛工業企業里的流水線,因此被形象地稱為“信貸工廠”。
但由于小微企業本身的經營與管理并沒有高度標準化,前期仍然需要專門團隊的業務員拓展客戶,手工采集信息,并將信息按規則處理,形成一張標準化的表格(比如打分卡),作為信貸工廠模型的輸入。因此,整體而言,它仍然是一種半自動的模式,但其效率已較全手動時代顯著提升,但仍然沒有、也不可能實現徹底標準化。
前述的全手動模式幾乎清一色由專門的小微金融機構參與,大型銀行無力管理那樣龐大的業務員團隊。而半自動化的信貸工廠模式,則給了大型銀行介入小微信貸業務的可行方式。我國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大型銀行均開始試行該模式,取得一定成果。海外信貸工廠的典型代表是扎根社區、小微、零售的的富國銀行。
3.“全自動”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大數據的積累,很多原來的軟信息,開始在互聯網時代逐步書面化、硬化,從而為整個流程的全自動處理提供了可能。以螞蟻金服(主要由其旗下的網商銀行實施)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也在小微信貸業務中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基于阿里巴巴集團的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力,以及淘寶、天貓、支付寶等平臺積累的海量交易和支付數據,網商銀行可以將客戶的交易行為數據映射為客戶的信用數據,從而實現貸款的自動化審批,加快了放款速度。并且數據是由網絡中的每個用戶自動生成,而不需要像傳統銀行那樣通過業務員手動采集,這同時降低了業務成本,大幅提升了客戶覆蓋量。收集了數據后,再通過模型,自動將紛繁復雜的數據轉換為信用評價,從而做出放款與否以及利率高低的決定,全程幾乎不用人工干預(主要的人工投入是在模型搭建上),實現了快速審批與發放。
當然,互聯網金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處。網商銀行這種“全自動”模式的實現得益于集團擁有淘寶、支付寶海量客戶數據信息,但能夠沉淀如此大量數據的企業很少,這也限制了這一模式的推廣。目前,有其他銀行開始引進征信、稅務、工商、司法等各種公共數據,實現類似全自動的小微信貸業務模式。
4.三種模式的小結
最后,我們按上述維度,將小微信貸業務的三類主要模式列于下表。但現實中,很多大小銀行的最新實踐其實是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博采眾長,再結合自身優勢與資源稟賦,致力于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很難把某一銀行的做法歸結為哪一類。
五、典型小微銀行的財務分析
基于上述小微信貸業務的基本邏輯,我們再結合現有實踐,觀察其經營效果。我們選取了代表傳統模式(全手動、半自動)的傳統小微銀行的佼佼者臺州銀行、泰隆銀行,以及代表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網商銀行。通過其年報數據,大致了解不同模式的經營效果。同時,我們還將這些銀行的情況與行業整體情況做個對比,以實現小微信貸業務與銀行批發業務的比較。
1.臺州銀行
臺州銀行總部位于浙江省臺州市,前身為成立于1988年的浙江黃巖路橋銀座金融服務社,后來成為銀座城市信用社,2002年聯合另外數家城信社組建成為臺州市商業銀行,2010年更名為臺州銀行。原本為民營銀行,而后2008年招商銀行入股,但主要經營管理模式未發生重大變化。2017年末資產總額1574億元,當年實現凈利潤33億元。2017年末貸款總額1033億元,其中69%投向小微企業較多的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可以說是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從人均資產規模來看,2017年末臺州銀行人均資產1775萬元,遠遠低于其他上市銀行,是典型“人海戰術”的體現。
從杜邦分析來看,臺州銀行利息收入/平均資產遠高于上市銀行合計水平(臺州銀行將部分債權類資產的利息收入計入投資收益,因此它的其他非息收入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實際上是利息收入,這導致它的其他非息凈收入/平均資產也遠高于上市銀行合計。我們在圖中將其他非息凈收入/平均資產一并列出)。使用2017年期初期末簡單平均數據計算的臺州銀行貸款收益率為8.86%,遠高于所有上市銀行。針對性地服務小微企業群體,使其獲得了更為突出的信貸收益率。
從杜邦分析來看,臺州銀行的業務及管理費/平均資產遠高于上市銀行。臺州銀行的人均管理費用不算特別高,但因為人數眾多,因此總的管理成本特別高。
“人海戰術”有效,風險可控。小微業務風險高,但臺州銀行有效控制了風險損失。2009-2017年間,其資產減值損失/平均資產半數時間與行業平均水平接近,僅在2011-2013年期間,受始于溫州的浙江中小企業流動性危機影響,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較多,但目前已恢復至正常水平,這一輪區域性流動性危機也對其風控水平做了有效的檢驗(同期省內部分大中型銀行卻爆發了嚴重的不良資產)。
臺州銀行近幾年的ROA相對行業一直在下降,主要是受業務及管理費/平均資產上升影響。但是其ROA水平仍然高過上市銀行整體水平,最后依然取得了超額回報。因此,從數據上看,傳統小微銀行模式,本質是投入較高的信息生產成本,充分挖掘、掌握客戶信息,從而換回超額回報。
2.泰隆銀行
浙江泰隆商業銀行總部位于浙江省臺州市,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臺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2006年改制為城商行,為民營銀行。2017年末資產總額1433億元,當年實現凈利潤24億元。2017年末貸款總額885億元,戶均貸款僅有27萬元。從人均資產規模來看,2017年末泰隆銀行人均資產1871萬元,跟臺州銀行接近。
與臺州銀行一樣,泰隆銀行也同樣具有遠高于上市銀行合計的利息收入/平均資產(以及被計入其他非息收入中的債權投資的利息收入)。使用2017年期初期末數據計算的泰隆銀行貸款收益率高達9.98%,比上市銀行整體水平高出約560bps。
泰隆銀行同樣具有遠高于上市銀行合計的業務及管理費/平均資產,資產減值損失/平均資產相對上市銀行整體水平的走勢跟臺州銀行非常相似。2009-2017年間,其資產減值損失/平均資產半數時間與行業平均水平接近,僅在2011-2014年期間,受浙江中小企業流動性危機影響,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較多,對ROA也產生不利影響,使得ROA一度低于上市銀行整體水平。但后續已從危機中基本恢復,其風控能力基本上得到周期的檢驗。
3.網商銀行
網商銀行是我國首批試點的新民營銀行之一,于2015年開業,也是我國首批互聯網銀行之一,于2015年開業,主要服務于阿里巴巴電商生態圈內的小微企業客群,也適當拓展圈外小微企業。根據其2017年年報披露的數據,網商銀行開業至2017年底所發放的全部貸款戶均貸款僅有2.8萬元。
由于數據時間序列較短,加上開業初期資產增長較快,其財務數據的穩定性差。我們這里僅選取網商銀行2017年數據做個簡單參考。從杜邦分析結果來看:
網商銀行的資產端收益率明顯高于上市銀行整體,這一點跟泰隆銀行、臺州銀行相似,為小微信貸業務的典型特征;
2017年網商銀行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平均資產與上市銀行整體水平接近,其“全自動”的業務流程與風控措施的效果得到初步驗證。不過由于其開業時間短,我們暫時還不能斷定其風控效果優異這樣的結論,這一點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尤其是周期的檢驗;
網商銀行的業務及管理費遠高于上市銀行整體水平,甚至遠高于泰隆銀行和臺州銀行,暫無更為詳細的公開信息給予解釋。
4.總結:小微企業貸款細分市場的“利基優勢”
專門服務小微企業的銀行主要通過管理成本替代風險成本,實際上就是通過加大人力資源投入來減少信息不對稱、控制信用風險。這種大力度的人力投入難以被大中型銀行采用,因此他們在小微企業貸款這一細分市場建立起競爭壁壘,產生“利基優勢”,獲得很高的收益率,最終帶來高ROA和高ROE。我們將上述三家典型小微專業銀行與A股上市銀行合計的2017年數據并列,進行杜邦分解,能夠體現出小微專業銀行“高成本、高收益”的路子,最后依然取得了超越行業平均水平的回報。
當然,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這三家典型銀行的特殊之處,其成功難以簡單復制。比如,臺州市是國內民營經濟、小微企業十分發達的地區,這是誕生三家優秀的小微業務專業銀行(臺州銀行、泰隆銀行、民泰銀行)的先天條件,其他地區未必能夠復制。而網商銀行、微眾銀行(后者主要聚焦于個人消費貸)則依托其股東方強大的互聯網平臺優勢,擁有客戶源和大數據源,也難以完全復制。但是,這些銀行所取得的經驗,依然對其他銀行參與小微業務有借鑒意義。
此外,其他大中型銀行,內部也有小微業務的專業部門或團隊,也有其相應的模式和可取之處,但缺乏單列的小微業務數據,因此我們在典型案例中沒有進行單獨分析。
六、投資建議
根據西方發達經濟體經驗,隨著經濟轉型和金融深化,銀行業會出現“脫媒”現象,大型企業客戶將逐漸轉向資本市場融資,大零售(個人、小微)將成為銀行業未來的主戰場。目前國內已有此苗頭,因此部分大小銀行已經開始積極布局個人、小微等業務。如今,國內小微業務優勢銀行依然是借助利基優勢,走差異化競爭的路子,在本地區或本領域(比如互聯網)建立起競爭壁壘,建立很強的議價能力,最終轉化為高ROE。未來,隨著更多銀行借助各種新技術手段介入小微業務,這一領域的競爭格局將會有所變化。
我們建議投資者關注上市銀行中小微企業業務有特色的區域性銀行,包括寧波銀行、常熟銀行等。
七、風險提示
目前中美貿易等存在不確定性,若經濟因外部不利因素影響而失速下行,將對銀行資產質量產生較大影響;
目前貨幣政策保持穩健略寬松,政策當局推出多項措施推動銀行信用投放,如果后續政策效果低于預期,社融增速無法上升,對銀行資產質量可能會有一定影響,對市場情緒也可能產生擾動。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于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5年7月加盟東方證券研究所。)
責任編輯:陳鑫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